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媳妇邓晓阳我叫李朝阳 > 第1183章 周海英职务确定,焦部长夜访朝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83章 周海英职务确定,焦部长夜访朝阳

晓阳闻言,脸上掠过一丝微不可察的讶异——我并未向她提前透露过此事。焦杨脸上则迅速浮现出感激之情,连忙端起酒杯:“艳红部长,真的非常感谢您!更要感谢晓阳秘书长和县长……没有你们的关心和帮助……”。

晓阳反应极快,迅速敛去讶色,换上了温和的笑容,也端起自己的杯子,语气诚挚:“焦杨姐,您太客气了。朝阳在县里工作,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你的帮助和支持。他是弟弟,工作上以后还要请你多关照、多提醒呢。”

焦杨连连点头,眼中带着感动:“晓阳秘书长您千万别这么说。县长虽然年轻,但沉稳持重,能力出众,现在县里的干部都很服气他。”

李学武看看表,觉得时间差不多了,便再次端起酒杯起身:“好啦,咱们这些同志啊,该去另外两桌走动走动,跟其他辛苦工作的同志们也表示一下感谢。”他带头离席,姜艳红、周海英、贾彬、赵东以及焦杨、晓阳等主桌成员也随之起身。

一行人首先来到相邻的“竹韵厅”。这里的气氛比主桌更活跃些。贾彬显得兴致颇高,主动为李学武引荐:“学武部长,给您介绍一下,这位是林雪同志。她是我们三学办派到东投集团工作组的成员,工作非常扎实。这次曹河酒厂能顺利启动重组改革,她执笔起草的方案起了关键作用,思路清晰,切中要害,很不容易!”他接着微微侧身,在李学武耳边压低声音补充道:“部长,林雪同志已经被于书记看中,准备安排到市委办综合科工作了。”

李学武闻言,目光立刻聚焦在林雪身上,原本严肃的眼神中多了几分审视后的欣赏。他主动向前一步,端起酒杯与林雪轻轻一碰:“小林同志?嗯,我知道。工作很用心,方案我也看过,确实不错,有想法,有深度。”市委组织部长这句“确实不错”的评价,份量非同一般。话音落下,席间其他几个年纪相仿的干部看向林雪的目光,瞬间充满了毫不掩饰的羡慕。

林雪的脸颊微微泛红,显然有些激动,但神态保持着应有的恭谨。她举杯回应:“谢谢李部长鼓励!都是领导指导和同志们支持的结果,我会继续努力。”就在此时,她的目光与晓阳短暂交汇,晓阳极其轻微地对她点了点头,眼神里传递着肯定。林雪立刻心领神会,深吸一口气,将那份激动迅速平复下去,恢复了平静自持的神态。

敬完这一桌,众人又移步到“梅香厅”敬酒。过程类似,气氛热烈而有序。一圈走完回到主桌,另外两桌的干部们又陆续过来回敬,主桌上的气氛再次达到一个小高潮。

李学武抬腕看了看手表,饭局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他深知自己和姜艳红在场,其他干部终究难以彻底放松。他与姜艳红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即朗声笑道:“我和艳红同志还有个安排,得去市委招待所那边陪一下几位省里来的客人。大家继续,吃好喝好,放松一下!”

众人心领神会,纷纷起身相送。一直将李学武、姜艳红送到楼下,目送他们的车离开,这才返回包间。

李学武和姜艳红一走,整个三楼包间区的空气仿佛都轻松了大半。回去之后,又喝了几杯之后,晓阳立刻找了个由头,拉着焦杨和林雪去逛百货大楼去了,三人默契地结伴离开了喧闹的迎宾楼。

留下的干部们果然放开了许多。周海英、贾彬、赵东三人原本就坐在主桌核心位置,此刻少了最高领导的约束,话匣子也更容易打开。他们一边随意地喝着,一边天南海北地聊着,话题渐渐从工作趣闻转向更深层次的交流。赵东看着不时来敬酒的年轻面孔,深觉在酒桌上说话多有不便,便招呼王瞾安排了安静的茶室。

到了茶室,周海英抿了一口茶,身体放松地靠在椅背上,但眉宇间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郁结。周海英的言语之中,借着酒劲头就说:“今天在会上我没好说,特别是当着你的面,老贾啊,其实啊曹河酒厂的改革啊,我不看好,伟正书记这样干啊,是违背企业发展规律的。”

周海英又一次对于伟正的工作方法流露出些许不同看法。贾彬和赵东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读出了需要调和的意思。毕竟,周海英的身份实在是太特殊了。

贾彬先开了口,语气平和:\"海英啊,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曹河酒厂的问题积弊已久,现在能迈出这一步,已经不容易了。\"

周海英轻轻摇头:\"我不是否定改革,而是觉得这种方式值得商榷啊。就拿曹河酒厂来说,这么大的厂子陷入困境,根源到底在哪里?我看除了产品竞争力不足,最主要的还是债务负担过重嘛,一个县属国企欠了2500万。伟正书记让市财政和县财政出钱化解债务,这当然能见效,但现实中,两级财政又能拿出多少钱来填这个无底洞?\"

贾彬听到这话,面色略显凝重,但语气依然温和:\"海英,这个看法我不完全赞同。市县两级财政总共投入500万,这只占债务总额的五分之一。这笔钱的主要目的是保生产、稳就业。银行方面也同意挂账停息,不再计息。只要高粱红酒厂的技术和管理跟上去,曹河酒厂还是有希望的。\"

赵东也是维护于伟正,适时插话,声音沉稳:\"海英,你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但改革总要有个过程啊,现在最重要的是让企业先运转起来。财政投入虽然有限,但起到了撬动作用。银行挂账停息,相当于给了企业喘口气的机会嘛。\"

周海英叹了口气,目光投向窗外夜色中的城市:\"我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担心这种靠行政力量推动的改革,能不能真正让企业动起来,你们啊都没干过企业,我是干过的啊。现在靠着财政输血、银行让步,表面上看是活过来了,但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产品制造能力这些根本问题,是不是真的解决了?\"

贾彬给周海英续上茶,语气恳切:\"你说得对,这些深层次问题确实需要时间解决。但饭总要一口一口吃,路总要一步一步走。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先让企业活下去,保住几百号工人的饭碗。至于体制机制改革,可以循序渐进地推进。\"

周海英知道是贾彬再抓这事,就岔开话题,话锋也渐渐转向了核心:“贾书记、赵东,咱们兄弟关起门来说点实在话。这‘三学’眼看就要鸣金收兵了,其实我现在心里对组织啊还是很失望的。”他顿了顿,眼神扫过两人,“你们看,丁洪涛谈过话了吧?贾彬,你下一步的位置也基本明确了。我呢?组织上到现在连个风吹草动都没有。我这心里,七上八下的。咱们领导啊,是觉得我们周家,树大根深啊……”

周海英的话已经有了些不爽的意味,大有借酒发挥的意思所在。

贾彬知道,赵东在场,有些话就不需要自己说了,贾彬端起茶杯,沉吟了一下,没有立刻接话。

赵东作为从省委组织部锻炼后下来的干部,观察更为细腻,也更理解周海英此刻的焦虑。他放下茶杯,语气平和但带着一丝安抚的意味:“海英 啊,你这话说的,于书记怎么可能没考虑你的安排?只是啊你的情况稍微有点特殊。”

“哦?”周海英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身体也下意识地前倾,“东子,你给老哥透个底?到底怎么回事?特殊在哪里?就因为我为东原做出过贡献?”

赵东看了一眼贾彬,贾彬微微颔首,示意他可以透露一些。赵东这才压低声音,缓缓说道:“组织上之所以还没正式找你谈话,是因为你要去的那个新部门,目前还在走最后的程序,牌子还没正式挂出来。”

“新部门?”周海英的眉头拧得更紧了,疑惑更甚,“什么新部门?之前一点风声都没听说啊。”

“市城市管理局。”赵东清晰地吐出六个字,进一步解释道,“市委市政府已经研究决定了,要成立一个正县级规格的城市管理局,统筹管理全市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政设施维护等城市管理事务。于书记的意思是,你有在建委担任主要领导的丰富经验,对城市建设和管理非常熟悉,是最合适的主持人选。让你去,就是要把这块过去相对分散、不够规范的城市管理工作真正抓起来,抓出成效来。”

周海英听完,脸上期待的神情瞬间有些尴尬,随即化为一声苦笑,带着浓浓的失落:“城管局?赵东,贾彬,你们没跟我开玩笑吧?城管局……那不就是以前建委下面城管处那一摊子事吗?”

周海英担任过建委主任,城管处都是些出力不讨好的工作,而且管理的事项颇为繁杂,在普通人看起来,是有些权力,但对周海英看起来,让自己出任一个管鸡毛蒜皮事情的小官,而且还曾经是建委的下级部门,这就有些故意恶心自己了。

这……这跟我之前想的,差距也太大了点吧?”他摇摇头,语气里充满了不甘,“这规格听着是正县级,可这活……说实话,跟工商局比都显不出分量来,整天跟摆摊设点、乱倒垃圾打交道,能有多大施展空间?”他心中的落差极大,从曾经手握龙投集团的商界大亨,到可能去管“鸡毛蒜皮”的城管,在周海英看来,自己的老下属孙汉带着一股子痞气,倒是适合干城管局长。

雅间里一时陷入了沉默。赵东并不着急,拿起暖水壶往紫砂壶中添了茶水,袅袅热气在三人之间升腾。周海英眼神放空,望着窗外中共东原市委,东原市人民政府的门牌,手中的拳头越握越紧。

贾彬轻咳一声,打破了沉默,语气诚恳而务实:“海英啊,你的心情我理解。落差确实存在。不过,换个角度想想,城管工作说起来不好听,但也是很有前途的嘛!”他放下茶杯,目光直视周海英,“城市管理,看似琐碎啊,实则关乎一个城市的‘脸面’和‘里子’,于书记是一个很注重形象的人啊!你把城市工作管理管好了,以后还不是一样的?过去啊城管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权责不清,效率不高。现在专门成立正县级城管局,从于书记的角度来看啊,就是要提升城市管理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权威性。这盘棋,市委是下了决心的。

赵东补充道:“大周哥啊,让你去掌舵一个新成立的部门,恰恰说明了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也体现了对你解决问题能力的信任。这未必不是一个打开新局面的契机嘛。”

赵东将眼前的茶杯推到周海英跟前:“你在建委时头疼城管工作,那是因为权责不明、力量分散。现在独立成局,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东原现在正处于大发展、大建设的关键时期,项目多了,工地多了,人口流动大了,随之而来的垃圾清运、市容卫生、占道经营、违章搭建等问题日益突出,矛盾也越来越尖锐。这些问题不解决,直接影响城市形象。成立城管局让你去,是委以重任。干好了,这就是一项扎扎实实的政绩。书记的原话是:‘城市是发展的载体,管理是运行的保障,城管局就是城市这台机器的‘润滑剂’,作用至关重要。’”

周海英默默听着,脸上的抗拒之色稍缓,不断的试图说服自己,对,怎么说也是正县级。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二位兄弟的话,道理我都懂。于书记站得高,看得远。可是,”他叹了口气,双手一摊,露出商人的务实本性,“你们不是不了解我,我周海英在在东原,那一直在权力部门嘛,我吧人脉、经验都有吧,到了城管局,还能派上多大用场?再者,新局成立,千头万绪,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白手起家,谈何容易?以前城管什么情况,你们又不是不知道,就是个建委的处嘛。”

贾彬见周海英态度松动,开始考虑实际问题,心中略定,连忙抛出定心丸:“海英啊,这些实际问题,领导怎么会不考虑?于书记已经明确指示了,城管局作为新成立的正县级单位,人员编制、经费预算、办公场地,市里都会优先保障,按最高标准配置。组织部和编办已经把编制方案初步拟定,书记没细说,但我听说规模不小,保守估计要几百人。”

听到有几百人,周海英的酒劲顿时清醒不少,一个单位有没有权力,和人员规模密切相关,几百人的局从机构编制到经费都不是小数。

赵东补充了更具体的细节:“我在省委组织部的时候,书记啊就已经让我去了解了省城和东海市城市管理局的规模,下一步环卫所可能会从建委调整到城管局,两百人肯定还是会有的,再加上执法支队和下属大队,也会有上百人嘛。人员来源主要是从原建委、爱卫办、环卫所等相关职能单位择优划转骨干。”

听到这些具体安排,周海英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一些,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显然在快速盘算。“300人的编制……直属执法支队……单列经费……”

贾彬知道周海英的心理防线已经松动。贾彬趁热打铁:“海英,你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于书记常说‘事在人为’。同样的岗位,不同的人干,效果天差地别啊。关键在于,你怎么想,怎么干嘛。”

周海英想着人员和编制,倒是觉得,于伟正总算给自己留了一席之地,心里就踏实了不少,周海英故作为难的说道:“那就,先试试看吧。”

晓阳和焦杨、林雪三人从百货大楼回来时,已是晚上十点。市委家属院里静悄悄的,只有几盏路灯在初春的夜色里泛着昏黄的光。晓阳掏出钥匙开门时,我正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经济参考》,听见动静便抬起头来。

门一开,晓阳先走了进来,脸上带着笑意。她身后跟着焦杨,两人手里都提着几个印着“东原百货”字样的纸袋。焦杨见到我,脚步微微一顿,脸上掠过一丝局促。

“朝阳,你看我把谁带回来了?”晓阳的声音比平时高了半分,透着刻意的热络。她将手中的袋子放在玄关柜上,转身去接焦杨手里的东西,“焦杨姐快进来坐,别站在门口。”

焦杨勉强笑了笑:“晓阳秘书长太客气了,我这就回去……”

“回什么回?”晓阳不由分说地拉着她的胳膊往屋里带,“这才几点?正好让朝阳看看咱们今天买的衣服。”她说着,朝我使了个眼色。

我放下杂志站起身。客厅的日光灯有些晃眼,我能清楚地看到焦杨耳根微微发红。她今天穿了件浅灰色的呢子外套,衬得皮肤愈发白皙。我知道晓阳是故意的——她明知焦杨对我有好感,却偏要将人带到家里来。

“啊,你俩坐吧。”我指了指沙发,语气尽量平和。

晓阳已经忙活开了。她先是给焦杨倒了杯热水,又端出一碟瓜子糖果,接着便开始从纸袋里往外拿衣服:“朝阳你看,我给岂露买了两件春装,这孩子长得快,去年的衣服都短了……”她拿起一件粉色的毛衣在身前比划,“焦杨姐你说是不是很好看?”

焦杨接过晓阳递来的茶杯:“是啊,岂露皮肤白,穿粉色肯定好看。”

“可不是嘛!”晓阳笑得眼睛弯弯,又转向我,“我还给你买了件衬衫,藏蓝色的,耐脏。”她说着凑近我,声音压低却足以让焦杨听见,“你那些衬衫领子都磨边了也不知道换,让人看了还以为我亏待你呢。”

我轻咳一声,接过衬衫放在一旁:“晚上不是聚会,你们怎么去逛百货大楼?”

晓阳挨着我坐下,很自然地挽住我的胳膊,又马上分开:“可不是嘛,部长一走,大家也就散了。我和焦杨姐、林雪一合计,干脆去百货大楼转转。没想到现在晚上还搞促销活动,人可不少。”

她说话时,手指在我胳膊上轻轻捏了一下。我明白她的意思——这是在宣示主权。焦杨低头喝着水,睫毛垂下一片阴影。

电视里正在播东原新闻,画面上市委书记于伟正带队视察乡镇企业。我们三人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着,气氛微妙。

“时间不早了,”焦杨突然放下茶杯,“我该回去了。”

晓阳立刻按住她的手:“急什么?今晚就住这儿吧,咱俩好好说说话。”她说着指了指客房,“被子都是现成的,上周刚晒过。”

焦杨连忙摇头:“不了不了,我宿舍就在家属院里头,走两步就到。”

“这么近更不用急了。”晓阳起身又给她添水,“岂露住姥姥家,咱们难得清静。”

我看着晓阳热情的侧脸,心里明白她的小算盘。这栋老楼的隔音不好,她这是故意要留焦杨过夜,好让她听见些什么一样。想到这,我不由得揉了揉领口。

焦杨还是坚持要走。送她到门口时,晓阳还不住地挽留:“真不再坐会儿?那我明天去找你逛街啊!”

关门声刚落,我就长舒一口气。晓阳转过身来,脸上带着坏笑:“怎么,如释重负?”

“你明知故问。”我无奈地摇头,“这房子隔音什么样你又不是不知道,真留下过夜,明天机关里还不知道传成什么样。”

晓阳走近我,手指点在我胸口:“就是因为隔音不好,我才要留她呀。”她仰头看我,眼睛里闪着光,“让某些人听听,省得整天惦记不该惦记的。”

我握住她的手:“胡说些什么。”

“我胡说?”晓阳轻哼一声,“三傻子,你现在可是东原的红人,谁不知道东洪县长年轻有为?”她故意拉长声调,“人家都说咱们是'三阳开泰'了——邓晓阳、李朝阳,再加个焦杨,可不是巧了么?”

我马上说道:“你这醋吃得没道理。”

“没道理?”晓阳挑眉,“那你跟我说说,为什么能把焦杨留在东洪,我在市政府伺候领导,还不如去县里给你当办公室主任呢。”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在这儿等着我。晓阳从来不是胡搅蛮缠的人,但吃起醋来总要拐弯抹角地让我哄。

我将晓阳拉到沙发坐下,正色道:“你真想知道为什么留焦杨在东洪?”

晓阳别过脸去,嘴角却微微上扬:“还不是看人家肤白貌美。”

“你呀,咋老这样看我……”我无奈地笑,“市委组织部原本要安排临平县委办主任钟潇虹来东洪,是焦杨主动找我反映家庭困难,这才换了人。你要是不同意,要不我把钟潇虹换回来?”

晓阳听到钟潇虹转回头来,眼神里都带了几分酸意:“一个我都忙不过来,你心里还想着钟潇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