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的清晨,寒冷彻骨。
胡天佑站在通化临时指挥所的窗前,望着远处被白雪覆盖的战俘营区。
一夜之间,通化市的局势已经大为改观,街道上巡逻的解放军战士比往常多了数倍,各个重要路口都设置了检查站。
“伤口还疼吗?”林梅端着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走进来,关切地问道。
胡天佑活动了一下受伤的肩膀说道:“还好,子弹只是擦过,没伤到骨头。”他接过粥碗,感激地点头,“谢谢,外面的情况怎么样了?”
“通化支队已经全面控制了三大战俘营,收缴的武器数量惊人。”林梅神色凝重地说道,“光是步枪就有四千多支,轻机枪一百多挺,还有大量的手榴弹和弹药,如果不是我们提前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胡天佑喝了一口粥,暖意顺着喉咙滑入胃中。
“对藤田的审讯有进展吗?”
林梅摇头道:“那老鬼子嘴硬得很,什么都不肯说,倒是从他手下那里问出了一些情报,暴动计划代号‘春风行动’,原本定于昨晚午夜开始,首先攻击战俘管理处,然后兵分三路占领通化要地。”
“武器来源查清楚了吗?”胡天佑问到了关键问题。
“初步调查是去年八月日本投降前后,关东军秘密隐藏的一部分军火,具体是谁在帮助他们,还在调查中。”
这时,通化支队参谋长赵刚大步走进来,脸色不太好看:“天佑同志,我们有新的发现,你可能需要去看一下。”
胡天佑立即放下碗,随着赵刚来到临时指挥所的情报室。
桌上摊着一张通化市区地图,上面标注了许多红圈和箭头。
“我们连夜审讯了抓获的日军战俘暴动分子,”赵刚指着地图说道,“根据他们口供,暴动计划远比我们想象的周密,他们不仅在战俘营内藏有大量武器,在通化市区的多个地点也设有秘密物资点。”
胡天佑仔细查看地图上的标记:“这些地点看起来不像是随意选择的。”
“对,”赵刚点头道,“这些都是战略要地,控制了这些点就等于控制了整个通化城,更令人担忧的是,有迹象表明,城内有外部力量在协助他们。”
“国民党特务?”胡天佑立即联想到这种可能性。
赵刚沉吟道:“不排除这种可能,但也可能有其他势力介入,通化情况特殊,除了日本战俘,还有大量日籍技术人员和家属,以及苏联人和前伪满的官员,各方势力在这里盘根错节,关系复杂。”
胡天佑沉思片刻,说道:“我现在需要见见藤田一郎。”
战俘营审讯室内,藤田一郎端坐在椅子上,尽管双手被铐,却依然保持着一种奇特的尊严感。
他五十多岁年纪,头发花白,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看起来更像一位学者而非军人。
胡天佑在他对面坐下,没有说话,只是静静观察着这个日本战俘暴动的实际领导者。
良久,他才开口,用流利的日语问道:“藤田先生,你认为‘春风行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藤田略微惊讶地看了胡天佑一眼,似乎没料到对方会讲如此流利的日语,更没料到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他沉默片刻,回答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罢了。”
胡天佑摇摇头说道:“不是运气,是你的计划有一个致命漏洞!”
“漏洞?什么漏洞?”藤田疑惑地看着胡天佑,他一直认为自己制定的计划天衣无缝,至今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计划会提前暴露。
“很简单,因为你们低估了我们中国人民扞卫胜利果实的决心和能力。”
藤田嘴角微微抽动,没有回应。
“我知道你不怕死,”胡天佑继续说道,“但你应该为那上万名日本战俘着想,如果暴动发生,他们中有多少人会白白送命?战争已经结束了,为什么还要让更多人流血?”
藤田终于开口,但语气冷硬:“作为帝国军人,我们宁愿光荣战死,也不愿屈辱偷生。”
“包括那些被你们蒙蔽的普通士兵?包括那些渴望回日本与家人团聚的人?”胡天佑逼问道,“你真的是为他们着想,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军国主义幻想?”
藤田的脸色变了变,但仍保持沉默。
胡天佑站起身,说道:“你会被移交给军事法庭审判,在那之前,还有机会做出正确选择。”
走出审讯室,赵刚迎上来问道:“怎么样?他招了吗?”
胡天佑摇头说道:“这种老牌军国主义者不会轻易开口,但我们的话在他心里种下了种子,需要时间发芽,现在,我们要从其他渠道突破。”
回到指挥部,胡天佑召集了一个小型会议。
除赵刚和林梅外,还有通化支队情报科长老刘和敌工部负责人王强。
“同志们,”胡天佑开门见山地说道,“虽然我们阻止了暴动,但危机远未解除,我有几个问题需要解答:第一,这么多武器是如何进入战俘营的?第二,暴动计划的具体细节和所有参与人员?第三,是否有外部势力介入?第四,是否还有其他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计划?”
老刘先发言道:“我们审问了战俘管理处的几名中国工作人员,发现管理制度存在严重漏洞,日常管理中,战俘营内部事务实际上由日方自治会负责,我们的管理人员很少进入营区核心区域,武器很可能是在这种掩护下,分批偷偷运入的。”
王强接着说道:“关于外部势力,我们有理由怀疑与前伪满官员有关。通化解放后,不少前伪满官员表面上配合新政权,暗地里却与国民党特务和日本残余势力勾结。张明远就是一个例子,他曾经为伪满政府工作过。”
胡天佑沉思片刻:“我们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深入审讯已抓获的暴动分子,另一方面要在城内开展调查,找出潜伏的协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