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桑明川身为一国之主,虽长期对外征战讨伐,带领着千军万马在广袤的疆场上奋勇杀敌,为国家开疆拓土、抵御外敌,但他的心中始终牵挂着国内的百姓民生。

他深知,一场场的战争,虽然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但也给百姓带来了诸多的负担和困苦。

所以,哪怕战事再繁忙,他也从未有过一丝一毫忽视国内民生这件关乎国家根基的头等大事。

桑明川坚信,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百姓的安居乐业,只有让每一个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国家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

于是,他常常会在战事稍歇的间隙,换上一身普通百姓的粗布衣衫,轻车简从,悄然离开威严的宫殿,深入到民间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以微服私访这种最为质朴且直接的方式,去近距离地体察民情,了解黎民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

这一日,阳光明媚,微风轻拂。

桑明川带着几个贴身侍卫,如同普通的旅人一般,悠然地来到了京师城外那片曾经荒芜、如今却已焕然一新的安置点。

一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的景象,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流民搭建的简陋窝棚,人们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迷茫和无助。

而如今,经过长达半年紧锣密鼓、精心规划的建设,这里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热闹非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繁荣集镇。

街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一栋栋崭新的砖房,这些砖房错落有致,白墙黑瓦,散发着一种质朴而又温馨的气息。

每一栋房子的门口都挂着大红色的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的幸福与安宁。

曾经的流民们现在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在自家的院子里忙碌着,有的在晾晒粮食,有的在修补农具,有的则坐在门口悠闲地晒着太阳。

孩子们背着用粗布缝制的书包,蹦蹦跳跳地走在去学堂的路上,他们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悦耳,回荡在整个集镇的上空。

学堂里,传来阵阵朗朗的读书声,那声音整齐而又响亮,仿佛是一首激昂的乐章,奏响了这个时代的希望。

田地里,绿油油的庄稼随风摇曳,长势十分喜人。

金黄的麦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是一片金色的海洋。

农民们正弯着腰,辛勤地劳作着,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桑明川漫步在田间小道上,感受着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心中感到无比的欣慰。

这时,他看到一位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农正坐在田边休息,身旁放着一把破旧的锄头。

桑明川走上前去,微笑着问道:“老人家,今年的收成怎么样啊?”

老农抬起头,看到是位陌生却又面善的客人询问,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脸上绽放出淳朴而又灿烂的笑容。

他用粗糙的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乐呵呵地回答道:“托陛下的洪福啊!今年官府发放了新的种子,这种子可真是好东西啊,不仅耐旱抗虫,而且产量还高得很呐!你看这地里的庄稼,长得多好啊,我活了大半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收成哩!交完规定的税粮之后,剩下的粮食还足够我们全家一年到头吃得饱饱的,说不定还能存下一些钱来改善改善生活呢!”

桑明川听了老农的话,心中十分高兴,他接着问道:“那这新种子种起来麻烦不麻烦啊?”

老农挠了挠头,想了想说道:“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这些老农民还真有点不太会种,不过官府专门派了农技人员来教我们,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播种、怎么施肥、怎么浇水,我们照着做,还真就种出了这么好的庄稼。现在啊,我们都盼着明年还能接着种这新种子呢!”

就在这时,旁边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听到了他们的对话,也凑了过来,笑着说道:“是啊,这新种子可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以前我们种的那些老品种,产量低不说,还经常生病虫害,一年到头忙下来,也挣不了几个子儿。现在好了,有了这新种子,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桑明川看着眼前这一老一少充满希望的脸庞,心中感慨万千。

他又和他们聊了一会儿,了解了一些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一一记在了心里。

随后,桑明川又来到了集市上。

集市上热闹非凡,人来人往,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仿佛是一场盛大的狂欢。

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摊位,有卖蔬菜水果的,有卖布匹绸缎的,有卖农具炊具的,还有卖小吃点心的,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桑明川在一个卖布料的摊位前停了下来,仔细地看着摊位上五颜六色的布料。

摊主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她看到有客人光顾,连忙热情地招呼道:“客官,您看看这些布料,都是上好的料子,质量好,价格也公道。您是给自己买,还是给家里人买啊?”

桑明川笑着问道:“老板娘,你们现在做生意用的都是永汉币吧?这新钱用起来感觉怎么样啊?”

老板娘一听,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连忙点头说道:“好用得很呐!您想想,以前用铜钱和银子的时候,每次交易都得又是称重又是验成色的,麻烦得紧。有时候为了一点成色的问题,还得和客人争得面红耳赤,生意都不好做了。现在有了这永汉币,再也不用为那些繁琐的事情发愁啦,而且这永汉币的样式也好看,大家都乐意用。”

这时,旁边一位正在挑选布料的年轻姑娘也说道:“是啊,这新钱真的很方便。我上次去隔壁镇赶集,用永汉币买东西,一下子就成交了,不用像以前那样还要讨价还价半天。而且,这永汉币的面值也很合理,大面值的可以用来买大件的东西,小面值的可以用来买零碎的东西,真的是太实用了。”

桑明川听了她们的话,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继续在集市上逛着,感受着这里热闹的氛围和人们幸福的生活。

走着走着,桑明川来到了学堂门口。

他站在门口,静静地听着学堂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这时,一位年轻的教书先生从学堂里走了出来,看到桑明川站在门口,便礼貌地问道:“客官,您是来参观我们学堂的吗?”

桑明川笑着点了点头,说道:“是的,我听说这里的学堂办得很不错,所以就想来看看。”

教书先生热情地说道:“欢迎欢迎!我们这学堂是陛下下令开办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现在,这里已经有上百名学生了,他们都很聪明好学,每天都在努力地学习知识。”

桑明川走进学堂,只见教室里坐满了学生,男孩女孩们并肩坐在一起,手捧书本,认真地读着书,那专注的神情让人感动。

桑明川在教室里转了一圈,看着孩子们那充满求知欲的眼神,心中感慨万千。

他走到一位小女孩身边,轻声问道:“小朋友,你喜欢在这里读书吗?”

小女孩抬起头,眨了眨明亮的眼睛,笑着说道:“喜欢!这里有很多小伙伴,还有很多有趣的书。先生教我们读书识字、吟诗作画,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长大后,也要像先生一样,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桑明川听了小女孩的话,心中十分欣慰。

他转过头,对随行的官员们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看,这些孩子啊,他们就是我们这个国家未来的希望之所在。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有机会读书识字,接受良好的教育。尤其是那些女孩们,我们绝不能让占人口一半的她们沦为文盲,要让她们也拥有改变自己命运、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

官员们纷纷点头,表示一定会牢记陛下的教诲,全力以赴办好教育事业。

夕阳西下,桑明川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欣慰,离开了这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集镇。

他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很多困难要去克服,但只要心中装着百姓,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国家前进的步伐。

回到宫中,桑明川立刻召集户部、工部、农部等相关部门的官员,将微服私访时收集到的情况一一告知。

他着重强调,新种子的推广需进一步扩大范围,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农民也能受益,同时要建立更完善的农技指导体系,确保每一户农家都能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

对于永汉币的流通,他要求户部联合各地商栈,加强对货币使用的宣传与监管,严厉打击伪造货币的行为,保障金融秩序的稳定。

而教育方面,他提出在未来三年内,要在各州府、县镇普遍设立官办学堂,不仅要教授基础的读写算,还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增设农技、纺织、木工等实用技艺课程,让百姓既能读书明理,又能掌握谋生技能。

此外,桑明川还特别关注到集市上一些商贩反映的物流不畅问题,当即下令工部牵头,组织人力物力对全国主要官道进行修缮拓宽,并鼓励民间商队组建运输联盟,降低货物运输成本,让各地的物产能够更便捷地流通起来。

他对官员们说:“民生之事无小事,百姓的每一个诉求都关乎国家的根基。我们不能只看到战场上的胜利,更要看到田埂上的炊烟、集市里的笑语、学堂中的书声,这些才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强大的标尺。”

官员们听后,纷纷表示将即刻着手落实各项举措,不敢有丝毫懈怠。

一场自上而下的民生改善浪潮,就此在大永汉帝国悄然铺开,从京城到边疆,从城市到乡村,处处都能感受到政策带来的新变化,百姓们的脸上也渐渐露出了更多安心的笑容。

为了确保民生政策能够精准落地,桑明川还特意设立了“民情反馈司”,选派正直能干的官员专门负责收集各地百姓的意见与建议。

无论是关于赋税征收的调整、水利设施的修建,还是对地方官吏的监督,只要是百姓反映的合理诉求,都会被迅速呈递到朝堂之上,由相关部门限期答复并解决。

例如燕山地区曾因雨季排水不畅导致农田受涝,民情反馈司接到消息后,仅用三日便将详细情况上报,桑明川当即下令调拨粮草和工匠,联合当地官府开凿新的排水沟渠,不到一个月便缓解了水患。

百姓们看着清澈的渠水顺利排走,田地里的秧苗重新焕发生机,纷纷感叹:“陛下真是把我们的冷暖放在了心坎上啊!”

与此同时,桑明川深知仅仅依靠官府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激发民间的活力。

他鼓励各地乡绅富户参与到民生建设中来,对那些出资修建桥梁、开办义学、接济贫弱的乡绅,朝廷会赐予“乡贤”牌匾,并减免部分赋税作为嘉奖。

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民间资本的积极性,许多地方很快涌现出一批由乡绅牵头、百姓参与的民生工程。

在山西,一位姓王的绸缎商听闻官府要在山区修建栈道,主动捐出半数家产,组织工匠和村民共同施工,原本需要一年才能完成的工程,半年便顺利通车,山里的药材、木材得以源源不断运往山外,带动了沿线数十个村落的经济发展。

为了让百姓能够更直接地享受到国家发展的红利,桑明川还推行了“均田新策”。

针对部分地区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朝廷派人重新丈量全国土地,将无主荒地和被豪强侵占的土地收回,按照人口多寡分配给失地农民,并发放农具和种子,允许农民在缴纳固定赋税的前提下,自主经营土地。

河南农户张老五一家分到了十五亩良田,他带着妻儿在田里辛勤劳作,秋收时不仅还清了官府的借粮,还余下了不少粮食。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炕头上,吃着香喷喷的饺子,张老五抹着眼泪说:“以前给地主种地,累死累活也填不饱肚子,现在有了自己的地,日子总算有了奔头!”

在关注物质生活的同时,桑明川也十分重视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

他下令整理民间流传的戏曲、歌谣,组织文人对其进行改编,将忠君爱国、勤劳善良、邻里互助等思想融入其中,在各地搭建戏台,每逢节庆便免费演出。

这些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深受百姓喜爱,孩子们跟着戏台上学唱,大人们在劳作之余讨论剧情,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在西北边陲的一个小镇,原本因民族杂居而偶有摩擦,自从戏台搭起来后,各族百姓常常聚在一起看戏,语言不通便用手势交流,戏里的故事成了大家共同的话题,渐渐地,邻里之间的隔阂消除了,互帮互助的场景越来越多,小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和谐景象。

民生改善的成效不仅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更反映在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上。

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商业的繁荣、教育的普及,大永汉帝国的人口数量逐年增长,国库储备也日益充盈,为后续的边疆防御和海外开拓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桑明川站在皇宫的角楼上,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村庄和车水马龙的集市,心中更加坚定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他知道,民生建设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只有持续不断地倾听百姓心声、解决百姓难题,才能让大永汉帝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行稳致远,真正实现“万方来朝,百姓安康”的盛世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