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康对于农作物改良这块一窍不通,在他的记忆里无非就是通过化肥来提高农作物的生长条件。
而后世对于水稻的改良更是用了几十年的时间。
以至于张世康一度觉得,宋应星的那五千亩用于改善农作物的试验田,至少要五年以上才能看到农作物增产的效果。
他甚至已经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毕竟搞科研注定是投入高周期长。
可是现在仅仅一年多时间,宋应星就把原来的白皮鸡蛋大小的土豆,种成鹅蛋大小。
这是什么概念呢?
如果按照这土豆的大小来算,也就是说,一年多的时间,宋应星让土豆产量翻了一番。
然而宋应星仍旧一副平静又谦逊的模样。
“殿下,属下认为,农作物改良分作三个方向。
其一,选育良种,这一年多时间属下共种了三茬土豆,每一茬的选种都有不同,属下都着人记录了相关的产量。
其二,种植技术的改进,属下在顺天府、山东、河南乃至山陕境内,勘察其土质,根据这些土质来试验其产量,观察记录土豆在不同土质下的生长状态,以及可能产生的病虫害。
其三,利用菜叶、树叶以及各种动物粪便来堆肥,殿下此前曾说过一种叫做化肥的东西,属下以为这与堆肥产物异曲同工。
只是属下发现,用不同的东西堆肥,对不同的作物,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属下目前还在研究,不过属下认为,这应当跟作物品种需要的养料不同有关。”
宋应星很是温和的向张世康解释了当前的研究成果,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
虽然他即将出版的天工开物,乃是一本农业手工业百科全书式的书籍,但宋应星真正的研究方向还是在农业。
毕竟,民以食为天。
在农作物改良上,宋应星并未说太多不好理解的专业名词,以至于张世康能完全听懂。
听完宋应星的阐述,张世康的目光再度有些兴奋。
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宋应星在农作物改良的方向上,是绝对没有什么差错的,所以才能不断地取得成果。
尤其是宋应星竟然已经在试验每种作物需要什么样的养分了,这就类似于后世的诸多化肥里的钾肥、氮肥等等的区分。
还有土质、气候等等对作物的影响,以及可能发生的病虫害的预防和处理。
何为科学?何为科学的种植方法?
这便是了。
“大明朝有宋老,实为天下万民之福。”张世康冲宋应星竖起了大拇指。
后世有袁爷爷,所以十几亿的百姓不必再为吃不饱饭而担忧。
大明的百姓苦了将近三百年,如今有了宋应星,再有他和大明朝廷的鼎力支持,大事可期。
张世康突然就有了一个更大的宏愿,在有生之年,让大明的一万万百姓都能吃上饱饭。
这个愿望在此之前,他从来不敢有。
因为它太难了。
难到以至于后世那么发达的技术,中国真正实现全国脱贫,也仍旧是到了新世纪才逐渐完成。
也就是说在此之前的两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很多老百姓都是吃不饱饭的。
这个宏愿的难度之高,甚至超越张世康做的所有事情。
但现在张世康仍旧充满战意,因为大明的百姓与后世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他这几年也算走南闯北,不论是战争打到哪里,他一旦有空,就喜欢带着一群侍卫到田间地头溜达。
了解各地的风土民情,也看看各地底层百姓的生活现状。
大明的百姓与后世相比,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勤劳。
当然,这不能说后世的百姓就不勤劳,只是大明的百姓几乎除了睡觉吃饭,其余时间都贡献给了自己的土地。
他们真的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自己的庄稼,因为那是他们的一切,希望和未来都在其中。
可后世的百姓,即使是在农村,农民也不可能一直待在土地里,因为庄稼里的收入只占他们收入很小的一部分。
这,就是最大的差别。
其次是政治制度的不同,大明朝廷对百姓的掌控力远超后世,毕竟如今是封建专制。
只要不至于让百姓饿死,理论上,大明朝廷可以做出很多,后世政府做不了的事情。
譬如强制让百姓根据所在地土质改种某种作物,或者强制百姓迁移到某些地广人稀的地方安家耕种等等。
这在后世是不可想象的大问题,敢搞强制,百姓分分钟闹事给你看,集会游行都是轻的。
再次,大明目前的人口总量还不到后世的十分之一,但粮食产量以及可耕种土地却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再再次,张世康还可以通过贸易或者殖民,获取更多的粮食和粮食产地。
基于以上四点,张世康认为,这个宏愿,还是有机会的。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爷爷诚不我欺。
“属下不敢居功,全赖殿下的提携和朝廷的支持。”宋应星认真的道。
他对现在的情况十分满意,朝廷几乎提供了一切可以提供的人力物资,这在几年前他还在南方时是不能比的。
实际上他很早就有改良农作物的想法,只是光有想法,只靠他个人的财力,根本无法实现。
于是他只能寄托于,把自己想法以书籍的方式记录下来,留给有这个能力的后人去实现。
现在不一样了,制造总局提供了一切,他也还不算老,有足够的精力去做这一切。
同时宋应星心里更明白,这一切的一切并非朝廷所愿,而是武英郡王殿下所愿。
不论是此前改良的纺纱机,还是水泥、玻璃,几乎全是武英郡王殿下给的思路。
作为科研工作者,没有人比他更明白思路的重要性了。
是以,不论是他,还是王徵、毕懋康等另外几个同僚,都一致认为制造局的一切,乃至四大学院的一切,若论功劳,功劳最大的必然是也只能是武英郡王殿下。
一旁的汤若望看着桌子上的土豆两眼放光,犹豫了片刻后还是询问道:
“敢问殿下,这种土豆以及农作物改良方法,属下可以带回给属下的国家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