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罽宾国。
还是嚯煤泥。
那货在作死方面,多少算是有点心得……
去年十一月不扣了老美使馆的五十二个人嘛,后面遭到了一系列严厉的制裁。
这里插一句,不是老美不想打,是诸多原因造成的打不了。
首先,罽宾国大小是国土面积全球排第18的国家,多少跟幅员辽阔沾点边儿,且境内高原山地易守难攻。
老美还陷在滞胀的泥潭里呢,不敢轻易用兵。
其次,老美国内眼下的困境,很大程度是安南战争的后遗症。国内厌战、反战情绪不是一般的浓厚。
这种大背景下发动战争……不要选票啦?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罽宾国控制的霍尔木兹海峡,是石油海运的命脉。一旦因战争封锁,势必会加剧全球石油供应危机。
老美眼下石油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八,是全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一旦出现新一轮石油危机,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所以,开战等于自己掐自己的脖儿。
就算统领和军方有心干一架,资本也绝对不会允许。没有资本的支持,还打个屁呀。
除了经济制裁外,老美不是没想过使用一些直接有效的手段。
经过一番周密的准备后,四月下旬发动了一次代号为“鹰爪行动”的特种作战。试图使用精锐特战小队突袭,快进快出营救人质。
结果……直升机在任务途中出现了机械故障,又好运气的碰上了沙尘暴。再加上指挥失误,毛都没救出来,损失了八个特战队员。
行动失败就算了,还惊动了罽宾国。
据可靠情报,已经将人质分散关押,让武力营救成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得,老老实实的靠着吧,等待谈判解决的契机。
“契机”那玩意虚无缥缈的,谁能说的准?
没有契机,可以制造或推动契机的出现……
嚯煤泥似乎笃定了老美不敢动手,接连搞出了不少……敏呀感呀的言论和操作,触怒了隔壁的老萨。
两家边境四月份爆发了一次小规模冲突,进入五月后火药味更浓,大大小小的冲突至少发生了五次。
六月才过去大半,零零散散的冲突,曝出来的就有七八次。
很明显,形势正在向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
更重要的是,老萨在毛子和高卢两家大批采购坦克、战机和导弹,几乎把战争准备摆到了明面上。
反观罽宾国那边,武器装备,尤其是飞机坦克之类的重装备和技术装备,几乎都是巴列维时期从老美采购的。
除非嚯煤泥一门心思钻研“知识”,钻研到脑子彻底坏掉。他就必须要考虑真打起来,装备坏掉了怎么修,损失了从哪补充这两个事关国祚的问题。
现在,你可以喊着既不要东也不要西,自己关起门过日子。有本事等手里的枪炮成了烧火棍和废铁后,招来神罚退敌。
要没那本事,契机不就出现了嘛……
先不谈罽宾国和老美那点破事儿,一旦两家的冲突扩大,石油、黄金和大宗商品必然出现剧烈波动。
转战纽约的戴英皇室的操盘团队,得到本土送来的情报后,决定尽早清仓持币观望……
两家干仗的事,曲卓肯定知道。
但只知道打了好长时间,以至于对拼消耗到国力衰弱买不起先进的飞机大炮。就算还买得起,能够驾驭的技术兵种也损耗殆尽。
咱们凭着量大管饱、物美价廉、有手就行的庞大储备,狠狠的赚了一笔。
问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打,连哪年开打的都不知道,只知道肯定是八十年代的事。
想获得比较准确的消息,只能指望维特罗夫耳聪目明一些。
话说……克格勃二总部的一撮人,悄咪咪的搞了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又以发展“触角”和行动经费为名义,搞到了一点卢布换美元的长期配额。
凭着这项有总部许可和备案的“秘密行动”,近几个月可是没少赚,维特罗夫这个计划制定者,稍微分了点油水,所得就非常可观。
男人不但能赚钱,还好吃好用的不断往家里搬,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家庭氛围,比之前都和谐了太多……
这种大家都有得赚的情况下,如果以新的投机机会为理由,打探下老萨那边的动静……应该不会引起怀疑吧?
算啦。
现在手头资金充裕。
还是老老实实的,怎么稳妥怎么来吧,犯不着冒险。
关键,不敢表现出太高的“商业天赋”,一旦被派去经营商贸公司就麻烦了。
克格勃的技术档案室太庞大了,四层楼加两层地下室,满满的档案架和用大纸箱装着的,以吨为计量单位的技术资料和图纸。
别的都不说,只礼炮一号、四号和六号的资料,加一起就有十好几吨。
维特罗夫不是曲某人,手“摸”一下就完事了。只能在有机会时,通过他的眼睛,在有限的时间内一页一页的翻看。
二、三、五号礼炮空间站呢?
那三个是军用项目,和其他高涉密和特殊项目的资料一起单独封存。维特罗夫只能在有必要理由时,申请特别许可才能接触。
都不是急需的东西,主动创造机会有风险,被动等待时机的到来最稳妥……
相比于航天技术,曲卓现阶段对毛子的航空技术要更加感兴趣一些。
陆战装备,毛子可能确实只会造傻大黑粗的东西。但航空领域,毛子的设计人员在信仰大力出奇迹的同时,不但有技术上的天马行空,审美也是一直在线的。
比如,69年6月毛子航空工业部,根据科学院理论与应用力学研究所的建议,启动的m-25项目。
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准备研发一种无需常规弹药,利用超音速飞行产生的音爆冲击波,摧毁地面目标的特种攻击机。
设计目标:低空50米高度以1.4马赫速度超音速飞行,用冲击波摧毁轻型建筑和装甲车辆。
一架产生的冲击波威力有限?
编队共振效应!
通过多机编队飞行,使冲击波叠加形成共振波,增强破坏力。
米亚西舍夫设计局研发的m-25超音速音爆轰炸机
呃……
最先进的AL-21F发动机仅能提供1.15马赫的推力,无法满足设计需求,加装火箭助推器又大幅缩短航程,折腾了三年……项目终止了。
那不重要!
67年启动招标,72年正式立项,眼下已经完成所有理论与地面验证的“产品 70”工程,已经进入验证机试制阶段,最快明年就能试飞。
纸面设计完成后,要与老美的b-1A轰炸机做技术和性能比对,维特罗夫趁机看到了参数和图纸。
很可惜,曲卓不可能时时关注“工具人”的动向,错过了。
只通过维特罗夫的记忆,得知那是一架飞行速度达到2.3马赫,航程1.3万公里的新型战略轰炸机。
曲某人仅凭维特罗夫的记忆,就直接给那架飞机“定名”了,甚至连北约代号都“帮忙”想好了……
图-160,白天鹅。北约代号:海盗旗。
图-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