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 第58章 灯下的人,开始数星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8章 灯下的人,开始数星星

“灯制备案”推行一月,长安坊间,那真是家家户户亮堂堂,夜市都敢逛到三更天。

可这灯一多,幺蛾子也跟着来了。

延寿坊,俩“民医灯”为了抢地盘,差点没在坊门口干起来。

一个指着另一个鼻子骂:“你那药方子是哪个犄角旮旯里刨出来的?吃死人不偿命!” 另一个也不甘示弱:“你也好不到哪儿去,就知道用老掉牙的方子,耽误了病情,害了性命,我看你就是个庸医!” 俩人吵得唾沫星子横飞,就差撸袖子真人pK了。

崇仁坊更绝,出了个熊孩子,也不知道从哪儿搞了身行头,冒充“灯使”招摇撞骗,专挑那些不懂事的老头老太太下手,说什么点灯保平安,实则是骗钱。

结果没几天,就被真·医助当场揭穿,那场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咳,反正挺热闹的。

更夸张的是,外州那些个消息灵通的,一听说长安这边搞了个“协济法”,跟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呼啦啦跑来一堆人,想取经。

可问题是,这“协济法”说白了就是“有问题,找灯使”,具体怎么操作?

从哪儿入手?

谁也说不清楚,一群人抓耳挠腮,两眼一抹黑。

东宫,智核,徐惠看着案几上堆得老高的《灯乱录》,秀眉微蹙,这“灯乱录”还是她起的名字,就是图一乐呵,缓解一下压力。

“殿下真是的,给我出了个大难题。”

“苏敬,韩文博,灯亮了,可光里开始藏影了。”她轻轻叹了口气,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打着。

苏敬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闪过一道精光,作为技术官僚,他对这些乱象倒是见怪不怪:“徐才人,这世上哪有完美无缺的制度?只要大方向没错,这些小问题,慢慢解决就是了。”

韩文博则显得有些忧心忡忡,他是个讲究证据的人,对这些“灯使”的医术水平一直持怀疑态度:“就怕这些所谓的‘民医灯’,水平参差不齐,反而耽误了百姓的病情。若是出了人命,那可就麻烦了。”

徐惠沉吟片刻,缓缓说道:“此事,不可操之过急。若是贸然出台政令,恐怕会适得其反,引起更大的混乱。为今之计,只能徐徐图之。”

她心中已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这样吧,传令下去,命柳如意牵头,组织一个‘灯使联席会’,每坊派一名代表参加,共同商议解决这些纠纷,分享药方,交流经验。”

徐惠顿了顿,又补充道:“记住,一定要强调‘自愿’二字,不可强求。”

“灯使联席会”很快就成立了,地点就设在西市的一处空地上。

首会当日,延寿坊那两个争地盘的“民医灯”又杠上了,俩人一见面就跟斗鸡似的,脖子伸得老长,谁也不服谁。

“你那药方子就是个笑话!”

“你的医术才是狗屁不通!”

眼看着又要吵起来,柳如意赶紧上前劝阻:“二位,今日是‘灯使联席会’,不是吵架大会,有什么问题,咱们心平气和地解决。”

俩人哼了一声,谁也不理谁。

柳如意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这样吧,我这里正好有个发热的孩童,二位不妨一起看看,谁的方子能更快退热,就听谁的,如何?”

俩人一听,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当即答应了下来。

一个用的是祖传的旧方,另一个用的是从孙思邈那里学来的新法,俩人各自开方抓药,忙活了一下午。

三日后,结果出来了,用新法的“民医灯”的药效明显更快,孩童的病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用旧方的“民医灯”见状,默默地退出了会场,临走前,他看了柳如意一眼,

“灯不争亮,病人说了算。”柳如意看着他的背影,轻声说道。

“灯使联席会”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不仅解决了坊间的纠纷,还促进了“民医灯”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韩文博见状,也来了兴致,主动向徐惠请缨:“徐才人,不如让我来编撰一本《民医灯守则》,规范一下‘民医灯’的行为,也让百姓们能够更好地监督他们。”

徐惠听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当即表示赞同:“好啊,就由你来负责此事。不过,在守则中,一定要强调‘三不’:不独占,不敛财,不冒名。”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还要加上一条:若有违者,由邻坊灯使共议处置。”

“邻坊灯使共议处置?”韩文博有些不解。

徐惠微微一笑:“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灯使联席会’的作用,让他们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民医灯守则》很快就编撰完成了,徐惠命人将其刻在石碑上,立于杜曲园入口,又抄送各坊,让其自行摹刻。

没过几天,西市就传出了一首童谣:

“民医灯,亮晶晶,

三不守则要牢记。

不独占,不敛财,

冒名顶替人人踹。”

“哈哈哈……”徐惠听着这首童谣,忍不住笑出了声。

法融见外州前来求法的人越来越多,也向徐惠献策:“徐才人,不如设立‘灯种使’,每季选拔三名资深‘灯使’,让他们前往外州传授‘协济法’,食宿由当地自行筹措。”

徐惠听后,觉得这个主意可行,便将此事禀报给了李承乾,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首批“灯种使”的选拔工作很快就展开了,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三名人选。

其中一人,竟然是当年泼漆裴雨柔门板的崔明远的族侄。

他跪在徐惠面前,痛哭流涕:“徐才人,我当年年少无知,犯下了大错,如今我已经幡然悔悟,只想为百姓做些实事,弥补我之前的过错。”

“我见过假灯害人,也见过真灯活人,我知道这‘协济法’的重要性,求求你给我一个机会吧!”

徐惠看着他那诚恳的眼神,心中也有些动容。

“好吧,我可以给你一个机会,但你要记住,一定要真心实意地为百姓服务,不可再有半点私心。”

“谢徐才人,谢徐才人!”崔明远激动地磕头道。

徐惠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挥了挥手,示意他退下。

她没有对崔明远进行过多的审查,因为她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当夜,徐惠于灯政房整理《灯种使名录》,烛火摇曳,将她的身影拉得很长……

夜幕低垂,徐惠在灯政房内,借着摇曳的烛光,仔细核对着《灯种使名录》。

名单上一个个名字,承载着她对“协济法”的期望,希望能将光明带到更远的地方。

“沙——”

突然,一阵微弱的声响划破了静谧。

徐惠警觉地抬头,只见一朵折叠精巧的纸莲,轻飘飘地落在了窗台上。

莲花洁白,与这略显昏暗的房间格格不入,更显诡异。

徐惠起身,拈起纸莲,发现花瓣内赫然写着一行娟秀小字:“你让灯自己走,可路是弯的。”

徐惠瞳孔微缩,一股寒意直窜后背。

这字迹陌生,语气却带着一丝嘲讽,一丝警告。

她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仿佛有人在暗中窥视着她的一举一动。

凝视良久,徐惠眸光渐定,提笔蘸墨,在《民医灯守则》末页,轻轻添上一句:“光可照弯路,唯不照回头。”笔锋锐利,似要斩断一切阴霾。

窗外,夜风拂动,纸莲无声地飘落,消失在黑暗之中。

长安城门缓缓开启,三辆马车缓缓驶出,车轮碾过青石路面,发出“轱辘轱辘”的声响。

那是首批“灯种使”,带着徐惠的嘱托,以及大唐的光明,前往外州传授“协济法”。

徐惠站在灯政房门口,目送着马车远去,直至消失在天际。

她转过身,准备回屋继续整理卷宗,却看到柳如意站在不远处,面色凝重地看着她。

“徐才人,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劲。”柳如意欲言又止,语气中充满了担忧。

徐惠停下脚步,看着柳如意,轻声问道:“哪里不对劲?”

柳如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抬头望向天空,那里,一轮弯月悬挂,光芒清冷。

“月亮弯的时候,影子也跟着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