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隆庆中兴 > 第2269章 款议纷纷安西极(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69章 款议纷纷安西极(四)

对于朱载坖的决定,太子和太孙自然是不敢反对,但是太子提出是不是将麻贵调回来,毕竟麻贵自己就是回教徒,让他去办这事,似乎是有些不妥的,朱载坖认为也确实是如此,朱载坖当日就下达诏令,召征西副将军麻贵回朝提督天武军,掌清军督练总署事务。

同时对于西域,要再次大规模增兵,这次和上一次的增兵不同,上次主要是为了征讨蒙古人,所以所抽调的多是各镇的精骑,但是这次主要是以各部的步兵为主了,这次朝廷所抽调的兵力数量庞大,规模是空前的。

按照朱载坖给军机处下达的命令,抽调陕西、山西、河南、北直、山东、宁夏等各镇、各都司的常备官军,加强京军一部,北方各省之班操京军八万,中都、兴都两留守司常备官军,共计二十二万,准备兵发哈密,一举荡平叶尔羌汗国,解决西域的问题。

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自然是需要一员大将来指挥的,朱载坖决定以武定侯郭大乾出镇倭奴都统使司,调原提督倭奴水陆军务事刘綎回朝,刘綎毕竟有指挥大军作战的经验,更加重要的就是流通足够狠辣,在倭国和安南就已经表现出来的,要对于西域的回教上层进行大规模的清洗,刘綎是非常之合适的人选。

同时朱载坖还点用了潞国公马栋,沈阳伯黑云龙等一众武将,准备领兵西征,由于抽调来的官军各部是有各镇各都司、留守司所组成了,在战前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行,朱载坖命令所调发的官军各部在兰州府集结操练,明年开春之后再进军西域。

同时这两年朝廷也一直在哈密、交河等地储存粮秣,准备支应官军作战,在哈密、交河供储存粮秣二百三十万石,同时朱载坖命令采购口粮一千万份,发运军前,作为官军士卒们的应急口粮。

同时朱载坖在作出了各种决定之后,才召集国务会议,商讨相关事务,对于朱载坖大举发兵西域,群臣是早就有所准备了,毕竟现在只有西域的战事久拖不决,对于朝廷来说也绝非好事,所以朱载坖这次大举发兵西域,若是能够一举解决西域战事,其实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朱载坖首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也就是对于回教的态度,就是要坚决打击回教,尤其是这些妄图窃取政权的回教势力,朱载坖认为,在蒙元时期,这些色目人和回教势力就是帮助蒙元,而大明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回回中上层官员大多站在蒙元统治者一边,或组织地方武装——义兵镇压农民军;或忠于职守、保卫一方,对抗农民军,维护地方统治乃至殉国,即便是在大明取得天下之后,这些人还怀念前朝,充当遗民,由元入明宁愿老死丘壑,为故主贞介自守,而不肯屈尊降志、改事新朝者,其心殊不可问。

对于这些人,朱载坖一向是十分之警惕的,所以再次重申太祖诏令,朱载坖在重申太祖诏令之后,还特地予以解释道:“胡元入主中国,其种族散处天下者,难以速绝。故凡蒙古及色目人,听与中 国之人相嫁娶为婚姻不许蒙古、色目之本类自相嫁娶。如本类中违律自相嫁娶者, 两家主婚杖八十,所嫁娶之男女俱入官,男为奴,女为碑。夫本类嫁姿有禁者,恐其种类日滋也。”

同时将大明腹地的回教和西域的回教予以区分,大明腹地的回教和回教徒,是受到大明律法所保护的,而西域的这些搞政教政权的回教,则是邪教,以教为名,行叛逆之举,所以要予以铲除,这两者之间是有极大的区别的。

说白了,就是要实现回教的中国化,将其予以驯服,其实在大明腹地,这点已经做得是非常之好了,这些回教徒如海瑞等人,虽然是回教徒,但是一样能够为大明所用,知书达礼,这点是非常之重要的。

其中的关键就是一是提倡经堂教育,二是刊印发表汉文译述的伊斯兰教典籍,而经堂教育的提倡,更是启动了汉文译述的开展。所谓汉文译述,即“以儒诠经”,是“以东土之汉文,展天房之奥义”,也就是用中国语言和儒家文化来阐释伊斯兰教思想,用中国传统哲学的无极、太极、阴阳、理气、性命、五行、体用等范畴,阐发伊斯兰教的宇宙观,用中国传统“仁”“义”“礼”“智”“信”,解释回教的“念”“礼”“斋”“课”“朝”等,在学理上促进伊儒的交融会通。

回教要想得到朝廷的认可,就必须为朝廷所用,否则的话,就是大明的叛逆,就是官军征剿的对象,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在朱载坖的指令之下,翰林院迅速拟定了诏书,昭告天下,朱载坖在诏书中说道:“叶尔羌恃其遐阻,屡扰疆场,肆行凶虐,种类乖离。爰命将士,申兹吊伐,有征无战,所向摧殄。明罚??法,圣人垂惩恶之道;命将出车,王者成定乱之德。故三苖负固,虞帝所以兴师;鬼方不恭,殷宗所以薄伐。朕嗣膺景命,君临区夏,弘大道于四方,推至诚于万类,凭宗社之灵,藉股肱之力,亿兆获乂,封疆无虞。建木疏林,山经靡记之域,幽都大夏,王会不书之君,莫不革面内款,屈膝请吏,袭冠带于魏阙,均贡赋于华壤。”

在解释朝廷为什么征讨叶尔羌的时候,朱载坖说道:“是故中国往昔之疆必复,且旧民涂炭之苦当拯也。及中州既定,皇风远肃,人怀首丘,途经彼境,皆被困系,加之重役,忍苦遐外,控告无所。又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探书遭其寇攘,道路由其拥塞,反道败德,世安好祸,间哗酋豪,交乱种落,遂使毡裘之长,亟动干戈,引弓之人重罹涂炭。朕甚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