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他知道,无论前路多么艰难险阻,自己都不会放弃,因为她是他在这个冰冷宫墙中唯一的温暖和依靠。立刻让人取来温水,亲自为她擦拭额头和脖子,动作轻柔得仿佛在抚摸一个初生的婴儿。
他,生怕稍微用力就会弄疼她,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细致与关怀,生怕眼神中满是担忧与心疼。
忽然间,他的脑海中闪现出后世用烈酒退烧的方法。然而,他知道现在的酒精度数普遍较低,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嬴骜的目光瞬间变得坚定,低声吩咐道:“去拿窖藏的烈酒来。”侍从虽然疑惑,但还是问道。“公子,需要多烈的酒呢?”
“拿最烈的,如果不知道,就把所有的酒都拿过来。”
侍从一脸为难的说。“是。”嬴骜的眉头紧锁,语气变得严厉不容置疑的说道:“等等,记得哪怕找遍府库,只要有烈性酒,无论多少,都给我拿来!”片刻之后,侍从终于拿来了一坛陈年烧刀子,酒香扑鼻,浓烈异常。
酒精的味道,仿佛能点燃空气。嬴骜毫不犹豫地命人用布巾浸湿酒液,轻轻的在她的手腕、脖子和脚心等部位进行搽试。。屋内一片寂静,只有微弱的呼吸声和铜漏滴答作响的声音。
他亲自更换冷巾,额头上汗水不断滴落,但眼神却始终坚定如初。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烧渐渐退去,白嬷嬷的气息也变得平稳下来。呼吸不再那么急促。嬴骜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但手依然紧紧握住她的脉搏,仿佛只要稍一松懈,就会失去她似的。
心中那份紧张与担忧丝毫未减窗外的太阳已经西斜,殿内弥漫着淡淡的药香,嬴骜寸步不离地守在她的身边。目光始终未曾离开她的脸庞。
一直到五更鼓声响起,白嬷嬷终于缓缓睁开了眼睛,目光虽然浑浊,但逐渐变得清明。当她认出嬴骜的脸时,唇角微微颤抖,露出一丝虚弱的微笑。仿佛在告诉嬴骜他,她没事了。
嬴骜心中一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他强忍住了泪水。他,不让它们落下。轻轻握住她的手,低声说道:“嬷嬷,您醒了,我在这里。一直都在。”
白嬷嬷的气息虽然微弱,却费力地抬起手,轻轻抚摸着他的脸颊,仿佛在确认这一切不是梦境。,而是真实的存在。
嬴骜俯下身,将脸颊贴住她的掌心,声音轻柔得如同怕惊扰了晨露:“您别说话,好好休息,我都知道。”,都会好的白嬷嬷终于又闭上了眼睛,睡得比之前更加安稳。嬴,呼吸均匀而平静骜守在她的身边,不敢合眼,生怕这温情的瞬间会消失。夜,心中那份守护的信念愈发坚定风吹过窗户,烛火微微晃动,嬴骜依然端坐在榻旁,目光始终不离她的呼吸。铜,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漏声细弱,月影渐渐斜移,殿内只有微弱的鼾声和药炉的轻沸声。,构成了一幅静谧而温馨的画面。
他想起小时候生病时,也是这双手为他驱寒送暖,也是这声低语伴他入梦。给予他无尽的安慰与力量。
如今角色互换,才深知心中那份难以言表的感激与报恩之情。从小照顾呵护的恩情,应当涌泉相报。如今他守在这里,或许也是前世欠下的债务。今生来偿还,
烛火燃尽,药香未散,嬴骜脱下外袍,轻轻盖在她的身上,低声嘱咐守夜的宫人:“如果她再发热,立刻叫我来。片刻不得延误。”
然后靠在榻上,闭目养神,眉间仍带着深深的担忧。心中那份牵挂与守护。未曾有丝毫松懈。窗外星河如练,庭院中桂花无声飘落,只有那份忠诚不言而喻,却比金石更加坚固。
历经岁月而不衰第二第二天清晨,白嬷嬷再次退烧,气息平稳了许多,脸色也渐渐恢复了些许红润。嬴骜这才稍稍放下心来,但依然不敢大意,时刻关注着她的状况。
走过长廊,脚步踏在青石板上,回声轻缓,如同往昔年岁里她教他读书时的低语。风,温柔而坚定拂过檐角铜铃,叮咚一声,恍若旧梦轻响。
勾起无数回忆他他停下来,抬头看天,朝霞把宫殿的飞檐染成了红色,仿佛预示着新的希望。一会儿,他抬手摸了摸额头,手指上还留着熬药留下的苦味。
那是守护与关怀的印记,回头看,窗里的人影没动,但已经不是小时候背他穿越风雪的那个身影了。
时间过去了,守护的角色悄悄变了,但那份藏在心里的恩情一直没变。如同刻在心底的烙印,永不磨灭收回目光,他稳步向前走,虽然脚步有些累,但背挺得像松树一样直。
坚定而从容,小黑忠心地跟在他后面,他并不奇怪自家主人这么看重白嬷嬷,因为他亲眼见过白嬷嬷对主人的关爱。
不过那份深厚的情感,早已超越了主仆的界限要知道,要知道白嬷嬷是当年陪昭襄王王后从外国嫁过来的侍女培养出来的,经历了三朝的风风雨雨,一直本本分分,不争不抢,但宫里的人都非常敬重她。
她不仅是嬴骜小时候的看护,还是王上嬴政刚回大秦时就伺候在他身边的人,深受王上的看重,也是嬴骜在这个世界识字明理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这些年,因为主人的特殊,宫里变化很多,但她像磐石一样守住了一方清净,保护着嬴骜的成长。
为他遮风挡雨,挡住了多少次后宫危险的风波,她都平静地化解了,从不提功劳,也不求回报。
默默无闻地奉献着,正是因为这样,嬴骜对她已经超越了主仆关系,把她当作亲长。一般敬爱。
嬴政对她更是信任得不得了,整个宣室殿,嬴政最私密的地方,都是白嬷嬷一手打理的。这份情义,不是礼法能框定的,也不是岁月能磨灭的。
,深深扎根在彼此的心中。所以所以,当在雍城的嬴政接到白嬷嬷病重的消息时,虽然自己被政务缠身走不开,还是立刻下令太医令带着宫里三大名医星夜兼程赶往咸阳,务必尽全力救治。
他批阅奏章到五更天,写下一行字:“白嬷嬷若有一丝不好,你们都不用见我。”字迹冷得像刀刻,透出无尽的严厉与关切。
然后召见宗正卿,秘密颁发一道诏书藏在金匮里,只等吉时再打开,以示对白嬷嬷的极高重视。
他明白,白嬷嬷不仅是嬴骜在后宫的庇护者,更是连接两代秦裔血脉情感的纽带,她的安危牵动着整个王室的心。
嬴政站在窗前,手指轻轻敲着桌子,目光沉重地看向咸阳方向,心中默默祈祷,希望白嬷嬷能早日康复。
在咸阳宫那里,留存着他母亲跟他决裂前对他最后的笑容,也铭刻着少年嬴政刚从远方归来时,唯一敢靠近的温暖话语。
那些话语如同冬日里的炭火,给予他无尽的慰藉。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她端来热腾腾姜汤时的模样,神态不卑不亢,眼中闪烁着慈爱的光芒。
然而,如今那光芒却渐渐黯淡,即将熄灭,他的心头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闷痛,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咳血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难受。
但他是高高在上的秦王,肩负着整个国家的重任,不能轻易流露情感,更不能随意离开王宫前往探望。
于是,他只能借助手中的权力,下令星象台每夜严密观察咸阳城的灯火星象,一旦发现任何异常迹象,必须立即向他汇报。
他在沉默中久久地站立,思绪万千,最终从怀中取出一缕黑色的穗子,缓缓系在窗框上——那是当年白嬷嬷亲手缝在他衣襟里的护身符,从未示人。
穗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飘动,仿佛带着往昔的低语,勾起了他深埋心底的回忆。穗子飘动的瞬间,他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宣室殿深处那盏彻夜不灭的孤灯。
在那盏灯下,白嬷嬷曾为年幼的公子细心缝补书袋,也曾在他先王后去世的那一夜,独自在庭院里跪坐诵经三天三夜,只为守护那一缕魂魄能够安然归故土。
如今,她躺在病床上,虚弱却坚定地拒绝请乐师奏乐、焚烧安神香,只轻声说道:“生死有命,不要惊动宫里。”
然而,嬴政又怎能真的放心得下她的病情?他吩咐宫人每天必须将白嬷嬷的脉案迅速呈报上来,并且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连药渣都要由太医令亲自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就连宫里最新采办的珍贵雪莲,也都悉数送到了咸阳,专门用来为她煎药。
嬴政每日都要亲自过目脉案,只有看到“稍安”两个字时,他才能安心地吃下饭菜;而一旦看到“沉浮”两个字,他便整夜无法入眠,只能通过批阅奏章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快地处理完政务,以便早日回到咸阳城,亲自去看看那位在他刚回秦国,对王宫不熟悉,对礼节不知道的情况下,细心教导自己的嬷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