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圣帝收到定平关外的战报,已是十数日之后。
文德殿的铜漏滴答作响,已过三更,殿内依旧烛火通明。隆圣帝身着色常服,独自坐在御案后,面前摊着两封染过尘土的信函。
烛苗摇曳,将他的影子拉得极长,映在满墙的舆图之上,像是要将那片刚刚标注上“帝丘郡已复”的疆域牢牢压住。
御案左侧是韩忠从帝丘发来的军报,八百里加急的火漆印早已被揉碎。隆圣帝手指反复摩挲着“宁毅居首功”五个字,指腹的薄茧刮过粗糙的麻纸,留下几道浅浅的白痕。
想起当年宁毅初入宫中觐见时的模样,一袭绯色蟒袍,腰悬鱼袋,立于丹陛之下,不光脊背挺得笔直,眼中带着贺州人特有的悍勇与赤诚。
那时,谁又能想到这位武成王最终会落得个“阵亡”的结局。哪怕这“阵亡”二字,是韩忠在军报里刻意为他留的体面。
御案右侧的密信则要单薄许多,乃是张岳派心腹秘密呈送。信纸边缘有些褶皱,显然是被反复翻阅过。
隆圣帝再次展开,目光落在“宁毅自刎”的那一段,喉结不自觉的吞咽了一下。
信中写道,宁毅临终前解下马鞍,抚摸马鬃,与他此前率军突袭镇东军大营的狠厉判若两人。写到吴忠奎挥刀自尽时,鲜血溅在宁毅甲胄之上,引得他仰天大笑。直至最后,他披头散发的喊出“穹庐之下,竟无寸土可容其残身”。
每念及此,即便张岳也是心中感慨。
“孤王……”隆圣帝低声重复着这两个字,语气中带着几分复杂。
遥想俩人初次见面,还是在督学司。自己初登大宝,大周动乱不已,宁毅随其父南征北战,平定各州叛乱。此情此景,犹在昨日。
现如今,那个曾为大周立下过汗马功劳的武成王府,终究是倒在了自己布下的局中。
是自己步步紧逼吗?不,自己给过武成王府诸多机会。私造甲胄,暗募兵丁,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面对任何一个君王,这都是抄家灭族之罪。
若说单为后嗣扫平障碍,对,也不对。自己不做,反过来等三王势大,他们同样会除掉纪氏。昔日的大夏不就是因此而分崩离析……
念及此处,隆圣帝缓缓合上军报。
正在此时,殿外传来一阵轻响,内侍总领韦全蹑手蹑脚的走进屋内。
刘辟不在,隆圣帝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他抬了抬眼,声音带着彻夜未眠的疲惫。“什么时辰了?”
“回陛下,快到卯时了。”韦全躬身,眼角余光瞥见御案上的密信,不敢多问,只是低声言道:“陛下,膳房备了参汤,用一些吧?”
“怎么又是参汤?”隆圣帝摆了摆手,将密信折好,塞进袖中。“免了吧!”说话间,他缓缓站起身来。
窗外已泛起鱼肚白,晨曦透过窗棂,照在他鬓角的几缕银丝上。“去传韩英入宫。”
“遵旨。”韦全应声退下,心中却是泛起了嘀咕。内卫副统领哪有资格参与军务,皇帝这是打算将其当作亲信培养……
不到半个时辰,韩英便身着黑衣,快步走进了文德殿。“臣韩英,叩见陛下。”
“随意些。”纪凌示意对方起身,将御案上的军报推了过去。“先看看这个。”
韩英双手接过,快速阅读起来。当他看到“宁毅居首功”以及“阵亡”等字眼时,眉头不禁微微皱起,很快却又舒展开来。
都督府虽与武成王府无深交,韩英却也了解其军事才能。政治立场不同,强如藩王,终究也难逃皇帝的掌心。“陛下,此战大捷,得以夺回帝丘,实乃国之幸事。”说罢,韩英放下军报,抬手作揖。“宁毅虽有不臣之心,但他在断沙坡的功绩不可抹杀。”
听闻此言,纪凌点头颔首,从袖中取出那封密信递给了对方。“这封,你也看看。”
接过密信,韩英看完之后脸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他没料到宁毅的结局会是如此,更没想到张岳会实情密报。“陛下,这……”
“朕知道你想说什么。”未等对方多言,隆圣帝便打断了他的话。语气虽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强势。“宁毅之事,到此为止。朕要你去办三件事。”
韩英当即躬身。“臣恭听陛下吩咐。”
“第一件事。”隆圣帝走到窗前,抬眼望向远处的宫墙。“即刻传旨,召集文武百官,辰时三刻在天政殿举行朝会。朝会上,朕要公开宣读韩忠的军报,追封宁毅之功。让司礼监速速拟旨。”
“……”得知此事,韩英心中一动,当即低声问道:“却不知陛下欲追封宁毅为何爵?”
“追封“晋王”,谥号“忠烈”,加授太子太保衔。”说罢,隆圣帝转过身来。“其麾下阵亡的吕振平、赵擎峰等人,皆追授相应官爵,家属由国税司发放抚恤金,子女可入督学司。”
韩英愣了一下,很快便明白过来。宁毅虽死,但其在军中的威望仍在。好在武成王府麾下的战将几乎损失殆尽,打散之后,零散的漏网之鱼也难成大事。
此刻追封,既能安抚军心,又能彰显皇帝王风范,的确可行。“微臣遵旨。”
“第二件事。”隆圣帝转动扳指,许久之后才继续说道:“你稍后去趟天牢,将顾婉君、宁玉和宁辰接出来,妥善安置在宣宁宫,让宫女太监好生伺候。待朝会结束,朕要见他们。”
听闻此言,韩英再度拱手。这显然是打算彻底了结此事,不再追究其家属,但她们此生也将被困死在京城了。“陛下放心,微臣定会妥善安排。”
“还有第三件事。”说到这,隆圣帝的语气突然冷了下来。“拟一道圣旨,昭告天下。
镇南王欧阳正奇营武不慎,以至攻打南安损兵折将,致使国威受损。着即:剥夺其镇南王爵,降为一等镇安公,令其即刻入京待罪。
若敢不从,违抗皇命,当以抗旨之罪,着令李孝师、孙国安、蒙章挥师讨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