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穿越成反派炮灰,我被迫征战沙场 > 第237章 处决——斩首示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宋君泽咬牙切齿,怒发冲冠,此刻真恨不得立刻冲出宫门,下达格杀令,将这群拐子碎尸万段,抽筋剥皮,枭首示众以泄心头之恨!

然而现实却不允许他这样做,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更是一国储君。身为太子,凡事必须深思熟虑,顾全大局,绝不能意气用事,仅随个人喜好而为。

尽管他们手握关键证据,但仍需按部就班地展开调查和审讯,最后才能公之于众。

此时此刻,站在一旁的二皇子、三皇子以及四皇子目睹兄长如此激动的反应后,不禁心生忧虑。

庆远帝将这一切尽收眼底,看着诸子间兄友弟恭,相互关怀,心中倍感宽慰,欣慰的点了点头。

虽然让太子查看账本确实带有磨练他的意图,但对于其他三子来说,也绝不能只是不谙世事的傻白甜。

“行了!你们也都过来一起看看吧!”

“是,父皇!”四位皇子齐声应答。

二皇子、三皇子、四皇子心中本就对大哥手中所持账本充满好奇,不知其中究竟记载着何种要事?竟令一向沉稳如山的父皇与自幼便波澜不惊的大哥皆变了脸色,流露出罕见的情绪波动。

闻听父皇所言,三人急忙上前围观。他们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宋君泽翻开的那一页账本之上,想要一探究竟。然而,当看清眼前所见时,三人不禁瞠目结舌,满脸惊愕。

尤其是年纪尚轻的四皇子,他比叶景承还要年幼一岁。看到上面这触目惊心的内容,他率先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忍不住红了眼眶,拳头紧握,怒不可遏地吼道:

“岂有此理!他们怎敢如此胆大妄为?不得父皇说他们禽兽不如!胆敢拐卖这么多无辜的孩子,真是死不足惜,千刀万剐也难消我心头之恨呐!”

宋君烨一边说着,眼泪就像决堤的洪水一般倾泻而下,仿佛心中有无尽的悲痛与愤恨需要宣泄。

似乎那些惨遭拐卖的无辜孩子感到痛心疾首;似乎又担心那些被拐卖的父母伤心不已;似乎又因怒不可遏而痛恨极了,那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所犯下的罪恶行径而气急流泪。

相比之下,三皇子宋君琛则更为感性一些。看着眼前账本的内容,他不禁联想到如果自己也遭此厄运,被人贩掳走,那么自己的父皇和母后将会陷入怎样的绝望境地呢?

岂不是要像那些被拐卖孩童的父母一样?歇斯底里、伤心不已,奔赴万里,只为寻求一子。

而二皇子宋君骁,则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平日里他精于武艺,最爱与那些英勇善战的将军们切磋交流。他直爽率真,心直口快,有话直说,行事果断干脆。

此时此刻,面对如此令人发指的罪行,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将这些十恶不赦的人贩子统统绳之以法,全部都斩杀掉!

“父皇,儿臣请旨,把那些拐子全部都斩首示众。唯有如此,才能震慑民心,让天下百姓明白何为善恶是非!”

宋君骁义愤填膺地说道,目光坚定而决绝。庆远帝看到老二那坚决的眼神,欣慰地点了点头。

“老二所言甚是!太子,对此你有何看法?”

庆远帝目光如炬地看着下方的儿子们。太子向前一步,恭敬地回答道:

“父皇,儿臣认为君骁所言不无道理。这些人作恶多端、罪行累累,实属罪大恶极之人,理应被处以极刑以儆效尤。然而,依据宋国律法之规定,凡欲判处死刑者,必须将全部证据呈交至刑部详加审查后方可执行。”

庆远帝听闻,微微沉思。

庆远帝听后微微颔首,表示认同。他心想,太子所言确实符合法规,但此案影响恶劣且事关重大。

若按常规流程恐会延误时机,若是时间太长,还没有结果,百姓可能也会惶恐不安。于是他开口说道:

“太子所言极是!然此次案情非同小可,当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既然如此,不妨省去刑部审议环节。太子、老二,朕今将此案全权托付于你们二人,望能速战速决!”

“是,父皇!儿臣领旨。”

太子与二皇子齐声应道,随后转身离去。他们深知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必须立刻赶往囚禁山匪之地对其展开审讯,务必要取得确凿的口供。

待掌握这些关键证据后,再结合眼前这本至关重要的账本,便足以定下众山匪的罪名,将他们明正典刑,以正法纪。

----------------------------------------------------------

在太子与二皇子雷厉风行般地严刑逼供下,没过多久,所有山匪便如竹筒倒豆子一般将自己所犯之罪全盘托出。

不仅如此,通过对这些山匪的审讯,还顺藤摸瓜牵出了一系列隐藏极深的犯罪团伙及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三皇子和四皇子尽管年纪尚轻,但得知此事后亦主动请缨协助兄长们办案。毕竟,他们同样对这些恶贯满盈之人深恶痛绝。

如果能够将这群人贩子彻底铲除干净,那么宋国的子民必将能够过上更安宁、富足的日子。

待一切水落石出之后,太子和二皇子立即将审讯结果以及相关证物一并呈报给了庆远帝。

其实对于这些山匪犯下的种种罪孽,庆远帝心中早有底数;然而当他亲眼目睹那一张张充满罪恶的供词以及确凿无疑的证据时,仍然难以抑制内心的怒火。

不过盛怒过后,庆远帝逐渐恢复理智,并当即颁下旨意:三日后将这些罪犯押赴刑场处以极刑!同时,要在闹市中将其罪状一一公诸于众,以儆效尤。

庆远帝一声令下,决定派遣太子与二皇子于三日之后,亲临京城东街最为繁华喧嚣的集市,亲自主持对那帮山贼土匪的行刑问斩仪式。

同时,他还下令让诸位皇子一同前往观刑,并且允许京城内全体百姓前来围观见证。

旨意下达后不久,京兆府的府衙们迅速行动起来,将告示张贴于城中各处显眼位置。

消息一经传出,整个京城顿时沸腾了起来。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无不欢欣鼓舞、欣喜若狂,纷纷奔走相告。

街头巷尾到处都是人们激动地议论声,大家对那些可恶的拐子义愤填膺,怒斥其罪行。

许多不识字的老百姓围拢在告示前,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但由于看不懂上面的文字,心中十分焦急。于是,他们恳请旁边认识字的文人为自己解读告示内容。

然而,通常情况下,这些有文化的读书人士往往自视甚高,并不情愿在众人面前给这些目不识丁的大老粗朗读。因为在他们眼中,这样做似乎有损自身形象,甚至可能被视为一种耻辱。

但此次情况却有所不同。这些读书人同样对拐子深恶痛绝,无法容忍他们拐卖儿童、破坏家庭幸福的卑劣行径。

这种行为激起了读书人内心深处的愤慨之情,使得他们忘却了所谓的面子和身份,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主动为周围的民众诵读告示中的文字。

因为文人读书识字,懂得道理。对于那些犯下罪恶行径之人深恶痛绝,他们最讨厌的便是这样罪恶之人。

读书人他们自知孩童便是国家的希望,拐子做的这些事,不就是摧毁国家的希望、未来的栋梁,武将吗?岂不是让国家动荡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