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某人撒币时表现的无比豪气,也知道这笔投资的回报率极高,但先是一亿美元,又是一亿英镑,眨巴眼的功夫就撒出去3.32亿美元,多少还是有些肉疼的。
即便那些钱得来全不费功夫。
但该撒就得撒呀……
之前黄金现货市场赚到的19.6个亿,一直在汇丰的戴英分行趴窝。
后面在时机合适时,准备买一栋过得去的建筑,做bE欧洲机构的总部。
只有摆出足够“认真”的阵仗,才好以驻欧洲机构和实验室为基点,与戴英、高卢、乃至西德、意呆等国家展开技术与专利合作。
因为,后面的计划,涉及到的技术将会越来越驳杂。
就像正在推动的卫星项目一样,曲某人就算有“挂”,想独立完成也是十分困难的。
不提庞大的,寻常很难接触到的军用级“素材”。发射卫星一系列登记与注册手续,还有地面站的建立,凭他个人的力量去完成,就不是一个难字能够形容的。
而且,卫星计划只是第一步。
等卫星链路搭建起来,港岛工厂的通用型计算机也该大行其道了。那时,就可以促进计算机网络于亚洲和欧洲同步铺开。
先从学术交流开始,再向商用发展,继而向民用拓展。
最终,东大必然会成为计算机网络架构和标准的,不可或缺的制定者之一。
让老美的网络霸权还没开始,就被扼杀在摇篮里……
话说的容易,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曲卓需要把盘子做的足够大,尽可能拉拢更多的人上桌。
如果没有特别的需要,后面准备通过技术合作和商业参股的方式,将伦敦赚到的19.6亿,全部投到欧洲……
纽约赚的那四十八亿,已经打散了。
四亿转进了河村智聪控制的Advanced electrical公司,两亿转进了名义上史蒂夫控制的tech Unicorn公司。
这两笔钱会继续用于收购专利。如果有合适的目标,也会参股一些有潜力的公司。
给浑水私募注入了五个亿,等待时机适合时向怡和下手。
再往港岛bE公司转了二十个亿,解除所有抵押和信誉贷后,还剩下十六亿多点。
十二亿注入沧浪,用于蛇口的电厂,京城的车厂和高速项目。
五千万分给利亚姆,再给他一些和黄第三家合并拆分后贸易或地产公司的股权,作为他那批黄金抵押贷款获利的回报。
余下资金,在结清汇丰垫付的和黄等三家并购投入后,分散存进bE、海天和个人账户。
余下的17亿还没动。
计划是十亿准备进入小日子,七亿在时机合适时向弯省发力……
曲卓最初的计划是,先把弯省的师范工厂搞瘦拖垮。
等严重“营养不良”无以为继时,以曲家和曲家“朋友们”的名义吃掉,从而侵入弯省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业……
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当时没想到会轻轻松松的“捡”到一大笔钱,更想不到能跟孝勇和孝武搭上关系。
既有充足的资金,又有硬扎到不能更硬扎的关系,就没必要那么小心翼翼了。
直接攒拢孝勇和孝武去做,完成私有化后,主攻内存颗粒辅以低端芯片,掐断南棒棒的路。
做起来后,再视情况以表面上更赚钱的二级产业为饵,引入老美资本入局。
那帮吃绝户的玩意,只要自己能赚钱,赚大把的钱就行,才不管会不会打压本土产业呢。
再后面,走一步看一步吧,眼下还谋划不了那么远……
————
安妮给曲卓打电话时,说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大惊喜。
好消息是,去年十二月,剑桥大学将曲卓关于三种碳同素异形体的发现,做好学术打包后提交给了瑞典皇家科学院。
现在已经有确切的消息,尽管三种新材料的研究边界还有待探索与验证,但得益于明确颠覆了热力学涨落定律,第一个从数千份提名中脱颖而出,进入了二十项成果的候选名单。
全票通过的那种。
这一结果确实算得上好消息,但也不出预料。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评选范围很广,从离子物理、核物理到天体物理、光学与原子分子物理,还包含了应用物理与工程学。
但一直以来,评选标准对突破性理论发现和颠覆性实验验证,都有显着的偏好。
曲卓关于石墨烯的发现,打破了1905年爱因斯坦研究并提出的,基于布朗运动的涨落统计理论。
这在学术界,相当于一枚重型深水炸弹。
科学定律的建立,通常基于归纳法。通过大量观察实例,才能被提炼出来的普遍规律。
这在绝大多数的时候,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证伪就容易了。
只需要发现汞,即可证伪“所有金属在常温下都是固体”这一全称命题。
只要发现深海厌氧菌,就能打破“所有生物皆需氧气才能生存”这一定律。
剥离法获取石墨烯这一实验,实在太简单了。但凡有一定硬件条件的机构、高校、实验室,都能够轻松复刻。
再通过电镜,直观且毫无辩驳的确认,观察到的事物颠覆了经典热力学对二维晶体稳定性的预言。
道理是那么个道理,但安妮用言语暗示曲卓,自五十年代以来,不论多么轰动的成果,在诺奖面前都是需要等待的。
“碳同素异形体”的相关成果,之所以去年产生,当年就能够获得提名资格,并且毫无疑问的全票通过了初选,完全是戴英学术界在共同发力,以无与伦比的影响力,积极争取到的结果。
曲卓真想说:其实我没那么着急的,不在乎等上十几二十年。哥们今年理论上才二十五,再过二十年也不过四十五,在一众诺奖得主中,依旧算是“年轻人”呢。
但人家堂堂公主殿下如此努力的卖好,肯定不能说扫兴的话,必然深表荣幸了一番。
查尔斯适时提醒,诺奖从提名到评选的流程,都是严格保密的。所以,知道就可以了,不要对任何人透露。
曲卓自然满口答应,顺势终止了这一他本就没有太大兴趣话题。
本就是必然能够得到的东西,戴英学术界再发力,也不过是将事件提前几年罢了。
对注定的结果而言,没有丝毫改变。
真搞不懂,为什么说的好像是戴英皇室给予的,天大的情分似的。
更关键的是,老王储和公主殿下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流露出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戴英皇室的推动下才完成的。
问题是,明明是剑桥在里面出了大力。
而剑桥不遗余力的很大原因,是某人不论是在与ASm的合作中,还是在与戴英通用电气的合作中,都明确要求将每年百分之五的利润,无偿捐献给剑桥。
可以说,两笔完全可以预期的捐赠落实后,剑桥所有学院和学科都会受益。
要是没了这份无偿捐献,那群不论任何时候都不愿放下体面的老家伙们,会心甘情愿的出力吗?
什么都好意思往身上揽,是怎么做到如此心安理得的?
果然,要脸的人,是没办法成为大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