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无垠的大秦帝国,其疆土之辽阔旷古未有。这里地广人稀,地域之广令人咋舌。然而,自从螺旋桨飞机这一伟大发明问世以来,这片辽阔的土地之间的距离便不再遥远。
如今,人们只需短短两天时间,便可乘坐飞机横跨东西万里,抵达那遥远的边境郡县。这一伟大成就的背后,离不开飞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在飞行途中,飞机需要进行三次中转和加油,以确保航程的顺利、持续进行。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使得数十人能够迅速抵达目的地。
然而,随着航空业的飞速发展,空难也开始偶尔发生。尽管空难发生的机率相对较小,但秦人对此并不在意。他们坚信自己是幸运儿,相信神灵和祖宗会庇佑他们平安无事。这种坚定的信念使得他们对飞行充满信心,即使面对潜在的风险也毫不畏惧。与此同时,螺旋桨飞机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化着。航空发动机的功率不断提升,从最初的数吨推力逐渐发展到数百吨推力。这一进步不仅使得飞机的运载能力大幅增强,也为运输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这一切就像是在玩帝国时代游戏一般,只要正确地点亮科技树,科技的发展便会如滚雪球般不断积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直升机却一直未能得到发展。
离石深知这其中的原因,他明白在电传系统尚未问世之前,像直升机这样复杂的控制系统,根本无法依靠手工进行制造。
新科技的涌现,犹如一道划破黑夜的闪电,照亮了大秦统治广袤国土的道路,让天下人对世界了解的越来越多。这一科技革命使得大秦能够掌控,数千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成为现实。
与此同时,空天军的正式建军更是如虎添翼,让军阀割据的局面彻底成为历史。大秦对军队的掌控力,已经超越了任何一个朝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让军阀出现的成本巨增。
时光荏苒,五年转瞬即逝。在这五年间,大秦的人口数量如雨后春笋般节节攀升,首次突破了一亿人口的大关。这个数字让离石欣喜若狂,因为他深知,人口数量的突破意味着大秦拥有了坚如磐石的根基,能够屹立不倒的资本。
人口数量,对于一个帝国来说,就如同生命的血液一般重要。只要人口众多,帝国的血条就会变得厚实,无论将来面临怎样的挑战和困难,都能有足够的底气去应对。
然而,人口的增长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原本人口较少时,工业化进程相对容易满足人们的温饱需求。但如今,人口一旦超过一亿,就意味着帝国需要养活更多张嘴,这无疑给社会管理、粮食产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救灾力度必须加大。不仅要修建更多的房屋,以确保人们有安全的居住环境,还要生产更多的生活必需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资需求。只有这样,大秦才能在人口增长的同时,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这时周边国家也传来各种信息,首先,西域大捷,秦军成功抵卸了阿拉伯帝国伊第一次东扩,这是今年收到的第一个好消息,好消息跟坏消息一样,总是形影不离,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就是这个意思啊!陆地上的大秦虽然成功地抵御住了阿拉伯帝国的第一次东扩,但在西海这片广袤的海洋上,情况却截然不同。由于大秦的海军炮舰数量相对较少,而海洋又如此辽阔无垠,这使得大秦在西海的防御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相比之下,阿拉伯帝国由于长期从事海上贸易,对西海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们绘制了西海大致的海图,这无疑给他们在西海的扩张行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在西海这片战场上,阿拉伯帝国相较于大秦更具地利优势。
尽管大秦的海军在装备方面略胜一筹,但阿拉伯人的海军却异常狡猾。他们一旦在海上察觉到大秦海军的踪迹,便会像鬼魅一般迅速躲避,绝不肯轻易与之正面交锋。这种战术让大秦海军束手无策,因为他们的物资消耗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而阿拉伯海军却始终与他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让大秦海军难以捉摸敌踪。
然而,大秦海军并没有气馁。他们深知自己的实力和局限性,明白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当海军的炮船数量足够多时,他们便会再次进军西海,与阿拉伯海军一决高下。
与此同时,南海地区也传来了令人担忧的消息:阿拉伯帝国正在海上向东扩张。这意味着大秦海军不仅要面对西海的挑战,还要应对来自南海的威胁。
海洋的辽阔使得大秦海军的力量显得相对薄弱。尽管他们勉强能够巡视南海,但一旦驶出马六甲海峡,就只剩下狮子国可以作为停靠点。继续沿着海岸前行,所遇到的邦国大多信奉婆罗门教,这些邦国与大秦的关系并不紧密。
大秦海军的三十多艘军舰数量有限,根本无力继续向西推进。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守住香料群岛这个重要据点,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利益。
大渊州作为一个海上据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与陆地不同的是,海上无法修建铁路来运输人员和物资,一切都依赖于运输船。而海岛上的野人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会迅速长出一茬,给大秦海军的防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广袤无垠的南海之上,散布着数以万计的无名小岛,这些小岛宛如点点繁星点缀在碧波浩渺的海面上。这些小岛大多人迹罕至,隐藏在茂密的植被和复杂的地形之中,宛如天然的避风港。
阿拉伯海军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他们驾驶着战船,巧妙地穿梭于这些不知名的小岛之间。一旦遭遇大秦海军的追击,他们只需将船只藏匿于某一座小岛上,便能让大秦海军如无头苍蝇般四处寻觅,最终无功而返。
不仅如此,阿拉伯海军还利用其以往的人脉关系,从南朝的海商手中购得了一架高仿望远镜。这架望远镜虽然在性能上稍逊一筹,但在茫茫大海上,拥有这样一件利器,无疑为他们的逃跑增添了几分胜算。
回到阿拉伯后,他们并未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发挥聪明才智,用水晶精心磨制出了更多的高仿望远镜。尽管这些高仿望远镜在质量上可能无法与原版相媲美,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们已经足以让阿拉伯海军在远距离观察时占据先机。
如此一来,大秦海军虽然能够相对容易地发现阿拉伯海军的踪迹,但要想真正将其擒获,却变得异常困难。因为在远距离上,除了依靠运气盲目射击外,几乎没有其他有效的方法能够击沉对方的海船。
而且,即使是使用炮船进行齐射,每次也只能发射三十枚炮弹,而要确保击沉一艘敌船,则至少需要进行三次齐射。这样算下来,齐射敌船不仅耗费大量的炮弹,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是得不偿失。
更为关键的是,海军的经费完全依赖于预算拨付,而政务堂的高官们对海军的重视程度本就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获得足够的资源来支持海军的发展,无疑是难上加难。如果不是有渔民需要保护,政务堂真想限制无用的海军发展。
海军也知道自身的处境,只能减少成本,尽量不开战,用国内消耗不掉的物资,与野人进行贸易,海军面对情况,就像汉朝寸对付草原蛮夷那样,不是打不过海上的阿拉伯帝国,难的是如何找到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