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经验,宋卿辞很快的就找到了溧水县令待的地方。
看来,最近他果然很忙啊,都这个时间了,还跟师爷一起在书房里忙碌着。宋卿辞悄悄的上了屋顶,小心翼翼的揭开了几片瓦片。
从上往下看去,县令和师爷两人都在伏案写着什么。
师爷写的更快一些。
他放下笔,把写好的东西拿到了县令面前,“大人,您看。这份赈灾明细如何?”
县令停下了自己手中的笔,接过纸张认真看了起来。
过了好半晌才说道,“不错,不错。很详细。若是按照这份明细来赈灾的话,定然是会事半功倍的。”
“那属下就按照这个来誊抄了。若是到时候遇上了什么事情,在酌情加减。”
“陈师爷果然是本官最信服之人啊。如此繁杂的赈灾事宜,都能写的这么快这么好。”
“大人谬赞了。这都是老手段了。每年都要写的。不是你写就是我写,熟能生巧嘛。”
“也是,往年别的县也差不多。只不过今年轮到咱们了而已。”
“哦,对了,大人。城中的几家富户已经走的差不多了。孙家是最后一家了。听说他们后日也要启程了。”
“嗯,走了好啊。等他们都走了,咱们也要开始准备了。你看,这是我为了求朝廷救济所写的折子。师爷给润色润色?”
县令拿起自己正在写的东西,反手就递到了师爷的面前。
师爷看了一会儿,沉声问道,“大人,这要的会不会有点儿多?”
谁知道县令并不在意,反而有理有据的说道,“今年朝廷开了互市,听说进账了不少的银子。就连牛羊马这类的大型牲畜,如今都不缺了。这个时候不多要一些,过了这个村儿可就没有这个店儿了。再说了,咱们也不是白拿,不是还得付出嘛。”
“这溧水县的百姓田产还不值这些东西嘛!”
师爷听完也觉得有道理,便又问道,“那咱们为何不学前年的渠县,只是象征性的淹掉一部分地方,然后再向朝廷报灾?这一来一回的,不是能得到更多嘛?”
县令摆摆手,并不赞同师爷的说法,“弄虚作假那套本大人不玩。万一到时候朝廷派来赈灾的不是好糊弄的人可怎么办?”
“不是说,那位大人可以保证来赈灾的是自己人嘛?”师爷伸手指了一下南边。
“那是以前。朝廷里都还是原来的那帮人。如今的朝廷里,都换了多少人了?如今还有一个安国公主坐镇。咱们还是要小心一点,不要被人轻易拿捏了把柄。”
“那如果来的人真的不好相与怎么办呢?”师爷心里有些没底了。
“这个不怕。那些京官一个个都自命不凡。往年来赈灾的那个是一路待到底的。谁不是前头十天半个月做做样子,然后就急匆匆的回去复命了。等他们走了之后,咱们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呢。更何况,这次提前给那几户透露了消息。得到的好处也不少了。那些农庄土地几乎就是白捡的。”
“可到时候,那些农庄土地被水淹过也就废了啊?”
“淹过水怕什么,到时候那么多灾民,随便给两口吃的,还怕没有人干活儿嘛?让他们去干活儿,他们还得对你感恩戴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