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 第222章 纸上起浪,水能载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2章 纸上起浪,水能载舟

洛阳纸贵,并非因诗词歌赋,而是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一首《洛水赋·补遗》,如同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荡起层层涟漪。

那句“身似浮萍归不得,心如寒烬火难温”,更是被好事者谱曲,在秦淮河畔的画舫上,被吴侬软语浅吟低唱。

不得不说,这武媚娘,着实有点东西。

西市,人头攒动。

韦绶站在蓝焰商会临时搭建的“听书棚”里,眉头紧锁。

“……想那武才人,身世飘零,寄身佛门,却心怀天下,字字泣血,句句含情,真乃奇女子也!”

说书先生唾沫横飞,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武媚娘的“悲惨遭遇”。

台下听众,不乏附和之声。

“是啊,是啊!这等才情,若是能入宫,定能辅佐圣君,造福百姓!”

“可惜红颜薄命,空有一身才华,却只能青灯古佛相伴……”

韦绶听着这些议论,心中警铃大作。

她立刻命人将录音整理成册,快马加鞭送往东宫,并在信封上郑重写下八个字:“诗可杀人,亦可立神。”

东宫,书房。

李承乾放下手中的《洛水赋·补遗》,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武媚娘啊武媚娘,你这招‘以柔克刚’,玩得倒是挺溜的。”

他深知舆论的力量,能载舟,亦能覆舟。

“来人,传苏敬!”

不多时,苏敬匆匆赶到。

“殿下,有何吩咐?”

“苏敬,你立刻调取三年来京兆府的咳血病例档案,筛选出曾因使用劣质煤炭致病,后改用蜂窝煤康复的百户人家,务必找到最真实、最典型的案例!”

“臣遵旨!”苏敬不敢怠慢,立刻领命而去。

李承乾眼中闪过一道寒光:“文艺作品是吧?那就用真实数据来打败你!”

几日后,十艘满载蜂窝煤和《火政纪要》的蓝焰商船,缓缓驶离长安港,一路南下,直奔江南。

“火政讲台”在江南各州府的书院门前扎根。

丹阳,书院门前。

一个略显简陋的木台,几张粗糙的桌椅,便是“火政讲台”的全部家当。

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农,站在台上,对着台下围观的百姓,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我老伴儿和儿子,都是因为烧劣质煤炭,得了肺痨,活活咳死的!要不是殿下推广这蜂窝煤,我这条老命,也早就没了!”老农说着,老泪纵横,声音嘶哑却充满力量。

台下百姓,无不为之动容。

“是啊,是啊!我家也烧了这蜂窝煤,确实比以前好多了,屋里干净不说,也不呛人了!”

“殿下真是大好人啊!救苦救难,活菩萨!”

就在这时,一个身穿儒衫的老儒,突然站了出来,怒斥道:“妖言惑众!妖言惑众!这《火政纪要》,不过是些俚俗之语,不堪入目,岂能当做典籍来读?!”

说罢,他一把撕毁手中的《洛水赋》抄本,怒吼道:“以泪掩毒,岂非欺世!”

李承乾早已料到会有反对的声音,他微微一笑,走到台前,对着老儒拱手道:“先生所言极是,《火政纪要》确实粗鄙,登不得大雅之堂。但是,它能救人,能让百姓不再咳血,这就够了!”

说罢,他转过身,对着台下百姓,朗声道:“各位乡亲父老,这《洛水赋》写得确实好,催人泪下。但是,眼泪不能当饭吃,诗词也不能治病救人!只有实实在在的蜂窝煤,才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殿下说得对!眼泪不能当饭吃!我们要蜂窝煤!”

“我们要《火政纪要》!”

“殿下万岁!”

百姓们群情激昂,高呼着口号,将老儒的声音彻底淹没。

长安,太学。

长孙无忌暗中授意门生,在国子监听讲会上,对《火政纪要》发难。

“此等俚俗之作,岂能作为典籍?简直是玷污斯文!”

“殿下此举,有失体统,有损皇家颜面!”

李承乾闻讯,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亲自前往太学,参加听讲会。

他没有与那些口若悬河的儒生争辩,而是带来了一个特殊的“证人”。

一个衣衫褴褛,面色蜡黄的老炭工,颤颤巍巍地走上讲台。

“各位大人,各位学子,我叫李老三,是京郊的炭工。”老炭工的声音颤抖着,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凉。

“我一家老小,都靠烧炭为生。以前烧的都是劣质煤炭,黑烟滚滚,呛得人喘不过气来。我的妻子和儿子,都因为得了肺痨,活活咳死了!”

说到这里,老炭工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放声痛哭。

“我原本也以为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但是,殿下推广了这蜂窝煤,我家也换上了。这蜂窝煤烧起来干净,不呛人,我感觉自己一天比一天好!”

“殿下救了我的命,也救了我们这些穷苦炭工的命啊!”

说完,老炭工对着李承乾跪下,重重地磕了一个头。

“殿下救的不是臣一人,是千万寒门灶前命啊!”

全场默然,鸦雀无声。

那些原本还想质疑《火政纪要》的儒生,也纷纷低下了头,无言以对。

武媚娘得知“火政讲台”的成效,柳眉倒竖,冷笑一声。

“李承乾,你以为只有你会玩‘民生牌’吗?”

她立刻命贴身侍女阿婻,秘密联络江南的女塾,资助一批孤贫女子撰写“感怀诗”。

这些诗歌,内容都围绕着“尼庵夜读,感念圣恩”,极力塑造武媚娘“仁心济世”的形象。

一时间,“武才人仁心济世”之名,在江南士林间悄然传开。

李承乾得知此事,却并没有下令查禁。

他深知,堵不如疏。

他反而命工部增设“女子技学堂”,专门教授炭炉制造与药材辨识等实用技能,并公开录取名单。

而首位被录取的,竟然是当年被贺兰氏逼卖为婢的织造局遗孤——小莲。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殿下此举,真是高明啊!既能打击武媚娘的声望,又能真正帮助到那些 .”

“是啊,是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殿下这才是真正的仁政!”

李承乾站在东宫的庭院里,望着天空中飘落的树叶,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容。

更大的风暴,还在酝酿之中。

而秋闱放榜之夜,一名出身寒微的洛阳女子,成为了首位通过“技学特科”的学子。

秋闱放榜之夜,长安笼罩在一片燥热的期待中,毕竟,谁不想鲤鱼跃龙门,光宗耀祖呢?

但今年,有点不一样。

聚贤坊的榜单前,人头攒动,乌泱泱一片,比菜市场大妈抢鸡蛋还激烈。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不是那些咬文嚼字的酸秀才,而是一个名字——李小花。

这名字,土的掉渣,但却闪耀着不一样的光芒。

李小花,出身洛阳贫户,没读过一天私塾,更别提什么“洛水赋”了。

当她颤巍巍地走上高台,接过那份沉甸甸的录取文书,眼泪瞬间决堤。

“我不识《洛水赋》,但我记得母亲咳血到死都不知为何……”她哽咽着,声音沙哑,却字字泣血,“如今我能造干净的炉,让更多人不再重蹈覆辙,这就是我的文章!”

台下,寂静之后是如雷般的掌声,震耳欲聋,仿佛要将这长安的屋顶都掀翻。

有人说,这李小花才是真学霸,是接地气的“民生菩萨”。

也有人说,武媚娘这次算是踢到铁板了,想玩文化输出,结果人家直接釜底抽薪。

消息传到洛阳,幽静的尼庵里,烛火摇曳。

武媚娘猛地将手中的笔狠狠摔在地上,墨汁四溅,晕染了一地狼藉。

她盯着那跳动的烛火,眼神阴鸷,仿佛一条蛰伏的毒蛇。

“你们用活人压死我的诗……”她喃喃自语,声音低沉而冰冷,“好,那我就让这火,烧出个没有活人的太平……”

说完,她缓缓抬起头,嘴角勾起一抹诡异的笑容,轻声吩咐道:“阿婻,去把贺兰敏之给我叫来,就说……我有些诗词需要他来润色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