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好吧,下一个问题……”
时间画面回到还在局里做笔录的龙焱和龙焱母亲这里。
“孩子,在你砸响那辆会发出类似警车警铃声的车,吸引了恐怖分子的注意力后,你怎么又跑到楼顶上去了呢?”
“警员叔叔,你们后面上来不是也看到了吗?我上到楼顶上,是为了想办法制止那个狙击手。”
“这么危险的事你怎么能不喊一个大人去替你做呢?”
“喊大人已经来不及了,况且那种情况下,多喊一个人来帮忙,反而还会陷入不好应对紧急情况的状态……”
据龙焱的描述,他是通过消防梯管道爬到楼顶上去的。
因为考虑到要是狙击手恐怖分子,把天台楼门给关上的话,那么自己要去动手开那个老旧的天台楼铁门,无论在怎么小心翼翼地去开,就算尽量不弄出声响引起对方察觉,那么光是耗时间开门,狙击手恐怖分子都早已完成下一步行动了。
从消防梯管道爬上去后,那个狙击手就恰好开出一枪,击杀了他的矮胖恐怖分子同伙,并准备转移位置了。
结果他刚一转头,就被龙焱迎面一记闷棍打来。
“当时楼顶上的东西很多,有砖头、铁锹、钢管……不过考虑到我好发力和控制力的东西,确保只打一下,但这一下仅会在不打死对方的情况下,把对方暂时打的没有反抗之力而已,最后还是选择了木棍。”
龙焱说自己用木棍打晕一个成年人,这个做笔录的警员姑且还会信,且略有同感——
因为他自己的孩子也跟龙焱现在岁数大不了多少,自己回家的时候,就经常陪自己的孩子嬉笑玩闹,但孩子稍微一个不注意,拿起什么硬实的东西往自己脑袋上一敲,那同样也晕乎乎的了。
有没有一种可能,像警察或军人这些明显带有武力成分的职业人士,他们生下的孩子,全都是带有很有力量的体质?
这个就不得而知了,做笔录警员接着问道: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孩子,你这把木刻手枪……”
原本壬天送给龙焱的三岁生日礼物——那把木刻手枪,本来只是把模型枪,是不可能像真的枪那一样,能扣下扳机,还能发射出子弹的。
但据龙焱描述称,他是花了近三年的时间,自己将木枪给改造成能扣下扳机还能打出子弹的。
“网上有教学视频,按理来说三个小时就能改好,但是我一没能改的多余材料;二没能用来好改的改造工具;三动手能力还是有些差,所以花了快三年时间才改造出来。”
“呃……孩子,叔叔可以先夸你一句,你这已经做得比同龄人都要好了,你把这木刻手枪给叔叔我,我可能三个小时也改不出来啊……不过,你为什么要把模型枪,改造成能真的开枪的枪呢?”
龙焱表示,他现在年龄还小所以时间还很多余,就能拿来做些慢工细活的事了,而正好他对木刻手枪有点兴趣且有了解,那就花些时间把木刻手枪改造成能开枪的枪。
而今天学校里有手工课的,大家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做的各种手工模型,于是乎龙焱也把自己改好的木刻手枪拿来展示了。
但恰好就遭遇上了校园恐怖袭击,担心自己母亲的他,便想着木刻手枪能派上用场了。
这把木刻手枪,刚改造好的时候,其实没什么危险性——没有弹夹,子弹都只能从枪膛侧一处上,一次只能上一发。
至于为什么没改造出弹夹的理由就很现实了——哪有那么多子弹需要放在一个木刻手枪里啊?龙焱父母得知了肯定也不会让龙焱这么做的。
而这把木刻手枪改造的也很特点,首先它内部的改造零件,除了弹簧外全用木质零件改的,还可以进行自如拆分使用。
并且可以根据木质零件在其中安设了多少,来改变枪实际的射程与威力,安设的少射程与威力就越低,跟玩具枪就没什么区别了。
而当完全安设完毕后,就真成一把堪比真枪射程与威力的木枪了。
龙焱表示,排除抓握的手感,和开枪时的后坐力还有声响这些因素外,那它就可以当一把真枪使。
而子弹,就用的是同样为生日礼物,有且仅有的一颗仿真子弹。
“曾有人说过,敢于扣下扳机的人,都是做好了同样被射杀觉悟的人……不过我当时可没想自己会不会被对方射杀,而是在想怎么在对方扣下扳机之前,就将其一次性击倒。”
虽然龙焱从小时起,嘴上就经常会说坏人恶人不好的人,必定会遭到不可抗拒的惩治之类的话,但他并没有说要置对方于死地。
“对人而言,把对方打得不能动弹、再起不能、毫无反抗和挣扎之力却又还剩一口气活着就够了——审判生还是死,不是我该做的事。”
所以龙焱当时,站在楼顶平台边缘上,双脚交错站开,双手举起木刻手枪,摆出45°斜角向下的射击姿势,并微微闭上左眼,仅以右眼来细致地瞄准。
“打人的屁股应该就是最有效了,毕竟是人身上肉最多的地方之一了,只要不打到主经络,的确能一枪放倒……”
龙焱的枪法也是练习了近三年,就是拿家里的筷子,远距离一根根投壶,练习精准度;
还有手举起来向前打直,并在手臂下方挂上什么重物,手臂不能因此往下掉,练习稳定力;
以及拿一大袋绿豆,里面会放有一粒红豆,将一大袋绿豆悬挂起来,下方开个小孔,就会有一粒粒豆子从小孔中掉出,要趁机看准里面掉出的那粒红豆,将其在落地前一把抓住,练习瞬间反应。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自发性”练习下,本来龙焱还有把握,一枪可以正中打在那个逃跑的高瘦恐怖分子屁股上。
可他看到元盟警员开着警车来了,吓得当即就是一个转身——仿真子弹就从他屁股上擦着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