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盛唐华章 > 第1167章 这是诗人的黄金时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67章 这是诗人的黄金时代!

前脚刚刚送走了新罗使者,守门的太监再次来报。

“启奏陛下,原贵州布政使杜甫在丹凤门外求见。”

“哦……杜甫回来了?”

李瑛露出欢迎的表情,“这可真是太好了!”

还别说,这一别两年多,自己还挺想他。

“快点让杜子美到含象殿来见朕。”

李瑛一边向外走,一边吩咐道。

这宜政殿是接见外宾的正式场所,自己肯定不能在这里召见杜甫,理应回到日常处理政务的含象殿与他相见。

一炷香的功夫之后,身穿官袍的杜甫出现在了李瑛的面前,进门后躬身施礼。

“臣杜甫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瑛忍不住仔细打量杜甫,只见他虽然只是三十岁出头的年龄,但看起来却有点像四十岁的年纪,脸上写满了沧桑忧郁,与李白的潇洒不羁截然相反。

历史中的杜甫作品透着忧国忧民,李瑛认为这和他漂泊半生,郁郁不得志的人生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按理来说,这一世的杜甫二十五岁就拜在了太子门下,成为了朝廷的御用诗人,拿着高昂的薪酬。

第二年就辅佐太子登基称帝,并成为了朝廷大臣,甚至登上了秘书监、贵州布政使的高位。

按理来说应该意气风发,春风得意才对,可他为何还是愁眉不展,一脸忧郁的样子?

“也许杜甫的骨子里就是个忧郁的人吧?这是他的性格,是地位和处境无法改变的。”

李瑛在心里对杜甫做了评价,和颜悦色的召唤道:“杜卿长途跋涉,一路辛苦了,快快平身。”

“谢陛下!”

杜甫谢恩后起身,恭维了几句“两年不见,陛下的英明神武更胜从前”之类的话语。

李瑛又问了一番贵州布政使下辖的情况,根据杜甫的禀报,由于贵州到处都是大山,地处边疆,因此人口稀少。

目前的贵州下辖十三个州,四十多个县,登记在册的人口仅为十八万,但实际人口应该在一百四十万左右。

那么贵州的百姓为何都不愿意登记?

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贵州境内汉人只占不到两成,其余的都是藩族,这些民族的话事人自然不愿意让朝廷摸清楚自己的实际人口数。

第二是因为在官府登记了就得缴税,不要说那些异族,就是一些住的偏僻的汉人也想方设法的逃避朝廷的人口普查,反正这年头没社保没医保,山里的老百姓一辈子走不出大山,黑户与良户几乎没什么区别。

第三就是贵州地形崎岖,到处山脉纵横,官差们也懒得翻山越岭的去调查人口,反正上面的大老爷也不会亲自下来调查,回去说声没有人,难不成他们会纡尊降贵的自己去核实?

在杜甫就任贵州布政使之前,这个地方叫做黔中道,治下十三州的登记人口只有十六万,最小的县城仅有七百人,甚至还不如中原的一个村子人口多。

是杜甫亲自下基层,督促各地官吏落实人口,才让贵州这两年登记的人口增加了两万多。

“山区百姓的这些思想朕能够理解。”

李瑛笑着端起茶盏抿了一口,“没有好处的事情他们自然不愿意干,但朕相信在全国普及免费教育,建设医院之后,应该会让许多人自觉地去官府登记。”

杜甫高兴的道:“陛下的这两项政策好啊,既可以利国利民,又能摸清楚那些隐匿不报的人口,可谓一举两得。”

李瑛又问:“子美回来的这么快,张巡到任了?”

“张巡嫌军队走得慢,把兵马交给副将统帅,自己带了千余骑兵提前抵达了贵州。”

杜甫如实禀报,“自从去年秋季以来,南诏人频频入境滋事,打伤抢劫我大唐子民,边境日益紧张,臣为此寝食难安。”

“估计那皮逻阁收了吐蕃人的好处,担心唇亡齿寒,所以才频频骚扰边境,朕此番派张巡带兵接替你,就是为了收拾这帮南蛮子!”

李瑛冷笑一声说道,“吐蕃灭亡之后,下一个亡国的就是他南诏国!”

杜甫拱手:“卧榻之侧岂容猛虎酣睡,陛下圣明!但南诏境内丛林遍布,瘴气横生,毒蛇出没,我军想要对南诏用兵还是应该谨慎,不可操之过急。”

李瑛闻言忍不住叹息一声。

“唉……要收复这些蛮子也不容易,当初的诸葛孔明七擒孟获也没有让他们真正归心。”

杜甫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想要统治南诏人必须在那里设置官府,迁徙汉民,实行汉胡杂居,才能一步步驯化。”

“但要彻底统治南疆,驯化蛮族,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经过历朝历代持之以恒的洗礼开化,让这些蛮人接受中原的文化,才能心甘情愿的做大唐的子民!”

李瑛发现杜甫还是有相当高的政治见解,并不是百无一用的书生,给他一个平台,他还是能够迅速成长的。

杜甫的这番话翻译成白话就是:想要真正统治南诏地区,也就是李瑛穿越前的云南、缅北、老挝等地区,靠一代人、一个皇帝是做不到的,必须持之以恒经过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洗脑才能让他们接受中原的文化。

李瑛霍然起身,感慨道:“杜卿所言极是,朕能做到就是尽朕所能,将这些蛮荒之地纳入版图,驯化的事情那就留给以后的子孙了!”

顿了一顿,李瑛又道:“鉴于与南诏的关系紧张,故此朕派了张巡统兵接替你,并联合安南都护夫蒙灵察对南诏形成夹击的态势,那边的事情往后你就不用管了。

自即日起,你就担任文教令,执掌文教局,在全国建设十万个学堂,供老百姓的子女免费读书。”

“臣一定庶竭驽钝,不负陛下的期望!”

杜甫急忙弯腰谢恩。

看得出来,他还是非常喜欢这个职位,脸上露出了发自心底的笑容。

李瑛接着道:“不过呢,这文教局刚刚组建,虽然已经选好了衙门,但官吏目前只有从国子监、礼部、翰林院分配过去的百十人,往后需要你自己组建挑选,初步将部门人数固定在一千人左右吧!”

杜甫领命:“臣遵旨!”

终于在杜甫的脸上看到了意气风发的表情,李瑛很是欣慰。

在自己的手底下,盛唐的这帮诗人们算是获得了大展宏图的机会,李白爬到了正二品的御史大夫位置,高适目前在蒙古担任大都护,王昌龄在山西担任布政使,岑参在四川担任布政使。

王维也做过太原尹、太府卿、中书侍郎,现在又改任掌管全国医疗卫生的医卫令。

杜甫先担任秘书监,又调任贵州布政使,现在改任文教令,还有崔颢也担任过安南都护。

这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一个个官员亨通,要么就是当朝重臣,要么就是封疆大吏,堪称是诗人们政治地位最显赫的一个年代。

就在这时,李瑛忽然想起了另外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好像自己已经好几年没注意到他了,这家伙现在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