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再启风华 > 第136章 定国是诏(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乾清宫,大殿。

朱祁镇高居主位,大殿上站满了人,全是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各都察院御史,满满当当。

殿外则是三品以下文武官员依次站立。

朱祁镇再次示意王振宣读诏书。

这次宣读的才是真正的施政纲领。

皇极殿上那是定基调,属于宏观的。

而这里宣读的才是微观的。

诏书的内容不少,大概总结起来就是以下几点。

一、正式定北平为京师,南京为陪都。

可以说关于大明首都的确定,在正统朝彻底落下帷幕。

这一场争论了三代帝王的定都之争彻底尘埃落定。

太宗想要定都北京,却因为反对声太大而只能定为行在。

仁宗登基第一件事就是回迁南京,结果东西还没收拾完呢人就追随他的定北大将军而去了。

宣宗皇帝出生于此,生长于此,自然不希望迁都。

可是满朝文武具为南方人,所以宣宗皇帝只能以巡边的名义将北平行在定为大本营。

本想着二十年后换上一代人,定都之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可没想到,世事无常,这定都之事终究落到了朱祁镇头上。

所以接下来的所有政策都是围绕于此展开的。

首先京师营建要着重开展,但不能再无偿用役。

改为由皇家牵头,勋贵参股的皇家水师出海寻珍。

其所获用来支付营建京师的役夫钱。为了就近出海,定天津为港埠。由卫升府。

再一个就是因为京师已经定为国都,那么就不能紧紧依靠运河为命脉。

所以皇家水师仍要缴纳出入港赋税入国库,以粮食代缴。

二、北直隶升为行省,以保定为省府,天津为直隶府(直辖市)由直隶巡抚设治所代管,以于谦升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直隶。

定顺天府为直隶府,由中央直管,刘定文为署理顺天府尹。

三、定下直隶省建省以后近年来的主要工作。

而把于谦定为直隶巡抚,就是为了死磕整个河北水系,为北京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整个直隶能够坐到自给自足的同时还能支援西北。

四,将辽西走廊并辽东半岛设为辽东行省,设辽东巡抚挂兵部侍郎衔。

五、细化科举,设全国榜、直隶榜(包括南直隶)、中原榜、西北榜

科举分榜这是太祖皇帝为了平息南北冲突而想出来的方法。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经济的快速发展,南北方又将出现更多不同的情况。

北方,中原地区随着国家安定,人口开始快速繁衍,粮食产量也在稳步提升。

经济活力也开始快速回复,人文活动也开始活跃起来。

可是陕甘宁地区却因为年年有警,岁岁有战,不到经济上很难有快速发展。

人口上也因为战争而增长率极低。

人文活动更是仅仅只有省城稍微活跃。

这就极大的拉开了差距。

南方更是如此,江浙地区向来是经济发达地区,人文活动更是极度活跃。

广东地区近些年来因为开海的原因,经济也开始了快速飞跃,人文活动也开始逐渐增长。

可是广西地区却经常性的爆发动乱,经济活动甚至是一度停摆。

川滇贵,除了四川还算好些剩下的俩甚至比不上江浙地区一个府(市级)

所以,对于榜单不能再随意的以南北榜划分了。

而是先定名额,划分区域然后入京统一参加吏员考试,合格者可为吏员入九品。

若还想继续,则可参加进士科,得中进士便可为七品官员,但不得为主官。

总之说白了就是扩招,同时将公务员考试纳入到科举体系中,并逐渐打破吏有封建。

六、严申为官之德,但有差错必将严惩(总要为以后扩招的找位置)。

七、允投藩王,此后但有藩王就藩(中国以外地区才会建立有权的藩王,主要就是投他们,想在国内当安逸藩王的就别想了)。

八、非吏员不得为主官官,非地方经历三年以上者不得为中央官员。

九、对外以安为主,不是安定的安,是安抚的安,说白了就是先积蓄力量再打你,趁这个空档安抚安抚你。

王振口干舌燥的读完了诏书,然后安安静静的退了下去。

可是大殿上却是陷入了一阵探讨的浪潮之中。

可惜的是,杨士奇已经准备退休了,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闭目养神。

勋贵那边却因为要建造皇家水师而狂喜,自然不会反对,至于以粮代税?给那些文人的封口费而已,咱理解。

如此一来,不论多么激烈的讨论也仅仅是一些“唠骚话”罢了。

而且,文官们也不是看不出来诏书的意思,给吏员划品级,这本身就是一种收买,对整个文人阶级的收买。

尤其那些在野的,终生无望进士的,中央官员和地方封疆没戏了,混个七品五品那不也是人生之光?

再说了谁家子弟没个不成器的,努力一辈子又挂不上个荫蔽,让自家孩子去地方考个地方性质的举人,然后入职不也是官?

所以讨论之声多,反对的却不多,在座的哪个不是人精?既然扩大了文人入职官场的机会,皇帝和勋贵多捞点那也是应当应分的,再说了,圣旨注明了要交税的。

哪怕是粮食,那也是税,现在是粮食,过些年不就可以变成银子了?反对它干嘛?

当然任这些人精精明似鬼,也想不到每到高考填报志愿时在非常不起眼的地方总会莫名其妙多出一句话“是否服从调配”。

而朱祁镇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一句话的。

大不了再加一句未标明的默认为服从调配……

总之,军队知识化,边疆知识化需要的文人多了去了……

正旦大朝会的晚宴就在这样的既高兴又嘈杂的氛围中落幕了。

到底吃没吃好不知道,总之聊天是真的聊了个痛快。

核心内容自然是把自家孩子送到哪个地方可以有自己的同窗能够照顾一二。

而他们也不知道,随着这一封诏书掀起的不是微微荡漾的湖水,而是惊涛骇浪的海啸,

这场海啸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将正统时代推向了高潮。

当然一手掀起这场海啸的朱祁镇不知道,也正是他和后世子孙的笃行不辍,让整个北直隶地区成为了大明王朝皇帝统治最深入人心的地方。

也正是朱明皇室以北直隶省为核心根本的策略使得后世哪怕发生了资产积极革命,革命者们也不得不跟皇室合作妥协。

使得大明皇室成了继成周、炎汉之后又一个寿命超过四百年的皇朝。

而在超过六百年的大明王朝史中,有挽狂澜于既倒的襄王。

有于皇室式微几近不保时振臂一呼,以一句“吾乃朱明皇室嫡系子孙,英宗文皇帝之嫡支血脉。”就拉起十余万河北子弟兵的武英郡王。

更有号称东方铁壁的英睿郡王等等……

除了襄王带领的麓川缅甸山地兵之外,其余的全部都是于河北和中原之地招兵买马而护佑天下,同时守护朱明皇朝的。

究其根本,就是从朱祁镇开始并笃行之的五代君王之遗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