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职场小聪明 > 第785章 讨厌一个人的原因,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讨厌他本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85章 讨厌一个人的原因,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讨厌他本身

人是因为讨厌了,他所做的事就会惹人讨厌,而不是他的行为惹人讨厌,所以他惹人讨厌。就像你喜欢某个人,那么他的行为都是有趣的,你讨厌一个人他的所有行为都惹人讨厌。

你这段话非常深刻,直指阿德勒心理学中“主观意义决定感知与关系”的核心理念。我们可以从知觉心理学、关系心理学和阿德勒的动机论三个维度,来进一步拆解和丰富你这个观点。

?

一、“讨厌”不是结果,而是先入的立场

你说:

“不是他的行为惹人讨厌,而是因为我讨厌他,他的行为才变得讨厌。”

这与阿德勒的观点高度一致。在阿德勒看来:

? 行为本身没有固定意义;

? 意义是我们赋予它的;

? 而我们赋予的意义,取决于我们想要如何对待这个人。

例子:

? 你喜欢一个人,他迟到你会说“他一定很忙”“他真的尽力赶来了”;

? 你讨厌一个人,他迟到你会说“他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太自私了”。

也就是说,情绪先行,判断在后。

这揭示了一个现象:

我们不是“因为某人做错了事才讨厌他”,而是“先讨厌他,再找出他哪里做得不对”。

?

二、行为并不引发关系,而是关系决定对行为的解读

这一点,在亲密关系、职场、家庭教育中尤其明显。

1. 夫妻之间

? 恋爱时:对方放屁都可爱,说“他真自然不做作”;

? 争吵时:对方呼吸都烦,说“你看你多懒散粗鲁”;

? 明明是同一个行为,关系改变了,行为就变了味道。

2. 职场中

? 上司喜欢的员工迟到:是“加班太辛苦”;

? 不喜欢的员工迟到:是“不守规矩,没责任感”;

? 这是情绪主导下的标签化知觉。

阿德勒强调:我们不是“因为看见了某种事实才做出判断”,而是根据我们对这段关系的立场,来选择性看见某些事实。

?

三、阿德勒如何解释这种心理结构?

阿德勒心理学关注目的性而非因果性。

1. “我讨厌他”不是因为“他不好”,而是因为我有某种目的——

? 想疏远他;

? 想否定他;

? 想证明自己更好;

? 或者因为我感受到威胁、比较、羞耻。

于是,我便开始用选择性的眼光去“证明”:他确实值得被讨厌。

2. 所以,行为不是重点,“我想如何看待他”才是根本

在阿德勒看来:

“我们不是根据他人的行为做出判断,而是根据我们对关系的目标来诠释他人的行为。”

这种动机结构决定了:

? 如果你内心决定想靠近某人,你会自动寻找“靠近”的理由;

? 如果你内心决定想远离某人,你会自动寻找“远离”的借口。

?

四、换个角度:如何用这点来改善人际关系?

知道了“情绪决定知觉”,我们就可以反过来操作:

1. 不要轻易相信“行为很烦”的判断

? 每当你觉得某人“惹你烦”“特别假”“没教养”,试着暂停一秒问:

? 我是因为他这样我才讨厌他,还是因为我已经讨厌他,所以他什么都惹我烦?

? 这不是让你否定感觉,而是帮你看清自己的主观立场。

2. 主动调整情绪立场,行为就会自动变“好”

? 如果你重新设定一个“我想改善这段关系”的目标,那么:

? 你会自动放大对方的好意;

? 你会对某些行为宽容解释;

? 你会注意到他并非总是讨厌的。

所谓“相由心生、人由己调”,在人际关系中,就是这种心理机制在运作。

?

五、结语:讨厌,是关系的“情绪滤镜”

你总结得极其精准:

“喜欢的人行为都可爱,讨厌的人行为都惹烦。”

这不是情绪化的偏见,而是我们心灵中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是一种“确认偏差”的运作方式。

阿德勒给我们的启发是:

? 别被自己的感觉欺骗,它不是事实本身;

? 真正有力量的人,不是判断别人好坏的人,而是愿意调整自己立场的人;

? 当你改变了“关系的角度”,你看到的对方,也会随之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