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十四五岁的小姑娘,比大格格慧娴慧妍她们都大不了几岁。
维珍心里挺不落忍,所以才让苏培盛去询问她们的想法,结果那八个姑娘齐刷刷地都表示愿意留下来去养生堂做事。
可见比起被送回家面对未知的命运,她们更愿意靠自己做事养活自己。
“养生堂如今正缺人手,她们既是愿意留下来做事,只要她们做事踏实认真,我自然不会亏待她们,她们能安安心心在养生堂一直做事,靠自己的双手赚取傍身钱,以后不管嫁不嫁人,都有个出路。”
无地自容。
四爷是真觉得无地自容。
亏他还暗戳戳地寻思维珍是因为吃味儿故意劳累使唤那些姑娘,却哪里想到,人家维珍却是在实实在在地为她们的人生着想打算。
难得是个晴天,饶是清晨温度低,但是难得见到太阳,维珍还是心情大好,早起就吩咐人把窗户给打开。
此刻晨光撒在维珍的身上,整个人都都被照得毛茸茸、金灿灿的,显得人特别可爱可亲,也特别温柔温暖。
四爷看着毛茸茸、金灿灿的维珍,一颗心也不由跟着温柔安宁了下来。
“你这样的安排很好。”四爷柔声道。
“是吧?我也觉得这样特别好,她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十多年来一直被命运摆布,但是现在她们有了选择的机会,往后这样的机会会更多。”
听着四爷的肯定,维珍备受鼓舞,于是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儿到了出来:“等到以后条件成熟了,我还要建更多养生堂,不仅仅是为了救那些孤儿,也是尽可能地给那些没有出路的女性一条出路。”
“就比如被夫家赶出来的寡妇,她们若是无路可去,就可以去养生堂,只要她们肯做事,她们就能凭本事养活自己,而不是依附他人。”
在清朝,寡妇的社会地位较低,特别是在没有儿子的家庭中,寡妇和其子女的生活尤为艰难。
亲戚和族人会借机侵占家产,称为“吃绝户”,这种行为非常普遍,寡妇和其子女常常被逼得无路可走,寡妇寻死从来都不是稀罕事儿。
那就不能改嫁或者是回娘家过日子吗?
理论上是可以的。
《大清律例》上,国家是并不阻止寡妇再嫁的,但却设置了较为苛刻的条件。
娘家或夫家强行阻止寡妇再嫁,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如果寡妇愿意改嫁,前提却是娘家需要归还彩礼。
为了泼出去的水,归还彩礼,别说是在大清了,便就是在后世,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得到的。
很明显,清朝虽然允许寡妇再婚,也允许寡妇有返回娘家的可能,好像给了她们重新选择人生的机会,但是条件却极为严格。
所以实际上还是提倡寡妇守节的。
这自然是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自然也是封建糟粕。
说起来自己的宏图伟业,维珍的就滔滔不绝:“嗯,等到条件再成熟一些,还可以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帮助,比如能力突出有责任心的,可以为她们升职加薪,甚至分宅院,要是能多培养出几个茯苓,那真是要谢天谢地。”
“再比如,在养生堂做事满二十年,养生堂就会为她们养老。”
维珍一条一条说着,四爷听得认真,说了半晌,维珍停下来,低头喝汤,这时候苏培盛走了进来,时候不早了,他是来催四爷的,今儿四爷还有的忙呢。
只是不待苏培盛开口,四爷却一个眼色过去,示意他先退下,苏培盛一怔,当下忙不迭躬身退下。
今儿的太阳也不是打西边出来的啊。
四爷今儿竟然为了跟侧福晋说悄悄话,都推迟出门时间了,虽然四爷一向看重侧福晋,但凡有时间基本上都花在侧福晋身上,但是四爷却也从未因为侧福晋耽误过公事。
四爷一直都是公私分明的。
可是这回……
啧,真是活久见。
那边苏培盛在心中纳罕,这边四爷看着放下勺子的维珍,柔声问道:“还有呢?”
还有呢?
维珍一怔,抬头看向四爷:“暂时我就想到这些。”
顿了顿,维珍又强调道:“不过现在还是刚起步,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完善的。”
对此,四爷再认同不过:“会的,你肯定会做的特别好,就像是办粥厂,你比别人办得都好。”
四爷说的是真的。
有善心的人不少,愿意把善心化作行动的那就不多了,能够多年坚持下来不改初心的,就更加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