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连“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孔融都常自称赞的青年才俊祢衡,自然风风光光的来到蓟县,准备一展所长,惊艳众人。
然而,这场盛会却成了史侯“刘博才”的独角戏。
诗会让所有参与者,皆以诗赋的形式,写下与端午佳节有关的内容。
史侯以一首后世文天祥《端午即事》,送给此次主持端午大会的天下大儒卢植。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卢植闻听此诗,不禁老泪纵横。
卢植被董卓所逼,差点为大汉捐躯,无奈辞去官职,返回故乡。
他当年的朋友、同僚、故人如今大多皆在京城为官,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两句向天下人表明心志,卢公即使不在朝中为官,身处北境幽州,仍然忠于大汉。
就算鬓发斑白,容颜日改,也始终不渝,坚定不移。
“我欲从灵均”则是表明卢植要以屈原为楷模,纵然是以身殉国也在所不辞。
早年的屈原深受楚怀王信任,意气风发,深知楚国的弊端,想依靠改革变法,强大楚国。
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然而当年吴起在楚国难以完成的改革变法,屈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
楚国地大物博,贵族阶级根深蒂固,要想改革变法成功,必然会大面积触及贵族们的利益。
楚国的朝堂上,几乎没有人赞同屈原的变法。
毕竟能站在楚国庙堂之上的,基本都是贵族,屈原的改革变法会损失他们这帮贵族的利益。
屈原最终遭受贵族阶级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这与当初董卓废大汉皇帝,庙堂之上,竟然只有卢植一人挺身而出,不畏强权,表示反对。
其余众大臣,慑于董卓的淫威,皆敢怒不敢言。
卢植孤身单薄的背影,与数百年前的屈原何其相似也!
而辽海如今属于幽州的领土,地处辽西郡,乃辽河入海口至辽西郡以东的沿海地带。
最后一句“三湘隔辽海”表明卢植想追随屈原的脚步,自沉于汨罗江中,却因为距离太远,而无法到达。
同时也表明卢植欲从屈原以死明志而暂不能从的矛盾心理。
原因有很多。
其一,他的三个儿子皆为国捐躯,战死于幽州的叛乱,结发妻子也在生下幼子卢毓的第三年去世。
他为了养大幼子卢毓,无法像屈原一样以死明志,否则,在这战乱的年代,年幼的儿子如何生存下去?
其二,他当初被权臣董卓所废时,并没有经过大汉的律法以及廷尉的审判,以“莫须有”的罪名罢免他,自己蒙受的诬陷尚未彻底昭雪,如即从屈原于九泉之下,完全死不瞑目。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先皇长子从被幽禁的京城中逃出来,并且一路颠沛流离的来到大汉的北境幽州。
不仅如此,皇长子刘辩还亲自来到自己隐居的上谷郡,邀请自己出山相助。
卢植亦希望有朝一日,能相助皇长子在幽州崛起,再造大汉。
毕竟皇长子刘辩,才是先皇指定的接班人。
因此卢植面对绝境时最终选择了与屈原不一样的道路,这就更加突出了卢植执着人生、执着现实的可贵,以及忠于大汉,欲报先皇的知遇之恩,以及皇长子的登临寒舍之情。
此诗一出,震惊世人,没想到神秘莫测的幽州牧刘虞侄儿刘博才,竟然人如其名,博学多才。
刘辩此次出场,并没有遮遮掩掩,而是用了他原本所处时代的亚洲四大邪术之一,化妆术,帮自己改变了部分容貌,以防有见过自己真正容貌之人认出来。
亚洲四大邪术,泰国变性术、韩国整容术、日本化妆术和中国pS术,都能显着改变自身外貌,所以在现代被大多数网友戏称为“邪术”。
即使汉代在化妆的材料方面远不如现代,但是提前准备调制材料,改变部分容貌,不让人认出来,还是绰绰有余。
就在众人仍然对“刘博才”的《端午即事》回味无穷时,刘辩挺身而出,向卢植抱拳作礼后,郑重的说道:“自古以来,大家对于端午佳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不管真相如何,我作此诗只是为了致敬卢公,而非为了比试。
卢公博古通今,喜欢钻研儒学经典而不局限于前人界定的章句。
年少时,拜大儒马融为师。
卢公学成之后,返回家乡涿县教学,教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如今的并州刺史刘玄德,冀州刺史公孙伯圭等皆是其学生。
州郡屡次征辟卢公,他都没有回应,为的就是将刘玄德、公孙伯圭这批学生教导成材,因为他看到了刘玄德的百折不挠、弘毅宽厚,公孙伯圭的机智善辩、勇猛善战。
卢公知道他们未来必定是大汉北境的柱石,所以不忍断了他们的学业。
如今的并州刺史刘玄德为大汉连续收复失去多年的并州诸郡,早已经成为我大汉不可或缺的边疆大吏。
而公孙伯圭多次在右北平郡击退来犯的乌桓与鲜卑等游牧民族。
可以说,没有公孙伯圭在幽州打怕了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我们幽州不可能发展如此之平稳,必定会被这些异族骚扰不断。
之后卢公以博士的身份被征辟入仕,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并两次平定蛮族叛乱。
…………
先帝驾崩后,外戚与宦官为了权力,相互争夺,最终同归于尽。
董卓趁机率兵入京,把持朝廷,为了立威甚至想与董太后攀上亲戚关系,不惜提出废除皇帝,改立新君的建议。
我大汉王朝名将辈出,名臣无数,在煌煌大汉面临权臣随便废帝之时,竟然只有卢公一人挺身而出,驳斥董卓。
如此气概,怎能不让我等汉人敬佩不已?”
刘辩先是陈述卢植的功绩,说到最后挺身而出时,不禁回想起当日自己的无助,何太后的痛哭,语带哽咽之色。
若非自己早已经知道历史的发展,提前做好了布局,等待他的恐怕仍然是董卓的一杯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