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搅屎棍 > 第712章 一场好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说完,孙大胜就小心翼翼的,先悄摸瞅了一眼天子的脸色,又悄摸看了一眼自己大哥的表情。

尤其是后者,他甚至都做好了大哥发飙后的应对,大不了跑路就是。

“两难自解,好一个两难自解!”崇祯皇帝陡然抬高了音调。

孙大胜还以为崇祯皇帝生气了,一时有些惶恐。

他可是原原本本的按照剧本排练的呀!

刘家卫那小子可是教了他一个时辰。

难不成自己是没有表达到位?

不能啊!

先夸这边,再夸那边,然后各打一巴掌,再给个枣子吃,没错啊?

正纳闷间,就听到崇祯皇帝继续道:

“诸位卿家以为如何啊?”

这话说的很是温和,崇祯皇帝脸上甚至带着笑意,孙大胜这才放下了一半心。

满朝的文武哪个不是人精,闻听此言自然是猜到天子的意思,立马都表示附议。

于是皮球再度被丢到张世康面前,只不过这皮球已然泄了气。

“孙大胜,你个狗日的,到底是谁教你的?

还两难自解,你以为你是高翰文吗?”张世康毫不客气的挖苦道。

张世康可不信那些话是孙大胜能说出来的,这家伙狗嘴里从来不吐象牙。

本以为孙大胜会咧嘴傻笑蒙混过关,没曾想这货完全不隐瞒,当即就道:

“高翰文是哪个?我不道呀!

不过嘿嘿,这法子确实不是我想的,都是刘家卫支的招。

殿下要是要报仇,可别找咱。”

刘家卫一个七品翰林院编修,连入朝的资格都没有,但他的老爹诚意伯却哆嗦了一下。

这破事跟他没有半毛钱关系,没想到歪七八扭的自己也能牵扯进去。

“我就知道。。”张世康自言自语的嘀咕了一句。

崇祯皇帝平静的再度看向张世康道:

“无忌,朕知你不喜差事,这些年,朕将那么多差事交给你,确实是苦了你了。

但是你也要体谅体谅朕,朝廷离不了你,一万万百姓也需要你。

你为勋戚之子,国朝与勋戚,同休近三百年,福祸与共,你不可一走了之,于情不合,于理不合,于法也不合。

但家卫和靖虏侯说的也没错,朕也该给你放个长假,劳逸结合,这是朕的疏忽。

你……莫要再闹了。”

崇祯皇帝的语气非常温和,颇有一种苦心在里头,他实在不想失去这么个好用的臣子。

崇祯皇帝说完,英国公张之极也来劝,紧接着是定国公、怀国公、泰宁侯……

张世康最终也只能慨然长叹,他的第一次辞官计划彻底胎死腹中。

不过也不能说完全失败,至少争取到了一个长假,念及此,他再度打好精神,决定说什么也要努力争取。

于是朝堂上再度开始博弈,一方漫天要价,一方就地还钱。

崇祯皇帝说给三个月假,张世康说扯什么犊子,三个月叫什么长假,至少要三年。

崇祯皇帝不允,于是双方展开激烈拉锯战,掰扯了足有一刻钟。

最终敲定,兵马大元帅带薪留职,军务暂交两位副帅和天子共理。

张世康放假一年,前提是先解决海患。

尘埃落定之后,绝大部分人都松了一口气。

勋戚们很高兴,次子团的人很高兴,崇祯皇帝很高兴,甚至内阁的几个阁臣都挺满意。

可唯独张世康高兴不起来,他突然觉着很累,打官山之战都没这么累。

现在想想,他从一开始就掉进了圈套,而这个圈套由天子、近卫军二把手、锦衣卫二把手、次子团、内阁共同编制。

想明白了这一点,他突然又有些释然了。

个人的智谋,怎么也敌不过整个群体呀,这些人甚至都没有仔细商议,全靠察言观色就完成了对他的集火。

张世康懊恼的站在一旁,王承恩很贴心的从地上拿起元帅印和尚方剑,要递给张世康。

张世康只接过了尚方剑,只因这玩意儿方便砍人。

“既然是陛下负责处置军务,这印自然是要留给陛下用才是。”

不论如何,元帅印是交出去了,张世康心道。

但即使这么一个小心思,随即也被崇祯皇帝一句话焊死:

“哦,还是无忌你收着吧,朕有玉溪。”

言下之意,玉玺比那元帅印更好使。

张世康竟无言以对。

朝会开到这个档口也差不多要结束了,见没人议事,群臣都在等着天子下达退朝的指令,然而这时,崇祯皇帝却又开口道:

“太子年十四了,按皇明祖训规制,已经到了可以纳妃的年岁。

但如今天下初定,百姓仍旧疲敝,太子妃的遴选,朕不想再劳民伤财了。

朕意,在勋戚之子嗣中,为太子选一位太子妃出来。

诸卿家以为如何?”

这话一说完,大殿内一群浑身长满心眼的家伙,都开始开动脑筋。

皇明祖训确实规定,王室子嗣年十四到十七,为婚配嫁娶区间。

太子毕竟刚刚十四岁,本没有这么急,但陛下既然提出,肯定是有其用意。

陛下又说不从民间选,从勋戚中选,首先这是不符合祖训的,高皇帝为了防止外戚专权,规定太子妃、皇后只在平民中遴选。

陛下的理由是,不忍劳民伤财,这是假话,国库现在不缺银子,只要朝廷舍得花银子,何来的劳民伤财。

但陛下既然说了,自然有其道理,祖制这东西陛下倘若真的都遵守,那大明也不会有现在的局面了。

再者,陛下肯定知道从勋戚中选太子妃,可能会导致这家勋戚权势膨胀。

但陛下仍旧这么说,那么原因大抵上只有两个。

其一,陛下仗着手握兵权,有兵马元帅、武英郡王张世康盯着,所以不怕。

其二,陛下有其特定的目的,比如陛下看上了某家的闺女,或者太子娶了某个勋戚的闺女,能有利于朝廷。

当然,前者过于离谱,不作考虑。

那就只剩下一个答案,陛下想通过太子迎娶一个勋戚的闺女,来使江山更稳固。

这就简单多了,首先是考虑哪些勋戚家里有适龄的闺女,其次是符不符合要求。

自打江南的开国勋戚被一网打尽之后,大明的世袭勋戚,只剩北京城内的几十家。

家里有闺女,且年龄适合的,就更少了。

再考虑政治因素,答案已经昭然若揭了。

海中期第一个琢磨过味儿来,扭头看了一眼英国公张之极。

而后是李邦华、范景文……

诚意伯刘孔昭也琢磨过味儿来,并悄摸扯了扯定国公徐允桢的袖子,递眼神给对方,又冲张之极努了努嘴。

一场好戏又要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