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三界争斗之地府讨公道 > 第1076章 中州公道录 不灭之光与贪婪者的抗争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76章 中州公道录 不灭之光与贪婪者的抗争2

次日天明,太行古镇的晨雾尚未散尽,李氏祠堂的朱红大门便轰然敞开。李清和一袭玄色劲装,两鬓霜华在熹微晨光中愈发分明,往日温和的眼眸此刻燃着灼灼烈火,手中公道令在雾霭中泛着冷冽清辉。他立于祠堂前的青石月台之上,声音沉稳如钟,穿透晨雾传遍整个宗族聚居地:“族中子弟,凡心怀公道、勇毅无畏者,随我赴中州,救苍生于水火!”

呼声落下不久,数十名李氏青年应声而至,个个身姿挺拔、目光坚定。李清和亲自甄选,最终挑出二十人——他们中有饱读《公道录》、深谙法理的书生,有自幼习武、身手矫健的武夫,更有曾随他巡查各州、处事沉稳的族中骨干,皆是德行高尚、心志如钢之辈。

临行前,李清和带着众人步入祠堂。供桌上,新编的《公道罪证录》叠放整齐,泛黄的纸页上早已密密麻麻记满各州贪官的罪行,字字泣血;一旁的锦盒中,祖传的朱砂松烟墨静静安放,墨锭上流转着温润光泽,隐隐透着三界公道灵气。李清和取出墨锭,以指尖蘸取少许,在每人眉心轻点:“此墨为证,心向公道,生死无悔!”二十名青年齐声应和,声震屋瓦,眉宇间满是决绝。

出发之际,宗族父老纷纷前来送行,有人捧着干粮,有人递上兵刃,眼中满是期盼与不舍。一位白发老者握着李清和的手,颤声道:“清和,中州百姓的命,就托付给你们了!切记,公道之路虽难,却不能有半分退缩!”李清和重重颔首,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诸位放心,我李清和若不能重燃公道之光,便绝不踏回太行一步!”

队伍启程,马蹄踏碎晨雾,朝着中州腹地疾驰而去。这一次,他们不再是孤身前行,而是带着整个宗族的期盼,带着天下苍生的希冀。李清和勒马前行,望着前方绵延起伏的山峦,心中思绪万千——五年前辰州一战,他以为公道已扎根人心,却未料人心贪婪如野草,稍一松懈便卷土重来。如今的中州,贪官遍布朝野,利益网络盘根错节,连朝廷中枢都已被腐蚀,这场抗争,注定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为艰难。

行至半途,沿途所见惨状愈发触目惊心。官道两旁,流民扶老携幼,衣衫褴褛如枯叶,面黄肌瘦的孩童趴在母亲肩头,早已哭不出声;田地里杂草丛生,肥沃的土地因无人耕种而荒芜,偶尔能看见饿死的百姓倒在路边,尸体被野狗啃噬,惨不忍睹。有衣衫破烂的妇人抱着早已冰冷的孩子,跪在路边喃喃呼唤“公道”,声音嘶哑破碎,听得众人眼眶发红。

李清和下令队伍停下,将随身携带的干粮分发给流民。一名青年不解:“族长,我们粮草有限,这般分发,怕是撑不到中州腹地。”李清和蹲下身,给一个奄奄一息的孩童喂了些米粥,沉声道:“我们此行,便是为了这些百姓。若见死不救,与那些贪官污吏何异?”他转头望向围拢过来的流民,高声道:“乡亲们,贪官当道,朝廷昏聩,但若我们心中的公道不灭,便总有拨云见日之时!”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公道录》手抄本,给流民们诵读其中箴言,又讲述辰州案中贪官伏法、百姓重获安宁的故事。起初,流民们只是麻木地听着,眼中毫无光彩,可随着李清和的讲述,有人渐渐抬起头,眼中泛起微光;有人攥紧了拳头,脸上露出悲愤之色;有老者想起昔日公道盛行的日子,忍不住老泪纵横,对着李清和叩拜:“李大人,求您救救我们,求您让公道之光再照中州!”

李清和扶起老者,目光坚定:“乡亲们,公道从不是靠一人之力便能实现的。唯有我们联合起来,揭露贪官罪行,唤醒更多人心中的公道信念,才能将黑暗驱散!”他让族中子弟将《公道录》的箴言抄写在布条上,分发给流民,又留下两名青年,协助当地有良知的乡绅组织自救,自己则带着其余人继续前行。

一路上,这样的场景不断上演。李清和每到一处,便一边分发粮草救济百姓,一边宣讲公道理念,搜集当地官吏的罪证。那些被压迫得麻木的百姓,在他的感召下,渐渐苏醒过来:有人偷偷送来贪官贪赃枉法的证据,有人主动为他们引路,避开官吏的盘查,还有年轻力壮的流民,自发加入他们的队伍,愿随他们一同抗争。

队伍行至江州境内,盐商与通判勾结囤积居奇,盐价飞涨,百姓无盐可食,许多人因长期缺盐而浑身浮肿、咳血不止。李清和暗中联络上江州城内不满贪官暴政的商户与士子,以朱砂松烟墨调和自身精血,在《公道罪证录》上详细记录下通判与盐商的罪行,又写下“盐价如虎,百姓如刍狗”八个血字。那血字透着淡淡的红光,仿佛带着穿透黑暗的力量。

他将罪证托付给一位可靠的士子,叮嘱道:“此墨能指引公道之人,你带着它前往相邻州府,联络那里的有识之士,让更多人知道江州百姓的苦难!”士子接过《公道罪证录》,望着上面灼灼的红光,眼中满是坚定:“李大人放心,纵使粉身碎骨,我也定不辱使命!”

与此同时,李清和带着族中子弟,趁着夜色潜入盐商的粮仓。那些盐商囤积的食盐堆积如山,而不远处的贫民窟里,百姓们却在刮取草木灰充作调味,苦不堪言。李清和一声令下,众人分工合作,打开粮仓大门,将食盐分发给闻讯赶来的百姓。百姓们欢呼雀跃,对着李清和叩拜不止,而远处,接到消息的江州通判正带着兵士赶来,夜色中,一场硬仗即将打响。

李清和手持公道令,立于粮仓前,望着蜂拥而来的百姓,又望向渐渐逼近的兵士,眼中毫无惧色。他知道,这只是抗争的开始,前路还有无数荆棘与危险,可只要能唤醒百姓心中的公道信念,只要能联合天下有识之士,就一定能重新点燃那道不灭的公道之光,让它穿透黑暗,照亮中州国的每一寸土地,让百姓早日脱离这水深火热的绝境。

行至中州边境,流民的哀嚎声此起彼伏,饿殍遍地的惨状刺痛了每一个人的眼睛。李清和望着这片被苦难笼罩的土地,眼中燃起熊熊烈火,手中的公道令熠熠生辉——哪怕前路布满荆棘,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也要让公道之光,重新照亮中州国的每一寸土地,让百姓早日脱离这水深火热的绝境。

绝望的怒火,终在沉默中燎原。率先揭竿而起的,是陕州一群失去家园的流民。领头的是曾为猎户的赵铁柱,他的妻子因缴不起苛捐杂税被衙役活活打死,幼子饿死在逃荒路上,只剩他孑然一身,眼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那日,陕州郡守带着衙役下乡搜刮“赈灾附加税”,将一户流民最后的口粮抢走,还打死了试图阻拦的老人。赵铁柱再也按捺不住,抄起身边的砍柴刀,高呼一声:“贪官不除,百姓难活!拼了这条命,也要讨回公道!”

话音未落,早已忍无可忍的流民们纷纷响应,有的捡起石头,有的扛起木棍,跟着赵铁柱冲向衙役。平日里作威作福的衙役们猝不及防,被愤怒的民众打得抱头鼠窜。赵铁柱带着众人冲进郡守府,将藏在府中饮酒作乐的郡守揪了出来,当着满城百姓的面,历数他贪污赈灾粮、草菅人命的罪行,最终在箴言石碑前,用郡守的佩刀结束了其罪恶的性命。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赵铁柱高举染血的佩刀,对着石碑上模糊的字迹嘶吼,“求告无门,便自己争公道!”百姓们群情激愤,纷纷加入起义队伍,短短三日,陕州起义军便扩充至数千人。他们砸开粮仓,将粮食分发给饥民;打开牢狱,放出蒙冤的百姓;烧毁贪官的宅院,将搜刮的钱财尽数散给民众。

陕州起义的消息如惊雷般传遍中州,积压已久的民怨瞬间爆发。江州百姓不堪盐价之苦,在曾为盐工的周老憨带领下,围攻盐商府邸,诛杀勾结贪官的盐商,打开盐仓平价售盐;青州农户为夺回被侵占的田地,聚集数百人,冲进县衙,将贪赃枉法的县令绑在箴言石碑上,让其受尽百姓唾骂后伏法;湖州流民自发组成“公道军”,沿途吸纳走投无路的百姓,所到之处,严惩贪官污吏,开仓放粮,队伍很快壮大到上万人。

起义军势如破竹,各州府的贪官污吏吓得魂飞魄散。有的弃城而逃,却被沿途百姓截杀;有的试图负隅顽抗,却被城中百姓里应外合打开城门。一时间,中州大地烽火连天,起义军的旗帜插遍了一座座城池,旗帜上写着四个血红的大字——“还我公道”,那字迹虽简陋,却如烈火般灼烧着黑暗的天空。

然而,缺乏统一调度的起义军,终究难敌朝廷的正规军。新君得知各州叛乱,又惊又怒,派遣禁军前往镇压,同时下令“格杀勿论”,凡参与起义者,一律满门抄斩。禁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比贪官污吏更甚。江州起义军因寡不敌众,被禁军围困在山谷中,周老憨带着众人奋力抵抗,最终全部战死,鲜血染红了山谷中的溪流;青州起义军遭到伏击,数百人倒在血泊中,剩余的人被迫转入深山,继续抗争。

赵铁柱的起义军也陷入了困境。禁军将领手段狠辣,不仅派兵围剿,还四处抓捕起义军家属,以此要挟。许多起义军将士因担心家人安危,开始动摇。赵铁柱虽依旧坚定,却也深知单凭一腔热血,难成大事。就在起义军即将溃散之际,李清和带着族中子弟赶到了陕州。

李清和在万人瞩目下,走上城楼,手中高举公道令与《公道践行录》,声音洪亮如钟:“百姓起义,非为作乱,实为求生;所求者,不过公道二字!”他讲述了太行先祖代代坚守公道、为民请命的故事,又历数贪官污吏的罪行,字字句句都说到了百姓心坎里。“但乱杀无益,滥战必伤无辜。”李清和话锋一转,“真正的公道,不是血债血偿的复仇,而是让贪腐者伏法、让正义得以伸张、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赵铁柱望着眼前这位两鬓染霜却眼神坚定的老者,又看了看身边因连日征战而疲惫不堪的弟兄,眼中的怒火渐渐平息,多了几分清明。他放下手中的佩刀,对着李清和单膝跪地:“李先生,我等粗人,只知报仇,却不知如何寻真正的公道。从今往后,我等听您调遣,只求您能为中州百姓,讨回一片朗朗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