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电梯顶端的 “星辰港”,是一座按照末世中型军民两用标准建造的巨型空港。
从外部观察,星辰港呈环形,直径达 5 公里,外环分布着 400 个停泊位,每个泊位都能容纳长 300 米、宽 150 米的大型飞船。内环则是货物装卸区与能源补给站,无数机械臂如同钢铁触手,在真空中灵活地搬运集装箱。空港中央是人员居住区与控制中心,透过透明的穹顶,能清晰地看到地球的蓝色弧线与漫天星辰。
“这里的每一块合金板,都能抵御小行星撞击。” 负责空港运营的主管再向前来考察的新欧盟企业家介绍着,“我们划分了三个区域:A 区用于军用与特殊物资运输,b 区是民用货运枢纽,c 区则开放了三分之一面积作为商业租赁区 —— 包括商铺、科研实验室甚至太空酒店。”
在试运行当天,c 区已经有部分区域亮起了灯光。新欧盟的 “星尘实验室” 租用了 1000 平方米的空间,用于零重力材料研究;新苏联的 “能源联合体” 则承包了一个小型码头,计划开展氦 - 3 提纯试验。透明的商业街上,全息广告牌循环播放着租赁信息,只是此刻行人寥寥 —— 能负担起太空商业成本的势力,目前还屈指可数。
-------------------------------
星辰港的招商论坛在虚拟宇宙中同步开启,日月科技的信息更新在了虚拟实景宇宙的招商论坛世界中:“即日起,星辰港商业区域接受租赁,结算货币为虚拟宇宙通用货币‘日曜币’。同时,我们推出‘太空创业者计划’—— 民用采矿船租赁业务。”
虚拟实景论坛页的社区中,一款名为 “开拓者 - 1 型” 的小型采矿船参数被放置在公共区域,让所有有兴趣的人前来参观。
尺寸:长 25 米,宽 8 米,高 6 米,空载重量 30 吨
动力:小型核聚变引擎,最高时速 4 万公里,地球到月球单程仅需 36 小时
载重:5 吨矿石舱,配备激光采矿臂与自动筛选系统
操控:AI 辅助驾驶,支持 2 人手动操作,具备基本避险功能
续航:满载状态下可在月球与地球间往返 3 次
租金:500 万日曜币 \/ 年(含维护与能源补给)
这是一款为新手设计的简易飞船,外壳采用耐辐射合金,内部系统高度自动化,甚至能自动避开小行星带。但问题随之而来 —— 整个地球,除了日月重工,没有任何企业能造出太空飞船。冯俊的算盘很明确:以租赁形式降低门槛,让更多势力参与太空资源开发,从而激活太空电梯的使用需求。
----------------------------------------------------
然而,招商初期的反应却十分冷淡。
虚拟宇宙的论坛上,各国企业代表争论不休:“月球资源开采成本太高,500 万日曜币的租金根本回不了本!”“谁知道太空采矿的风险有多大?万一飞船出故障,我们找谁赔?” 甚至有人质疑:“日月科技是不是想靠租金垄断太空通道?”
最终,只有新欧盟的 “星际资源公司” 与新苏联的 “月球开发局” 提交了租赁申请。前者计划开采月球上的钛铁矿,后者则瞄准了氦 - 3 储备。其他国家要么持观望态度,要么根本负担不起初期投入 —— 日曜币与现实货币的兑换汇率由日月科技掌控,这让许多势力感到不安。
----------------------------------------
冯俊站在星辰港的穹顶下,看着远处缓缓驶来的 “开拓者 - 1 型” 原型机,眼底没有太多波澜。他早就料到初期的冷清 —— 太空时代的开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下一步,启动‘远航者计划’。” 他对身边的副官下令,“让日月重工加快中型货运飞船的研发,目标是火星与金星。同时,在月球背面建立永久基地,测试太空农场技术。”
全息投影上,一幅更宏大的蓝图正在展开:
短期(1-5 年):完善月球采矿产业链,建立地月贸易航线,让 “开拓者 - 1 型” 的租金降到中小型企业可接受的范围
中期(5-10 年):在火星建立前哨站,利用金星的大气资源进行能源开发,实现太空粮食自给自足
长期(10-30 年):打造能进行星际航行的殖民飞船,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系外行星
这一切的起点,就是脚下的这座太空电梯。当各国还在为地球的势力范围争执时,冯俊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宇宙 ——3.5 维文明的威胁如同悬顶之剑,人类必须尽快走出地球,积累足够的技术与资源,才能在未来的宇宙博弈中立足。
“嗡 ——”
又一艘货运舱从地面攀升至星辰港,舱门打开,露出里面装载的月球土壤样本。这是 “开拓者 - 1 型” 的首次试采矿成果,虽然数量不多,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