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李兄擅长带领军队冲锋陷阵,子颜善于统筹大军,指挥若定,贾某在治军与治郡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而文和擅出奇谋,这是我们其他人不如你的地方。
这些年相处下来,文和之谋,不亚良、平,不知对于公孙度自立为‘辽东公’,可有破解之法?”贾复抱拳一礼后,请教道。
“张良、陈平皆是匡助高祖成就帝业的先贤大才,文和一介凡夫俗子,如何能与汉初功臣们相提并论,君文(贾复)实在是抬举我了。
在我看来,想要平定辽东公孙度的叛乱,还需幽州牧刘虞与徐州牧陶谦同时出兵,幽州军从辽西出兵,攻打辽东以西,徐州的军队借道青州的东莱郡,从海路进攻辽东以南。
不过,在幽州与徐州出兵之前,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
其一,以天子的名义,派遣使者前往辽东,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公,毕竟自封的在天下人看来名不符实!”
贾诩话音刚落,就见贾复眼中微微一亮,立即说道:“文和此举,是效仿高祖当年封韩信为齐王,以安其心?
如果大汉天子封公孙度为‘辽东公’,必定让公孙老儿认为朝廷软弱,渐渐放松警惕。
然后幽州与徐州暗中出兵,就能神不知鬼不觉的攻下辽东!”
“没错,公孙度取三郡好比寒鸦衔腐肉,但若驱鸦入林,反惊得豺狼虎豹俱出矣。
辽东的公孙度自立乃是小事,如果因此让中原各地暗藏祸心的诸侯,同样依葫芦画瓢一般纷纷自立,则大汉的江山将无药可救也!
其二,派遣使者前往幽州与徐州,不设时间期限,让幽州牧刘伯安与徐州牧陶恭祖自己找准时机,出兵平定辽东。
只要朝廷不干预幽州与徐州的军事部署,文和相信以卫青、霍去病、吴起等人的军事才能,必将平定辽东。
就怕朝臣中有人干预,从而泄露军事机密,导致功亏一篑!”贾诩继续说道。
“以卫青、霍去病舅甥的军事才能,辽泽天险又如何能挡住他们的兵锋?”李广心中嘀咕,感同身受一般。
吴汉一拍大腿,哈哈大笑道:“文和之谋正合我意!公孙老儿又怎会是吴起、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对手。”
倒是一旁的贾复,颇为担忧的问道:“幽州我倒是不担心,反而徐州恐怕不会轻易出兵。
当初平定青州诸郡的盗匪与流寇时,徐州的军队在平定完北海郡国与东莱郡后,在边境按兵不动。
朝廷曾经派遣使者前往徐州,希望能尽快平定青州的乱局,然而却被陶谦以东南西北皆有敌人虎视眈眈为由,直接拒绝。
现在朝廷让他们配合幽州,从海上出兵,恐怕就算答应后,也会各种拖延,反而会贻误幽州军稍纵即逝的战机。”
“你们可知,徐州牧陶谦为何不愿意完全平定青州的盗匪与流寇?”贾诩突然问道。
“不就是为了想在乱世之中保存实力,毕竟只要发动战争,总会有死伤,粮食消费与军费开支也是一笔巨资。如今朝廷财政困难,粮食消费与军费开支以及战死将士们的抚恤皆要落在地方身上。
而地方官吏又不敢不出这份抚恤金,因为州兵基本皆是从当地招募。
如果不能落实抚恤金,不但本地人会发生暴乱,未来还想从本地招募兵源也会难上加难。”吴汉是经历过西汉末年的乱世,自然知道这些。
“这只是其一。
其二,徐州牧陶谦如果彻底平定青州的盗匪与流寇,他自己又不可能身兼二州。
那时,朝廷新任命的青州刺史前往接任,陶谦是交出整个青州还是拒绝?
如果拒绝,那就是与谋反无异。
一旦交出青州的整个权力,那他们这些年平定青州的盗匪与流寇,就完全为他人做嫁衣。
若是盛世,倒也罢了,他们也能享受到国家的封赏。
然而,如今却是乱世,比起徒有虚名的封赏,还是地盘、军队、粮食等物资与领土更加实在。
当年的楚汉争霸,项羽百战百胜后,力竭而亡,高祖即使十战九不胜,却越输越壮,最终成为秦末乱世的收割者,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要想陶谦出兵,必须知道他想要什么,从他的需求入手,才可能说服对方。”贾诩侃侃而谈道。
“我最近对于各州刺史或州牧都有研究。
陶谦出身丹阳望族,其父担任过会稽郡馀姚县县长。
他与许多世家大族不同,因为父亲早亡,少年时以性格放浪闻名县里,十四岁时以布作为战旗,骑着竹马与乡里小孩子一起嬉戏。
成年后才开始收敛,性格变得刚直,有大志。
后随皇甫嵩将军平定凉州叛乱,应该是一位喜好功名之人。
只要他愿意协助幽州军出兵辽东,朝廷封其为三公,地位位列百官之首,难道不可以吗?”贾复沉声说道。
“那是以前,如今的陶谦已经六十岁了,到了耳顺之年。他最在意的,乃是自己打下的这份基业是否能让儿子们继承下去。
所以,我们需要从这方面入手。
可以让陛下暗中起草一份诏书,等到陶谦百年之后,让他的儿子继承徐州牧的位置。
然后,派遣使者将诏书带到徐州,以此为筹码,与陶谦谈判,陶谦必定遵命!”贾诩语出惊人道。
“文和,真乃神机妙算也!恐怕张良、陈平复生,也不过如此吧!”贾复等人闻言,大喜的称赞道。
当夜,几人进宫面见皇帝刘协,将他们商讨的结果告诉了皇帝。
年少的刘协怔怔望着四位殚精竭虑的大汉忠臣,小脸渐渐涨得通红。
解下屏风后面的宝剑,重重垂在地上,琉璃宫灯应声震落碎作琼瑶,刘协毫无所觉,反而郑重的看着李广、贾诩等人,语气沉痛的说道:“大汉天命未绝!朕有四位忠勇之士相助,何愁山河不复?”
殿外风雪愈狂,似有高祖《大风歌》,混着光武战鼓声穿越时空,在陈旧的殿梁间剧烈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