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诸葛瞻参见陛下!”,斜谷口,诸葛瞻带着几百亲兵,终于等到了刘禅的车驾。
刘禅笑着走了下来:“卫将军辛苦了,长安城交给你治理这段时间,辛苦了。”
“为陛下效命,臣不敢托大,如今终于等到陛下驾临旧都,臣不胜荣幸。”
“卫将军,长安城如今局势如何?”,刘禅走上前来,笑着将他扶了起来,语气中带着一丝关切。
“陛下,长安城虽经战乱,但百姓们盼归之心甚切。臣已下令安抚民心,城中秩序初稳。眼下城外也已经大体安定,农人复耕,百姓安堵。”,诸葛瞻对于自己的治理还是很有信心的。
“好好好,不愧是朕所看重的人。李亓!颁布诏令!”
诸葛瞻有些意外,看向刘禅身旁的李亓,后者微笑出列,展开了手中一封早已经准备好的诏书,开始宣读:“诏曰,朕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忠武侯诸葛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于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朕决意尽顺民心,立其祀庙於沔阳,以时赐祭,凡其亲属、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王礼。”
“陛下!”,诸葛瞻赶紧下拜:“此事不合国礼,臣万不敢领受,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刘禅摇摇头:“相父当年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虽古今忠贤无出其右,这道诏命,他当得起,卫将军诸葛瞻!立刻接诏!”
“这……臣……接诏。”
刘禅点点头,心中十分满意,自从三十年前诸葛亮去世之后,为诸葛亮立庙的请求就时常有人提起,但出于礼制以及诸葛亮的名声,刘禅一直也没有直接同意。但民间对诸葛亮的私自祭祀也一直没有停止,甚至刘璿回到了成都时候,曾给他汇报关中百姓对诸葛亮曾有所追思的情报。
无论是于情于理,于公于私,刘禅都认为给诸葛亮立庙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举动。
“回归长安,举国欢腾,朕有意改元,以示我大汉中兴盛况。卫将军以为如何?”
诸葛瞻立刻道:“陛下所言甚是,此事,臣会尽快与尚书台协同办理。”
刘禅十分满意:“哈哈哈,起来吧,今日还到不了长安,先陪朕到郿县安顿下来,这关中的官吏,朕也要见上一见的。”
诸葛瞻点点头,刚站起身,又想到了什么,靠近刘禅询问道:“陛下,臣听闻之前在汉中,有刺客欲行谋逆之举,陛下可受惊了?”
想到这件事,刘禅也是无奈感叹:“无妨,早就得了消息,朕并没有什么损伤,只是……朕对黄皓也算是厚恩了,没想到他毫无感恩之心,罢了罢了,后续的事情,朕已经安排胡济去处置了,朕也不想再提那个忘恩负义之人。”
身后张遵走了上来:“陛下不必伤心,胡老将军也说了,黄皓罪在不赦,但考虑到多年伺候陛下的苦劳,于是将他流放阴平,那些晋军刺客,按照律法,一一处以极刑。”
刘禅摆摆手:“不提他了,朕还有很多事要做,走吧。”
刘禅上了车驾,走在了前面,诸葛瞻与张遵策马护卫在后,也开始相互聊了起来。
“中郎是说,这些刺客都是钟会安排的?”,张遵给诸葛瞻汇报审讯的实情,得到的情报让诸葛瞻都有些讶异:“钟会不是在南阳那边吗?他居然还能指挥关中和汉中的密探?”
张遵点点头:“这是钟会发兵之前下的命令,本就是要让他们找机会刺杀陛下、太子或者是卫将军你,不得不说,钟会这一手十分毒辣,要是让他得手了,还真不知道我们大汉这个朝局会变成什么样。”
诸葛瞻笑了笑:“阴谋小计终究无法长久,张遵你有些文才,草拟一份问罪的檄文,就这件事我们也来一套攻心战。”
张遵一愣,随即大喜道:“哎?这是一条妙策啊!嗯,让我现在就想想,这个该怎么说……”
诸葛瞻好笑道:“怎么,你还能马上就说出来不成?”
张遵一听这话就来了精神:“有何不可?卫将军你听着!嗯……伪帝司马炎尝自称忠良之后,然细数其实,大谬而非;其祖父司马懿,世受大汉国恩,却效命曹操,交好曹丕,襄助不臣,一负国恩,二负家门,实为不忠不孝;其父司马昭,承资跋扈,肆行凶忒。自诩为曹魏忠臣,却先辅其兄司马师擅行废立,后更是弑其主曹髦于街口,虽王莽之辈,亦不过如此而已……怎么样?”
“嘿,没想到,你小子还真是张口就来。”,诸葛瞻听了也不禁赞叹了两句:“那就这样吧,你尽快写好,报给我就是了。”
张遵点点头,他又想起了还在前线的诸葛尚,于是好奇道:“卫将军,小将军还在潼关与晋军作战,眼下不知情况,难道您就一点不担心?”
“路是他自己选的,我担心又能如何?”,诸葛瞻叹了口气:“我们诸葛家世受国恩,无论是在朝堂还是在沙场,都应该尽心竭力。”
张遵笑了笑:“卫将军所言,末将佩服,不过小将军武艺很好,想来应该不会有没问题。”
诸葛瞻点点头:“但愿如此吧。”
“报!前线军报!前线军报!”,远处一个斥候策马奔了过来,到了刘禅的车驾面前停了下来,下拜时候,呈上了匣子:“陛下!潼关传来最新战报,赵统将军请陛下亲启。”
张遵下马走了过来,将匣子打开,取出了里面的军报,恭恭敬敬地走到了车驾的窗口前:“陛下,军报在此。”
车驾之中的刘禅立刻伸出手来,接过了军报,看了一会儿,也是开心了起来:“思远!你来看看,潼关前线传来捷报,我军大胜晋军,击溃陈骞的人马,并且已经俘获了晋军将领文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