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姜岁走之前,还让梁翠翠找了一根绳子,教她跳绳。

现在才刚开始,早晚至少两百个,因为她是大基数,一开始运动量不能太猛,容易拉伤。

梁翠翠尝试跳了几个,十个她就开始喘上了,身上的肉还跟着一颤一颤的。

萧毅就在旁边看着,梁翠翠十分不好意思,脸都涨得通红。

姜岁提醒她,吃完饭以后,一定要隔小半个时辰才能跳,不然容易伤胃。

她整得太专业了,以至于萧兰兰和萧毅,以及梁爷爷和梁奶奶都很想知道,按照她说的这么坚持半个月,能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了。

现在也才午后,老梁头准备赶着牛车送他们回城,干脆就今天把这个地契转让给敲定下来,也费不了多少功夫。

如果是一次性交易几十亩土地,就可能有点麻烦,官府要查明这土地买卖是用来做什么的,然后实地核实一下,有没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内幕,总之,很麻烦。

回到城里,直接去了掌管土地买卖的机关,说明情况,现场交易盖章,姜岁给了二十两银子给老梁头,这地以后就是她的了。

事后,老梁头就自己回家了。

她拿着地契,三人继续回到铺子里帮忙。

现在要开分号,人手不够用,所以要开始雇人了,雇几个跑堂的,至少六个。

西街三个,北街也得三个,厨房暂时不能假手于人,那些小料怎么炒都是有讲究的。

反正,雇人的布告,萧鹤川已经写好了,张贴在店门口。

要求,十六岁到三十岁之间的,要男性,因为跑堂是个体力活,尤其是萧记生意这么好,更是要体力。

当然了,月银也就比较可观,只看你愿不愿意吃苦了。

之所以要年轻的,是因为人年轻一点,也就机灵一点,懂得随机应变。

还有一点,就是必须要能说会道,那三脚丫子踹不出一个屁的可不行。

跑堂的就一个点,必须机灵,嘴甜。

姜岁一回来,就看见这布告上,写的整整齐齐的字,一看就是萧鹤川写的,他没用自己的笔法。

短短半日,已经来了许多找活干的了,男的女的都有。

萧母试着见了几个,但是也打不定主意,就想着到时候姜岁在场,帮着一起看看更好。

除此之外,还有一封信,是给姜岁的,写着姜岁亲启,专门有人送来的。

只是刚好姜岁不在,没亲手拿到。

除了信,还有一个小匣子,里面装着一个彩绘泥人,姜岁一眼就认出来,这是做的女驸马。

所以,她也猜到,这是夏晚凝的来信。

于是,兴冲冲的就拆开开始看,厚厚的一封信,洋洋洒洒写了四五页。

夏晚凝说,她已经开好了戏班子,也把女驸马排出来了,现在女驸马的戏折子在京都大火,每天都是满场,都要去皇宫演给太后娘娘看了。

她特意做了这个彩绘泥人,就是想让姜岁知道,她的女驸马,现在是以这样的形象在京都百姓的眼中。

字里行间,夏晚凝都表现的很激动,她说,让姜岁再提供一些好的戏文,写在纸上寄给她,她排成戏,演出以后赚了银子,就给她分钱,不让她白写。

这感情好啊,跟着夏晚凝混,赚的肯定不会少。

姜岁想了想,她倒是还有好多戏文,什么狗血的,热血的,都有。

要不是她不记得,恨不得把红楼梦都写给她。

其实,像西游记也不错,拍出来肯定火,但是太长了,她记不住,除非只排一些经典桥段,比如说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什么的。

对,就是大闹天宫,这个好写。

她有时间就写,然后寄给夏晚凝,还得背着人写,不然就暴露她会写字这件事了。

夏晚凝送来的彩绘泥人十分精致,服装也设计的很贴合人物,很符合她心中女驸马的形象,她要把它当成一件艺术品,摆在房间里,日日看着。

这何尝不是她和夏晚凝友谊的一种象征呢?

现在农场的事情已经定了下来,姜岁第二天就找了工匠,准备搭棚子,要搭一个牢固的鸡棚,能遮风挡雨。

至于买材料这些,可以选择全包给工匠,工匠看了场地以后,选好材料,然后姜岁付钱,搭建好以后,没什么问题,就可以去畜牧市场买种鸡了。

她已经和老梁头说了,让他问问农场里面有没有人愿意帮忙喂鸡的,一个月开二两银子的工钱,要两个人。

养鸡的话,只是需要抽出一点时间去打理鸡场,喂食这这些,一开始的工作量不大,所以月银也就相对不高,后期要是规模起来了,工作量大了,她就会看着加工钱的。

……

接下来这半个月,姜岁每天徘徊在,分店,农场,在西街面试跑堂的伙计这三者之间,忙的脚不离地。

至于给夏晚凝的戏文,得她忙完手上的事情以后才能给她回信了。

六个跑堂伙计已经选好了,两家店铺,一边三个,其中三个已经开始上工了,因为萧毅他们三兄弟要学着炒调料这些,到时候在分店那边他们得掌管厨房的事情。

跑堂伙计按照市场上跑堂的行情价,一个月是二两半银子,加上一些奖励和福利,每个月也有三两左右。

招的都是一些年轻机灵的小伙子,能说会道的,相貌也端正。

他们上手很快,以前都干过跑堂,都是熟手,所以不用怎么教,熟悉了一下店里的各种吃食还有价格以后,就能直接上工了。

鸡棚材料准备好,搭建起来特别快,人多几天就完工了,把农田四方四正的围了起来,上面搭上几层油布防雨,但不是全封闭式的,买了一百只鸡仔,公母三七分,它们现在还小,比较好打理,只要把吃的还有水准备充足即可。

这一系列的成本算下来,买农田,加上请工匠,买搭棚的材料,还有一百只种鸡崽,投入是七十两银子。

梁奶奶帮姜岁在农场里找了两个农妇,都是有养鸡的经验的,她们也都愿意干。

因为她们不比梁家,她们都是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家里劳动力充足,打理菜地绰绰有余,所以多余的劳动力就选择增加一笔收入,替姜岁打理鸡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