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下山后,景怡从孤儿变成了王爷 > 第755章 再次向老百姓借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华夏帝国的辽阔疆域内,既无内忧之患,亦无外患之扰,这使得帝国得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国家的治理与发展。

为了确保商业活动的有序进行,帝国规定所有的商船队伍都必须在官府进行详细的登记备案。

无论是丰富的矿产、丰饶的农产品,还是璀璨的珠宝,都必须由官府专门成立的商业部进行统一的调配和管理。

每日里,景大帝站在皇宫的高台上,身后站着弗莉卡、卓玛、杨润玉,目光远眺,看着一艘艘满载货物的商船驶离港口,又一艘艘满载而归的商船缓缓驶回,他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舒畅之感。

几个月的时间悄然流逝,景大帝决定亲自过问外贸的收支情况,于是召见了财政部的大臣。

“大帝。”财政大臣恭敬地呈上一本写满密密麻麻数字的账本,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帝国的财政收入与支出。

景大帝翻开账本,仅仅看了几眼,便觉得脑子一阵疼痛,无奈地说道:“你说吧,简单点。”

“大帝。”财政大臣清了清嗓子,开始汇报,“这是近三个月的收支情况,支出共计一千五百二十三万两白银,收入则为一千六百三十三万两白银。”

景大帝皱了皱眉,问道:“这是赚了还是亏了?”

“赚了。”财政大臣面带微笑地回答,“三个月的时间赚得一百多万两白银,这已经是相当高的利润了。照这样下去,不出五年,华夏帝国必将富得流油!”

景大帝点了点头,又问道:“那么,咱们向老百姓借的钱,可以按期还了吗?”

“大帝。”财政大臣点头道,“是的,微臣认为可以按期偿还。但微臣还有一点想法。”

“你说吧。”景大帝示意他继续。

“大帝,此次造船成功,征讨罗牛刹国也大获全胜,这背后离不开借钱给帝国的老百姓的支持。如果没有他们的慷慨解囊,咱们也很难如此迅速、如此顺利地造出战舰。”

景大帝听出了财政大臣的言外之意,问道:“你的意思是?”

“大帝,第一批债券马上就到期了。”财政大臣继续说道,“但微臣还有一个想法。当国库还清这批债券后,国库也并不会很丰盈。所以,第一次为大帝积累的信用,可以再次利用。”

“你是说还要发债?”景大帝有些不解地抓了抓头皮。

“正是,大帝。”财政大臣坚定地说道,“咱们还清第一批债券后,就要考虑发行第二批了。”

“那不是咱们一直都在欠老百姓的钱?”景大帝愈发困惑。

“大帝!”财政大臣提高了声音,“表面上看是欠老百姓的钱,但实际上是将老百姓手里暂时用不上的钱收上来,充分流通搞活,这样就不会让钱白白浪费它的价值!”

景大帝继续抓头,显得有些无奈:“这也太复杂了吧。”

“大帝,咱华夏帝国建国已有十年多。”财政大臣耐心地解释道,“起初基础并不牢固,但在这几年大帝的英明领导下,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仍有许多地方存在短板。”

景大帝听后吃惊不小:“还有很多短板?”

“是的,大帝!”财政大臣语气严肃,“尤其是海上贸易,虽然暂时还未出现问题,但对面的洋鬼子尚未反应过来。他们目前急需咱华夏帝国的各类产品,但一旦他们回过神来,发现咱们赚了他们这么多钱,必然会处处设防,限制咱们的贸易!”

“啊?”景大帝再次吃惊,“那你说怎么办?”

“大帝,此前华夏帝国能够征讨罗牛刹国,靠的是强大的海军。”财政大臣沉声说道,“但大海对面的洋鬼子绝非罗牛刹国可比,咱们必须防范于未然。”

“你是说还要加强海军建设?”景大帝追问道。

“正是,为了确保咱们的商队和国家利益,必须要将海军建设得更加庞大、更加强大,几倍、十倍甚至百倍地增强!”

“那钱从哪里来啊?”景大帝有些犯难。

“大帝,再次发行债券,向老百姓借钱!”财政大臣信心满满地说道,“有了第一次的信誉基础,再次向老百姓借钱就容易多了。”

华夏帝国在还清第一次借款后,再次发行了面额大了一倍、总值大了五倍的债券。

老百姓对此反响热烈,购买踊跃,不出一个月,所有债券便全部发行完毕。

“大帝。”财政大臣笑嘻嘻地对景大帝说道,“简直出乎意料的顺利啊,大帝的威望和信用实在是太高了!”

在清晨的朝会上,景大帝郑重地阐述了自己意图壮大国家海军的宏伟构想。

这一提议立刻赢得了满朝文武的一致赞同和支持。

其中,最为积极拥护的莫过于执掌海军大权的朱利安将军。

然而,尽管满怀热情,朱利安将军心中却有一丝隐忧,那便是扩充海军所需的巨额资金问题。

面对将军的顾虑,财政大臣从容不迫地开口宽慰道:“将军,关于资金之事,您大可不必忧心。”

农业部大臣便急切地奏报道:

“大帝,眼下春耕时节即将来临,但众多农户却面临着耕种资料匮乏的窘境,这不仅会直接影响到秋后的粮食收成,更会使他们的日常生活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之中!”

景大帝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财政大臣。

财政大臣立即步出队列,有条不紊地奏陈己见:

“启禀大帝,我国库虽称得上充盈,但绝不可用以滋养懒惰之风,必须激励那些身处困境的农户奋发图强。为此,我们不妨推行一项低息贷款政策,以此切实帮助农户们顺利渡过眼前的难关。”

景大帝听后,不禁有些困惑地挠了挠头皮,疑惑地发问道:

“我们既然需要向百姓借款以充实国库,又怎能反过来向他们发放贷款呢?”

财政大臣耐心地解释道:

“大帝明鉴,帝国向百姓借款,对象乃是那些手头宽裕、资金富余的民众,且需支付相应利息;而我们所提出的向百姓放贷,则是巧妙利用那些闲置资金,旨在雪中送炭,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百姓渡过难关,更何况,我们提供的还是低息贷款。”

景大帝听完这番论述,心中虽然觉得财政大臣所言极是,却又一时难以透彻领悟其中的精妙之处,不禁又下意识地抓了抓头皮。

每次与财政大臣探讨国事,他总是难免陷入这种既感认同又带困惑的境地,以至于不自觉地重复着抓头皮的动作。

正商量各行各业的大事,讨论的热火朝天,这时侍卫来报:

“大帝,大事不好,咱们商船被抢劫了!”

“啊!”满朝文武百官都大吃一惊,几乎同时说,“谁敢这么大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