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盛唐华章 > 第1198章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98章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臣伍甲参见陛下!”

伍甲弯腰施礼,非但没有因为皇帝当着自己的面洗脚感到不适,反而倍感荣幸。

堂堂天子,也只有在最信任的人面前才会如此不拘小节。

“伍甲啊,这么晚来见朕有什么事情吗?”

李瑛双手轻揉太阳穴,肃声问道。

伍甲拱手道:“启奏陛下,张小敬适才来报,王忠嗣今晚夜宴太子。”

“呵呵……二郎是他的女婿,做岳父的从外地回京,与女婿吃个团圆饭也是人之常情嘛……”

李瑛云淡风轻的说道,“还有别人吗?”

伍甲拱手:“还有忠王李亨。”

“三郎从小跟在王忠嗣身边长大,诸位兄弟之中他两人关系最好,聚一聚也是应该的。”

“还有皇甫惟明,好像王忠嗣还请韦坚了,但不知何故,韦坚没有去赴筵。”

伍甲将自己知道的一五一十的做了禀报。

“这韦坚倒是知道进退!”

李瑛在心中暗自嘀咕了一声,嘴上却道:“皇甫惟明与王忠嗣是好友,王忠嗣回京之后碍于皇后的葬礼,一直还没有与亲友聚会。

如今皇后的葬礼已经结束,朋友之间小酌几杯也是应该的,无须大惊小怪。”

“那臣告退了!”

伍甲拱手告退,自己只要向皇帝禀报掌握的情报就算完成了任务,如何抉择那就是皇帝的事情了。

次日天亮,早朝准时在含元殿举行。

等文教令杜甫、京兆尹韦陟做完禀报之后,站在兵部尚书杜希望身后的王忠嗣捧着笏板站了出来。

“启奏陛下,臣回京已有六日,边关军情瞬息万变,早朝结束之后臣便返回幽州了。”

“哦……王卿这么急就走吗?”

李瑛着实有些意外。

这王忠嗣还真是来去如风,说回来就回来,说离开就离开。

“皇后的葬礼刚刚结束,朕正打算今天设宴为你接风,顺道表彰你这几年的功劳”李瑛笑着说道。

王忠嗣道:“陛下的盛情臣心领了,但边关紧急,容不得耽误,若非等待皇后下葬,臣早就启程返回幽州了。

陛下的庆功宴就留到臣灭了渤海国之后再举行吧,臣此去渤海,誓要在两年之内荡平渤海,肃清东北!”

李瑛大笑道:“哈哈……当今天下,也只有王卿才敢出此豪言壮语,既然如此,朕就暂且将你的庆功酒寄下。”

“臣在临走之前有个不情之请,还望陛下念在臣的功劳上恩准!”

王忠嗣突然跪倒在地,稽首顿拜。

李瑛被弄了个措手不及,蹙眉问道:“不知道爱卿有什么请求,说来听听?”

王忠嗣深情的道:“世人皆称赞安守忠为了义父安禄山投降大唐之举,夸赞他忠孝两全。

臣身为大唐臣子,岂能不如一叛国之人?

臣也愿将这些年的功劳换来陛下对太上皇的优待,臣不求赏赐,不求爵位,只求陛下能让太上皇在宫中颐养天年,衣食无忧。

就算陛下不让太上皇离开太安宫,也请陛下让太上皇的嫔妃去陪伴他渡过余生,派遣宫女、太监侍奉……”

李瑛捻着胡须冷笑道:“王忠嗣啊,你这意思是朕不够孝顺是吧?”

“臣不敢!”

王忠嗣以额头撞地,“臣只求将毕生功劳换来陛下对太上皇的优待,以报义父的养育之恩。”

李瑛提高嗓门,一脸凝重的说道:“你问问在场的诸位爱卿,朕当初是如何对待太上皇的?”

“朕让他住在兴庆宫,让他所有的嫔妃去陪伴他,宫内随便他行走,有舞伎乐匠陪伴,甚至他去芙蓉园、华清宫游玩朕也随他所愿。

但太上皇却勾结武氏,偷逃离京,跑到长安再次复辟,并率叛军来袭长安。

太上皇置国家社稷于不顾,恣意妄为导致数万将士罹难,几十万百姓遭到战火波及,朕能留他性命已经算是仁慈了!”

王忠嗣也不管李瑛说什么,只是一个劲的磕头。

“臣也知道太上皇有错,臣恳请陛下念在他往日的情分上,宽恕他的过失,可怜他年已花甲,让他不再孤苦伶仃。

臣愿革去晋国公爵位,只保留将衔,待臣灭了渤海国之后愿解甲归田,用毕生功劳换太上皇安享晚年!”

被王忠嗣这么一逼宫,李瑛有些不太好应对,不由得蹙起了眉头。

就像王忠嗣说的那样,不管李隆基犯了多大的错,他始终是自己的生身之父,也是他当年册立自己为太子。

今天的一幕如果传出去,世人会夸王忠嗣忠孝,自己却反而落了个“不仁不孝”的名声。

“臣认为王忠嗣所言有理!”

就在李瑛犹豫之际,老六李琬举着笏板走了出来,跪在王忠嗣身旁叩首。

“臣身为人子,自己享尽荣华富贵,年逾花甲的老父亲却身陷囹圄,臣每每想起,夜不能寐,食不知味。

臣愿削减食邑,扣减俸禄,只求陛下善待父皇,让他安度余生……”

看到老六站出来支持王忠嗣,昨晚刚刚与王忠嗣称兄道弟的李亨也跟着站了出来。

“臣附议,请陛下恩准王忠嗣、少府监所请,改善太上皇的生活,臣愿意出钱赡养。”

担任太常卿的老四李琰看了看对面的老五李瑶一眼,心中打定主意,如果老五站出来给李隆基求情,自己就跟着求情,如果老五没有表示,自己就按兵不动。

对面的李瑶挠着头皮没了主意,感觉王忠嗣说的感人泪下,但又不想跟二哥唱反调,一时间没了主意。

倒是年轻的二十三郎李瑝站出来支持二哥:“我说几位兄长,你们都在这里满口忠孝,显得陛下是个不孝之人一般。

小弟在这里问你们,如果太上皇找到机会再次跑了,你们谁敢用全家性命担保?”

李亨急忙低头不语,就老登那性格,不是没这个可能……

李琬训斥道:“二十一郎你还年轻,等你做了父亲,就知道父恩如山。如果太上皇再次做出这种事情,六哥我愿以死谢罪!”

王忠嗣也不满的瞪了李瑝一眼:“棣王、鄂王尚未开口,你小小年纪,休要在这里狂言误国!”

李瑝被训了个面红耳赤,没敢跟这个老大哥顶罪,内心依旧像小时候那样心怀畏惧。

看到兄弟几人闹了分歧,身为宰相的裴宽站了出来,举着笏板道:“启奏陛下,臣也六旬有余,愿将心比心的说一句话。”

“裴相但说无妨!”

李瑛正襟端坐,面无表情的说道。

“唉!”

裴宽先是叹息一声,随即缓缓说道:“依臣之见,太上皇虽铸下大错,但已被监禁两载,不得自由,也算是受到了惩罚。

于私,太上皇乃陛下生身之父,又有养育之恩。

于公,太上皇在位将近三十载,将武周之祸拨乱反正,使大唐重回正轨,缔造了开元盛世,让我大唐国富民强,四海承平。

故此,臣以为陛下应该念太上皇之功,改善其居住条件,使其安享晚年,不至于孤苦伶仃,老来无依。”

裴宽的话马上立竿见影,包括李适之、皇甫惟明、韦坚等五六十名大臣纷纷举着笏板附和。

“臣等以为晋国公所请,裴相所言极是,请陛下念太上皇之功加以善待,让其安享晚年。”

面对同情心泛滥的大臣,李瑛心中很快就有了应对之策。

“王忠嗣啊,朕其实也不想让太上皇一个人孤苦伶仃,要不然朕当初怎么会送武灵筠去与他同居?”

“只是后来按照大唐律制,祸国殃民的武灵筠被判处了死刑,所以太上皇才变得形单影只。”

“朕也曾经征求过太上皇其他嫔妃的意愿,但是没人愿意去太安宫陪他吃苦,朕总不能强迫他们去吧?”

“你若不信,朕让吉小庆带着你去太极宫当面问问这些嫔妃的意思,你看看有几个愿意去的?”

李瑛话音刚落,已经被提拔为太府少卿的杨国忠马上站出来附和。

“陛下所言极是,总不能太上皇的命是命,那些嫔妃的命就不是命了吧?”

随着杨国忠的表态,御史大夫李白、礼部尚书东方睿、京兆尹韦陟等数十名大臣纷纷表态支持。

“杨少卿所言极是,太上皇乃戴罪之身,岂能因他一人安享晚年,而让无辜之人受苦?”

李瑛目光扫向荣王李琬:“六郎啊,要不然让太华妃去太安宫陪伴太上皇?”

李琬汗颜:“这……母妃比太上皇还年长两岁,更兼体弱多病,怕是无法胜任。”

李瑛又看向李亨:“要不然让令母杨太嫔去太安宫陪伴太上皇?”

李亨吓得急忙叩首:“臣母身体一向欠佳,自己尚需要人照顾,哪里有精力照顾太上皇,请陛下另择人选。”

“那四郎你呢?令母钱太嫔身体硬朗,要不就让她去太安宫伺候咱们的父皇如何?”

李瑛又用戏谑的眼神望向老四李琰。

你们不是都争着当孝子嘛,那就让你们的母亲去太安宫伺候老登啊,让朕瞧瞧到底哪个是大孝子?

李琰本来不打算站出来表态,但看到裴宽、李适之、皇甫惟明都支持王忠嗣的提议,这才夹杂在人群中出列表态。

此刻被李瑛点名询问,心中暗自懊恼,早知道自己就跟五郎那样躲在后面看热闹了,自己吃饱了撑得出来蹚这浑水!

“臣以为陛下所言极是,应该遵循自愿原则,不应该强人所难。

虽然臣母身体硬朗,但臣作为儿子,绝不能让她去陪着李隆基吃苦,谁愿做孝子谁做,反正我李琰不做!”

见几个兄长都打起了退堂鼓,十八岁的信王李瑝壮着胆子站出来反击王忠嗣。

“臣的母亲虽然年轻,但臣绝不让她去侍奉一个有罪之人。”

“既然晋国公这么孝顺,不如让你的妻妾去侍奉太上皇算了,做儿媳妇的伺候公公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