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这么说?
只因为这牵扯到了皇朝统治的基石。
要知道古代社会里交通不便,那时候可没有什么汽车火车飞机,最快捷的交通工具就是骑马,
更没有电报电话,很多信息交流只能靠口口相传,或者信札等载具,也就导致很多很多的信息交流不畅,太多的人终身不知道有些信息,或者知道时已然太晚。
之所以会是这样,很大的原因那就是生产力水平很低,很多时候只能看天吃饭,也就造成医疗卫生条件低下,大部分人只能勉勉强强活着,会在意什么信息和卫生条件,这些大大制约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诸多问题,让封建朝廷根本不可能使用更多的官员来管理乡下,这也就是为什么叫皇责不下乡。
统治阶级不知道吗?也许一些稀里糊涂的皇帝不知道,但还是有睿智的皇帝知道,但为什么不增加底层的官员?
那是因为很多朝代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官僚体系庞大,吃闲饭的人太多,可以说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朝廷根本养不起,一般官员就到了县一级。
也就是知县,一般是七品官。知县之下是胥吏,也算是公务员中的一员,但基本都是围绕着县衙运转,没有可能下乡。
这也为什么会说政令不下乡的原因,往下就没有设立了官府。
要是有的话,就会有更多的底层官员,岂不是有着更庞大的官僚体系?这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最终官府没有设立更多的底层官员。
可想要维护统治,就需要有人帮着运转,宣扬政令,只因为一个正常的朝廷需要庶民们缴纳税金和服徭役兵役,这都是要人传达。
也就有了一些人,他们往往和官府人员有着一定的联系,会帮着官府做事,只是他们并不属于官府成员。
但为了让那些人能够有足够的名头去宣传政令,因此官府中人就给他们一些头衔,比如说里正之类的头衔,类似村长和居民委员会主任。
很多时候里正并不属于官员体系中成员,属于一个推举或者轮值的职役。
之所以能够运作起来,一方面是有官府撑腰,还因为能够成为里正的人,往往是有实力的地头蛇,比如说某某乡绅,某某大宗族的成员,以宗族、乡绅等非官方力量来维持一些秩序。
这也是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宗族在地方上十分强势的原因,只因为官府需要宗族成员的帮助。
很多时候宗族起着官府辅助者的作用,官府和宗族有着相互依托的关系。
很多宗族因此被官府喜欢,原本就是相互帮助,又被官府认同,宗族在古代社会不断壮大,在小地方宗族势力很大。
族人一个个都因此为荣,以至于要是有人被族人赶走,从族谱中抹去就会感觉万劫不复。
古华夏的宗族有着足够的力量,就是因为他们抱团取暖,一旦有同宗的人成功,其他成员就跟着沾光。
这就如同一棵大树,一个枝叶枯萎了,但其他又有新的枝叶出现,大树依旧屹立不倒。
宗族给自己人遮风挡雨,因此才会让更多人在意宗族。
宗族成员是同宗同族的人,也就是说他们有着同一个祖宗,尤其是那种颇有名声的祖宗。
就比如说大名鼎鼎的李唐的皇室成员,就是陇西李,等到登基后自认老子李耳为祖宗。
其实就算是同一个祖先,但繁衍了很多代后,宗族成员彼此的血缘关系已经浅薄了很多。
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有着排行,但同一个宗族的认,却不是同一个家族的人,宗族是由好多个家族组成。
家族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一个社会群体,通常有几代人组成,一般过了几代,就不是同一个家族的人。
古时奉行“五世而迁”,也就是五代后就有人从宗子之族分出,作为一个家族的分支,另建祖庙。
也就是说同一个祖宗的人,属于同一个宗族的人,但因为繁衍了很多代之后彼此的关系并不亲近。
因此很多人不是同一个家族的人,但属于同一个宗族,宗族的范围要比家族大很多。
不管怎么样,也是同一个老祖宗的血脉亲人,即使再怎么不亲近,也比没有血脉关系的人亲近一些。
宗族的出现更多是为了抱团取暖。
在律法不怎么完全的古代,一旦出现冲突同姓之人会相互合作帮助,族里的弱小成员也会被族里的人保护起来,这是宗族好的一面。
同样的,宗族自然也有坏的一面,什么吃绝户,还有女方有了私情,也就是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什么罪过,却有可能被沉潭。
如果宗族有着相关规定,就会出人命。
在宗族内部,宗法有时候凌驾于律法之上,这就是宗族。
好的坏的方面都有可能出现,到底是好是坏,这就是要看族长族老的个人素质。
如果族长和族老的素质不好,整个宗族的人就会开始为了钱,什么都敢做,会做出不少坏事,包括但不限于吃绝户这种事情。
如果族长和族老的素质好,整个宗族就是族人的后台,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宗族最后可以托底。
不管是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都是宗族。
之所以会这样,往往是宗族也是有着阶级,宗族管理者权利不小,大部分宗族成员都要乖乖听话,听从宗族的指令。
这是因为族长和族老们往往都是族里最有实力的人,其他人根本无法对抗。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和官府的人熟悉。
官府因为种种原因无力管理乡下,不得不依靠宗族和乡绅传达政令,宗族里的族长和族老往往都是乡绅,也就和官府的人更熟悉。
在某种程度上说族长和族老们可以代表着官府,而偏支的普通成员们往往活得不如主宗的成员,见识上也就浅薄一些。
之所以会是这样,那是因为彼此的生活环境不一样,主宗的人往往会有更多的机会。
就比如说某大名鼎鼎的家族,一旦前任家主去世,那么他的大部分儿子就变成了偏支,唯有继承了家主为主的儿子是主支,各个方面都会偏着主支,家产、教育资源等等都会大力倾斜,时间久了,主支的人明显会更有出息一些。
同一个宗族的人,自然有人过的十分富裕,也有人活得十分艰难,这是很正常的情况。
普通古人往往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根本不知道什么律法,彼此相处评判的标准就是约定成俗的礼法,当然也不缺和稀泥的人和事,因此更在意宗族,宗族的势力大,对手就不敢太过分。
他们所认同的礼法,更多是源于祖先传下来的礼法,也许和《礼》有些不一样,但多少还是有着相同的核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这也是为什么宗法会被人们所认同的原因。
只要礼法上允许做的事情就行,很多时候乡下出现一些问题,就会依靠礼法解决,而不是靠打架来决定,可以说宗族的作用不小,礼法很重要,延续着整个皇朝的统治。
这也就导致皇帝也要遵守礼法的原因,这是皇帝统治的基石。
即使他自己不想遵守也不能露出来,礼法就是皇帝最重要的武器,是他延续统治的根基,因此皇帝也不能挑战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