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杀尽倭寇 > 第1035章 “冰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飞机摇晃着,勉强升空几十米之后就开始极速下坠,最终撞在山坡上,发出一声巨大的爆炸声。

胡天佑立即带人冲向坠机地点。

等他们赶到坠机现场,飞机残骸正在燃烧,隐约可以看到里面有人影挣扎。

胡天佑迅速组织战士们进行灭火,他们从飞机残骸驾驶舱里拖出两名伤员,但后排的藤田和那个沈阳商人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

在清理现场时,战士们在飞机残骸中发现一个公文包,虽然外表被烧焦,但里面的文件大部分完好。

胡天佑粗略翻阅,脸色越来越凝重。

这些文件揭示了一个惊人的阴谋:战俘暴动确实只是幌子,真正的目的是掩护一个代号“富士雪黎明”的计划。

他们计划将一批日本高级军官和技术人员秘密转移出通化,经朝鲜前往日本,同时带走大量关东军在中国东北进行生物武器研究的相关资料!

更令人震惊的是,文件中还提到国民党特务机关与这一计划的合作关系。

国民党方面提供转移通道和安全保障,换取日本方面提供的生物武器资料和部分技术人员。

“怪不得叫‘富士雪黎明’,”胡天佑恍然大悟,“富士代表日本,雪代表东北,黎明代表新生,他们想偷偷将人员和资料转移回日本!”

此时,林梅那边也传来消息。

增援部队到达后,他们对山洞进行了搜查,发现里面不仅藏有大量武器,还有一个临时电台和一批机密文件。

从文件中可以确认,这个山洞是国民党特务在通化地区的一个重要联络点。

胡天佑立即命令全面搜查木屋和山洞,将所有证据妥善保管。

同时,他派人急返通化,向支队司令部汇报这一重大发现。

胡天佑一行人回到通化时已是傍晚。

胡天佑顾不上休息,立即参加紧急会议,向李云龙支队长和其他领导汇报情况。

“根据现有证据,‘富士雪黎明’计划的核心是将包括藤田一郎在内的47名日本高级军官和技术人员秘密转移出境。”胡天佑汇报道,“这些人大多参与过日本关东军的生物武器研究,掌握着重要的技术资料。国民党特务机关与他们勾结,企图获取这些资料和技术人员。”

李云龙神色严峻地说道:“这意味着通化战俘营中还隐藏着更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必须立即对所有战俘进行重新筛查,特别是那些技术人员和军官身份的人。”

“还有一个紧急情况,”胡天佑补充道,“从文件中的时间表看,转移计划原本就定在最近几天执行。虽然我们意外挫败了藤田的转移,但计划的其他部分可能仍在进行中。文件中提到了一条‘安全通道’,可能还有其他转移路线。”

会议决定立即采取行动:第一,加强对所有战俘营的管控,特别是对日籍技术人员和军官的隔离审查;第二,在通化周边增设检查站,严密监控所有出入通道;第三,继续深挖国民党特务网络,彻底铲除这一隐患。

胡天佑被任命为特别行动组组长,全权负责“富士雪黎明”计划的调查和阻断工作。

深夜,胡天佑再次提审了与藤田关系密切的几名战俘。

在一系列证据面前,终于有人开始动摇,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据交代,“富士雪黎明”计划确实有多条转移路线,老岭山区只是其中之一。

还有一条路线是通过浑江水路,利用渔船将人员转移至朝鲜境内。

更重要的是,战俘营内还隐藏着一个秘密电台,用于与外界联系。

这一情报让胡天佑警觉起来。

如果战俘营内真有秘密电台,那么他们的行动很可能已经被外界知晓,计划的其他部分可能已经启动甚至改变。

果然,凌晨时分,监控站截获了一条可疑无线电信号,经破译专家初步分析,是一条预警信号,内容是:“计划暴露,立即启动备用方案”。

胡天佑立即命令所有监控点加强监听,同时派出多支小分队对浑江沿岸进行搜查。

他判断,如果水路是备用转移路线,那么对方很可能在得知老岭路线失败后,转而尝试从水路转移。

黎明时分,浑江上游终于传来消息:发现有几艘可疑船只活动!

胡天佑立即亲自带人赶往现场。

在浑江一个隐蔽的河湾处,果然发现了几艘经过改装过的渔船,船上的人看到有部队出现,立即试图开船逃离。

一场水上追逐在晨雾弥漫的江面上展开。

最终,三艘渔船被拦截下来,抓获十余名可疑人员,其中五人是日籍战俘,包括两名参与生物武器研究的技术人员。

在船上,还搜出了大量文件和一些实验设备。

经初步审查,这些人正是“富士雪黎明”计划的一部分转移对象。

回到指挥部,胡天佑仔细研究了缴获的文件和设备。

令人担忧的是,从文件内容看,这只是一小部分转移对象,还有更多人员和技术资料可能已经通过其他途径转移,或者仍在隐藏中。

更令人不安的是,一份文件提到在通化某处设有一个“安全屋”,藏有关东军生物武器研究的核心资料和样本。

如果这些资料和样本落入国民党或其它国外势力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胡天佑立即提审被捕人员,但他们都声称不知道“安全屋”的具体位置,只知道它的代号是“冰窖”。

“冰窖……”胡天佑沉思着。

这个代号可能暗示着什么?

冷藏设施?

地下洞穴?

还是只是一个随意的代号?

林梅提出一个想法:“通化以前有些富户在家中有冰窖,夏天储藏冰块用,会不会是这类地方?”

胡天佑觉得有道理,立即派人调查通化及周边地区的冰窖分布情况。

同时,他也考虑到“冰窖”可能只是个隐喻,指的是某个寒冷或隐蔽的地方。

经过周密的调查,结果显示,通化周边有记录的冰窖有十七处,分布在不同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