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海平线的末日挣扎 > 第757章 荆楚幽兰(4)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凌晨四点的襄樊,雨丝斜斜地织着,把石板路浸得发黑。路灯的光晕里,能看见雨珠簌簌往下掉,打在塑料布搭的棚子上,发出“噼啪”的响——那是街边的早酒摊,已经支棱起来了。

我·武廿无刚踩下车,就被一股混着白酒和卤味的气浪裹住。三个光着膀子的汉子围着矮桌,土碗里的酒晃出沫子,其中一个举着杯子喊:“干了!等下还要上工!”另一个夹起块卤猪耳,油汁滴在满是泥点的裤腿上,笑得露出黄牙。

谢宇飞在旁边拽了拽我胳膊,军靴碾过积水的声音被酒酣的吆喝盖了过去。“姐夫,张局的人凌晨三点就清街了,也就这几条老巷没顾上。”他往早酒摊努嘴,眼里闪着促狭,“襄樊的规矩,喝早酒的比鸡起得早,宪兵再严也堵不住。”

马兰彩从后座下来,旗袍外头罩了件深色短褂,雨丝落在她盘起的发髻上,沾成细碎的亮。她没看那些宪兵——街角的白头盔在昏暗中像浮着的鬼火,墨绿色的军装被雨打湿,贴在身上绷得很紧——只冲谢宇航用土话骂:“憨货,还不快把伞撑开?淋着督……淋着客人了。”

“晓得了,姐。”谢宇航慌忙撑开黑伞,伞骨“咔嗒”一声弹开,恰好罩住我和马兰彩。伞下的空间里,她身上的樟木香混着早酒摊的卤味,竟生出种奇怪的熨帖。“您闻这酒气,”她忽然笑,眼角的纹路被路灯照得明明灭灭,“襄樊的早酒,喝的不是闲情,是给力气活打底——码头扛包的、拉板车的,喝二两烧刀子,才敢跟日子较劲。”

早酒摊的老板正往煤炉上的铁锅里倒卤料,桂皮和八角的香“腾”地冒出来。穿蓝布褂子的老板娘端着碗,往桌角一搁,用土话骂:“王铁匠,你昨儿欠的酒钱还没给!再赊账,让你婆娘来洗盘子!”被骂的汉子嘿嘿笑,从兜里摸出皱巴巴的票子,拍在桌上:“少不了你的,等下卸完那船钢材,再添两斤猪头肉。”

我往巷里走,石板路滑得更厉害,好几次差点踩进积水坑。谢宇飞在旁边扶了我一把,压低声音:“张局说要创‘无酒巷’,前儿刚掀了三个早酒摊,没想到这些人转进更深的巷子里了。”

“掀得完吗?”我反问。马兰彩接话,土话里带着笑:“除非襄樊的码头塌了。男人家要扛货,女人家要摆摊,不喝口酒撑着,哪熬得过这雨天?”她指着摊前那个蹲在地上喝酒的老头,“那是陈舵爷,年轻时能扛两百斤麻袋,现在喝早酒得掺水,可每天必来——这不是规矩,是念想。”

雨突然下得急了,早酒摊的塑料布被打得哗哗响。穿军装的宪兵往巷口挪了挪,白头盔的影子在墙上晃得像要扑过来。马兰彩却拉着我往摊前走,土话喊老板:“来两碗烧刀子,切半斤卤猪耳!”

老板抬头时愣了愣——大概没见过穿旗袍的女人陪个穿便装的男人来喝早酒——但还是麻利地舀酒、切肉,粗瓷碗“啪”地搁在桌上,酒液晃出的沫子溅在我手背上,带着点烫。

“尝尝。”马兰彩端起碗递过来,眼里的笑藏不住,“这才是襄樊的早市,比模范城的牌子实在。”

我抿了一口,烈酒像火烧似的滚进喉咙,卤猪耳的咸香紧跟着漫上来。雨还在下,宪兵在巷口徘徊,早酒摊的吆喝声却越来越响,混着铁锅里的卤味和石板路的水声,把这凌晨四点的襄樊,泡得又烈又暖。

把酒咽下去后,马兰彩用筷子夹了块瘦些的卤猪耳,往我碗里送时,指尖沾的卤汁滴在粗瓷碗沿,晕开一小圈深褐。“尝尝这个,老杨的卤料里放了码头特有的胡椒,够劲。”她自己也夹了一筷子,嚼得脆响,雨丝顺着伞沿往下淌,在她旗袍下摆积了圈浅湿。

我嚼着肉,烈酒的烧劲还在喉咙里滚,便开口问:“兰彩啊,你让我看荆楚风貌,这早酒摊、陈舵爷,我算是见着了。可这和你总挂在嘴边的‘协议’,到底有啥关系?”

她放下筷子,用纸巾擦了擦嘴角,土话里带了点认真:“您瞧王铁匠。”她往刚才赊账的汉子那边偏了偏头,“他婆娘男人前年在码头被砸断了腿,家里三个娃饿得直哭。王铁匠就常来送点铁活、搭把手,有时在这儿喝早酒,会多叫一碗,让他婆娘来拿。”

我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王铁匠正把剩下的半块猪耳包进油纸,往怀里揣,想必是带给家里的。“这就是没登记的‘互助’?”

“算,也不算。”马兰彩笑了,眼角的纹路里盛着雨光,“他们没按省里的规矩签字画押,可码头的人都认。王铁匠帮衬她家,她婆娘就帮王铁匠缝补衣裳、照看铺子——这比协议上的条款实在多了。您让谢家兄弟推登记,就像……”她顿了顿,像是在找合适的词,“就像给这早酒摊套个玻璃罩,看着干净,可那股子烟火气就散了。”

酒液在碗里晃出细圈,雨丝从棚顶漏下来,打在圈里碎成星子。我盯着那星子,鼻尖还缠着卤料的香,脑子里却突然撞进三天前画室的味道——松节油混着上好的墨香,冷得像没烧过的煤炉,跟眼前的酒气、泥腥气,简直是两个世界。

画室正中央挂着幅巨画,鎏金框子擦得锃亮,比床还宽。画里的天光做得真像襄樊这辰光的雨前色,灰蓝里渗着点昏黄。中央有个穿件褪了色的蓝布褂的荆楚女人敞着怀趴在大床上,头顶扣着只竹箩筐,筐沿垂着半旧的靛蓝布,遮到肩膀,看不见脸,光露着段脖子,细得像开春的芦苇。

她身后的男人影子糊得像被雨打湿的墨,手搭在她腰上,动作收着,像怕被人瞅见。墙角扔着个掉漆的奶瓶,奶渍在画纸上晕成浅黄,旁边用蝇头小楷写着“孺子迹”。

“督帅侬看,”三天前那位海派画家戴副白手套,指尖点在箩筐上,声音带着上海话特有的糯,“搿个物事妙就妙在遮而勿挡——体面么守牢了,实情么也藏牢了,交关有腔调,正是荆楚人的花头经。”他又戳戳那奶瓶,“勿画小人,偏画奶瓶,留白才够味道,晓得伐?”

当时我盯着那箩筐,竹编的纹路画得比真的还细,连布角磨破的毛边都分毫不差。可总觉得缺了点啥,像喝早酒没就卤味,空落落的。此刻嘴里的烧刀子还在喉咙里滚,忽然醒过神来——缺的是王铁匠揣油纸包时的笃定,是陈舵爷掺水喝酒的自在,是马兰彩说“熬得过去”时眼里的劲。那箩筐遮得太刻意,倒把荆楚人藏在烟火里的体面,遮成了戏台上演的戏文。

“有腔调……”我捏着空碗,指节敲在碗沿,“他们滨海人,说啥都像在念诗。可.... ”

“可这早酒摊的碗沿,比画框的鎏金边更养人。”马兰彩接话时,正用指尖捻起块卤猪耳上的胡椒粒,弹进自己碗里,“滨海人画荆楚,总爱描那竹箩筐的纹路,却描不出筐底下藏着的奶瓶——他们以为遮着就是体面,却不知咱们荆楚人,连苦日子都过得敞亮。”

雨突然斜扫过来,打湿了桌角的酒壶。谢宇飞慌忙把伞往这边挪,军靴踩在积水里,溅起的泥点沾在马兰彩旗袍下摆,她却浑不在意,反而往王铁匠那边扬了扬下巴:“你看他怀里的油纸包,边角都磨破了,可谁见了不晓得是给家里人带的?这要是画进画里,海派画家怕是要嫌不够‘雅’,非换个锦缎盒子不可。”

早酒摊老板端着新煮的卤味过来,粗瓷碗“咚”地搁在桌上,油星子溅到马兰彩的短褂上。“这位大姐说的是!”他操着土话笑,“前儿有个穿西装的来拍照,非让王铁匠把油乎乎的褂子脱了,说‘影响美感,有碍观瞻’。王铁匠直接把酒泼他相机上——市容能当饭吃?”

辞别了众人后,登车,微醺的我靠在马兰彩怀里,还记得三天前,我看了那个滨海的艺术家点点头,拍拍对方的肩膀说「高级,真的很高级。」

艺术家出门后,一边全称看着的马兰彩哈哈大笑,还说什么「荆楚人好面子,可不搞这种脱了裤子放屁的活儿。」

我当时强压着火气对她说「你前夫留下那两个弟弟,在襄樊市怎么回事?荆楚省综治委告状告了好几次了,谢宇飞,谢宇航不配合家庭互助登记条例,每次都是落后分子。」

那时的马兰彩丢出一个本子,上面写的都是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李府有孀妻王氏,夫死,族内有亡夫堂弟赡养,终未再嫁。」

我还记得自己骂了句,「这什么玩意,逼人守贞节牌坊?」

马兰彩凑到耳边我「这就是拉帮套。」

我当时就本着,「没法律保障的玩意靠谱吗?」这个朴素的心态,来了这里。而地方官也不得不用整理市容市貌给我留下个好印象。

车帘被雨打湿,黏在窗沿上。马兰彩伸手替我拢了拢衣襟,指尖擦过我领口时带着樟木香气,那是她晨起梳头时抹的头油味,混着早酒的烈气,竟比督帅府熏的龙涎香更让人安稳。

“还在气谢宇飞那两个憨货?”她忽然笑,指腹按在我眉心揉了揉,“他们是谢宇轩的弟弟,当年跟着我守小马庄,认的是‘三千盟’的理,不是官府的册子。你当他们真不配合?是怕登记薄上那红印子,寒了街坊帮衬的心意。”

我攥住她按在我胸口的手,那手上还留着早年编麻袋阵磨出的薄茧。车窗外的雨帘里,早酒摊的塑料棚还在晃,那些舵爷们的背影佝偻着,像株浸在雨里的老芦苇。

“当年你带着他们投我的时候,”我低头看她盘起的发髻,簪子是我送的素银款,在昏光里泛着淡光,“就该知道,荆楚人的骨头硬,可心是热的。”

马兰彩往我怀里缩了缩,旗袍下摆扫过我的军靴,带着点耍赖的软:“那督帅打算怎么赏我这个‘枕边军师’?”

车碾过石板路的水洼,溅起的水花打在车窗上。我摸着她鬓角的碎发,忽然想起刚娶她时,她红着眼说“我马兰彩这辈子,嫁的是能护着荆楚烟火气的人”。

雨还在下,可怀里的温度,早把那些关于“登记”“条例”的烦心事,烘得暖烘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