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夜,月色朦胧,寒风刺骨。我坐在图书馆的角落,翻阅着泛黄的《民间传说集》,手指停在\"鬼灯笼\"一节。这名字让我心头一颤,仿佛有谁在耳畔低语。我本是民俗学专业的学生,对这些民间传说有着近乎痴迷的兴趣,但\"鬼灯笼\"这个名词,却在我记忆中模糊不清。
\"鬼灯笼\",在民间传说中,是一种特殊的灯笼,据说在正月十五晚上点燃,能引小鬼入世。老一辈人说,\"红灯罩,绿灯笼,引小鬼,走隍城\"。我小时候曾听祖母讲过这个故事,但那时只当是吓唬小孩的童谣。如今重拾这段记忆,心中竟莫名地发毛。
我收拾好书本,决定回老家一趟。我出生在江南一个叫青溪的小镇,那里有着浓厚的民俗传统。我需要亲自去了解这个\"鬼灯笼\"的传说。
回到青溪,已是深夜。我推开家门,母亲正在灯下缝补。\"回来了?\"她抬头看了我一眼,\"怎么这么晚?\"
\"妈,我想问问村里关于'鬼灯笼'的传说。\"我试探着说。
母亲的手顿了一下,针线停在半空。\"你问这个做什么?\"她的声音有些颤抖。
\"我在写论文,需要了解这些民俗。\"我解释道。
母亲沉默片刻,终于叹了口气:\"你爸生前也喜欢研究这些。他临走前,还特意叮嘱我,不要让你接触'鬼灯笼'的事。\"
\"为什么?\"我追问。
\"因为……\"母亲的声音越来越低,\"你爸在正月十五那天,点过鬼灯笼。\"
我的心猛地一沉。\"我爸?他怎么了?\"
\"他……\"母亲的眼中闪过一丝恐惧,\"那天晚上,他点完鬼灯笼后,就病倒了。没几天,就走了。\"
我呆住了。父亲去世时我还在上小学,一直以为他是病逝的,却不知其中竟有如此隐情。
\"妈,你详细说说。\"
母亲犹豫再三,终于开口:\"你爸是个手艺人,会糊灯笼。正月十五前,他特意做了个绿灯笼,说要给村里人看。那天晚上,他去村东头的空地点灯笼,村里人都去看。有人提醒他'红灯罩,绿灯笼,引小鬼,走隍城',他不以为意,点着了灯笼。灯笼升空后,竟飞向了他家。从那以后,他每晚都做噩梦,梦见那个绿灯笼在眼前晃动,伸手抓他。半个月后,他病倒了,没几天就走了。\"
\"后来呢?\"我急切地问。
\"后来,村里人就不再提'鬼灯笼'了。\"母亲说,\"你爸走后,那盏灯笼也不见了。\"
我决定深入调查。第二天,我去了村里的老祠堂,找到了村里的老先生陈伯。他年过八旬,是村里最了解民俗的人。
\"鬼灯笼?\"陈伯听完我的问题,眼神变得深邃,\"你可知道,这'鬼灯笼'的由来?\"
\"请讲。\"
\"这'鬼灯笼',其实不是灯笼,而是一种植物。\"陈伯缓缓道,\"它叫白花鬼灯笼,开白花,形似小灯笼。古时候,人们认为这种花能驱邪避鬼。后来,慢慢演变成一种习俗,正月十五晚上,人们会糊一个绿灯笼,点上火,放上天,说是能引走不祥之气。\"
\"那为什么说'红灯罩,绿灯笼'?\"
\"因为,灯笼的罩子是红的,灯笼本身是绿的。\"陈伯说,\"红为阳,绿为阴。阳罩阴,阴阳相济,能引小鬼入世。\"
\"可这不吉利啊,为什么还要做?\"
\"因为,\"陈伯压低声音,\"传说中,'鬼灯笼'能引走病气、晦气。但若点错了,就会招来不祥。\"
\"点错?\"
\"是的。\"陈伯说,\"若灯笼颜色不对,或者点灯的人心不诚,就会引来真正的鬼魂。\"
我心中一惊,想起母亲说父亲点的灯笼是绿的。\"陈伯,您知道关于'鬼灯笼'的其他故事吗?\"
陈伯沉吟片刻,说:\"有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叫老曹的纸匠。他糊的鬼灯笼,是村里最好的。有一年正月十五,他点灯笼时,有人提醒他'红灯罩,绿灯笼,引小鬼,走隍城'。他不以为意,点着了灯笼。灯笼升天后,直接飞向了他家。从那以后,他每晚都做噩梦,梦见绿灯笼在眼前晃动,伸手抓他。半个月后,他病倒了,没几天就去世了。\"
我心头一震,这不就是父亲的故事吗?
\"陈伯,那后来呢?\"
\"后来,村里人就不再做'鬼灯笼'了。\"陈伯说,\"但最近,我听说村里又有人在做。\"
\"谁?\"
\"村东头的李师傅。\"陈伯说,\"他是个糊纸匠,手艺不错。\"
我谢过陈伯,决定去拜访李师傅。
李师傅的家在村东头,一间低矮的土屋。我敲门时,他正忙着糊灯笼。见我进来,他停下手,问:\"你找我有什么事?\"
\"我想问一下,您在做'鬼灯笼'吗?\"
李师傅的手顿了一下,眼神闪过一丝慌乱,但很快恢复了平静。\"是啊,正月十五快到了,村里人要的。\"
\"您知道'红灯罩,绿灯笼,引小鬼,走隍城'这个说法吗?\"
李师傅的脸色变了,\"你……你从哪里听来的?\"
\"从陈伯那里。\"我说,\"他告诉我,您最近在做鬼灯笼。\"
李师傅沉默片刻,终于说:\"是啊,我听说这能驱邪避鬼,就做了。\"
\"您知道老曹的故事吗?\"
李师傅猛地站了起来,\"你怎么知道老曹?\"
\"我父亲就是……\"我话没说完,李师傅突然打断我。
\"别说了!\"他声音颤抖,\"我不能再说了。\"
\"为什么?\"
\"因为……\"李师傅突然压低声音,\"我点过鬼灯笼。\"
\"什么时候?\"
\"去年正月十五。\"李师傅说,\"我点完灯笼后,就做噩梦了。梦见一个绿灯笼在眼前晃动,伸手抓我。我睡不着,吃了好多药,但没用。半个月后,我病倒了,差点没命。\"
\"那您为什么还做?\"
\"因为……\"李师傅的声音越来越低,\"我女儿病了,医生说治不好。我听说'鬼灯笼'能引走病气,就做了。\"
\"那您女儿现在怎么样了?\"
\"她……\"李师傅的眼中闪过一丝希望,\"她好些了。\"
\"您能带我去看看吗?\"
李师傅犹豫了一下,终于点头。
我随李师傅来到他家。他女儿小雅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但比上次见到时好了一些。
\"她昨天开始好转。\"李师傅说,\"我想,可能是'鬼灯笼'起了作用。\"
我心中一惊,\"您确定是'鬼灯笼'的作用?\"
\"我……我不确定。\"李师傅说,\"但至少,她不再发烧了。\"
\"李师傅,您知道'鬼灯笼'的真正含义吗?\"
\"什么含义?\"
\"不是引走病气,而是引走阳气。\"我说,\"灯笼是绿的,代表阴,点上火,会引来真正的鬼魂。\"
李师傅的脸色变了,\"你……你怎么知道?\"
\"我父亲的故事,和老曹的故事一样。\"我说,\"点鬼灯笼的人,会引来不祥。\"
李师傅沉默了,许久才说:\"我……我不能相信。\"
\"您试过吗?\"我问,\"您点完鬼灯笼后,是不是每晚都做噩梦?\"
李师傅点点头,\"是的,我每晚都做噩梦。\"
\"您女儿的病,可能不是'鬼灯笼'治好的,而是巧合。\"
李师傅沉默不语。
正月十五终于到了。我决定去村东头的空地,看看李师傅会不会点鬼灯笼。
夜幕降临,村东头的空地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李师傅站在人群中央,手里拿着一盏绿灯笼。灯笼的罩子是红色的,灯笼本身是绿色的,和老曹的灯笼一模一样。
\"李师傅,别点!\"我冲过去,大声喊道。
李师傅转过头,看到是我,眼神中闪过一丝慌乱。
\"为什么?\"他问,\"我女儿的病,可能就是靠它治好的。\"
\"不是的,李师傅。\"我急切地说,\"您点完灯笼后,会引来不祥。\"
\"不,我女儿已经好些了。\"李师傅固执地说。
\"您再想想,\"我说,\"您点完灯笼后,是不是每晚都做噩梦?\"
李师傅沉默了。
\"您女儿的病,可能只是巧合。\"我说,\"而您,可能会像老曹一样,病倒。\"
李师傅的脸色变了,他看了看手中的灯笼,又看了看人群,终于下定决心,把灯笼放下了。
\"我……我不点了。\"他声音颤抖地说。
人群一阵骚动,有人不满地嘀咕:\"不点灯笼,怎么驱邪?\"
\"别点,李师傅。\"我劝道,\"这灯笼会引来不祥。\"
李师傅犹豫了一下,终于把灯笼放下了。
\"谢谢。\"他低声说。
那天晚上,我回到了家。母亲正在等我。
\"你回来了?\"她问,\"点灯笼了吗?\"
\"没有。\"我说,\"我劝李师傅别点。\"
母亲松了一口气,\"你做得对。\"
\"妈,\"我问,\"您知道我父亲为什么点鬼灯笼吗?\"
母亲沉默了片刻,说:\"你父亲是为了你。\"
\"为了我?\"
\"是的。\"母亲说,\"你小时候生病,医生说治不好。你父亲听说'鬼灯笼'能引走病气,就做了。\"
\"那后来呢?\"
\"后来,你父亲点完灯笼后,就开始做噩梦。\"母亲说,\"他每晚都梦见那个绿灯笼在眼前晃动,伸手抓他。半个月后,他病倒了,没几天就走了。\"
\"所以……\"我明白了,\"父亲是为了救我,才点的鬼灯笼。\"
\"是的。\"母亲说,\"但他没想到,这会引来不祥。\"
我沉默了。原来父亲的牺牲,是为了救我。
\"妈,\"我问,\"您知道'鬼灯笼'的真正含义吗?\"
\"什么含义?\"
\"不是引走病气,而是引走阳气。\"我说,\"灯笼是绿的,代表阴,点上火,会引来真正的鬼魂。\"
母亲愣住了,\"你……你怎么知道?\"
\"我查了资料,\"我说,\"还问了陈伯。\"
母亲沉默了,许久才说:\"你父亲……他也是这么想的。\"
\"那您为什么没阻止他?\"
\"因为……\"母亲的声音哽咽了,\"他太想救你了。\"
我明白了。父亲为了救我,不惜冒险点鬼灯笼。他以为这是能引走病气的方法,却不知道这会引来不祥。
\"妈,\"我问,\"您知道'鬼灯笼'的真正来历吗?\"
\"什么来历?\"
\"它其实不是灯笼,而是一种植物。\"我说,\"叫白花鬼灯笼,开白花,形似小灯笼。\"
\"是啊,\"母亲说,\"你父亲也是这么跟我说的。\"
\"那为什么叫'鬼灯笼'?\"
\"因为……\"母亲说,\"这种花,传说能驱邪避鬼。\"
\"不,\"我说,\"是能引来鬼魂。\"
母亲愣住了。
\"妈,\"我问,\"您还记得我小时候,您跟我说的关于'鬼灯笼'的故事吗?\"
\"什么故事?\"
\"您说,'红灯罩,绿灯笼,引小鬼,走隍城'。\"
\"是啊。\"母亲说,\"你小时候,我常这么跟你说。\"
\"那您知道'走隍城'是什么意思吗?\"
\"隍城,\"母亲说,\"是鬼魂的居所。\"
\"所以,'引小鬼,走隍城',就是说,点鬼灯笼,会引来小鬼,让它们去隍城。\"
\"是啊。\"母亲说,\"你父亲也是这么跟我说的。\"
\"但您知道吗,\"我说,\"这其实是骗人的。\"
\"骗人的?\"
\"是的。\"我说,\"点鬼灯笼,不是引小鬼走隍城,而是引小鬼来人间。\"
母亲的脸色变了,\"你……你怎么知道?\"
\"我查了资料,\"我说,\"还问了陈伯。\"
\"那……那我父亲……\"
\"他点鬼灯笼,是想引走我的病气。\"我说,\"但他没想到,这会引来不祥。\"
母亲沉默了,许久才说:\"你父亲……他太傻了。\"
\"不,\"我说,\"他是为了救我,才这么做。\"
母亲哭了。
正月十六的早上,我去了李师傅家。他女儿小雅已经能下床了。
\"谢谢你,\"李师傅说,\"我女儿的病,可能就是靠'鬼灯笼'治好的。\"
\"不,\"我说,\"您女儿的病,是巧合。\"
\"那……\"李师傅说,\"为什么我女儿的病会好?\"
\"因为,\"我说,\"您没点鬼灯笼。\"
李师傅愣住了。
\"您点鬼灯笼,会引来不祥。\"我说,\"您女儿的病,可能只是巧合。\"
李师傅沉默了。
\"李师傅,\"我说,\"您知道'鬼灯笼'的真正来历吗?\"
\"什么来历?\"
\"它其实是一种植物。\"我说,\"叫白花鬼灯笼,开白花,形似小灯笼。\"
\"是啊,\"李师傅说,\"我听说过。\"
\"那为什么叫'鬼灯笼'?\"
\"因为……\"李师傅说,\"这种花,传说能驱邪避鬼。\"
\"不,\"我说,\"是能引来鬼魂。\"
李师傅愣住了。
\"李师傅,\"我说,\"您点鬼灯笼,会引来不祥。\"
李师傅沉默了。
\"您女儿的病,可能只是巧合。\"我说,\"而您,可能会像老曹一样,病倒。\"
李师傅的脸色变了。
\"李师傅,\"我说,\"您女儿的病,可能不是'鬼灯笼'治好的。\"
李师傅点点头。
\"所以,\"我说,\"别再点鬼灯笼了。\"
李师傅沉默了,许久才说:\"我明白了。\"
从那天起,村里再也没有人点鬼灯笼了。
我回到学校,继续我的研究。我写了一篇论文,关于\"鬼灯笼\"的真正含义。我指出,\"鬼灯笼\"不是能驱邪避鬼的,而是能引来鬼魂的。我引用了老曹和我父亲的故事,证明了这一点。
论文发表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质疑,有人赞同。但无论如何,\"鬼灯笼\"的传说,终于被正视了。
然而,就在论文发表后的一个月,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我看到一盏绿灯笼,在眼前晃动,伸手抓我。我醒了,心还在狂跳。
我走到窗边,望向窗外。月色朦胧,寒风刺骨。我突然想起,村里人说,\"红灯罩,绿灯笼,引小鬼,走隍城\"。
我明白了,\"鬼灯笼\"的诅咒,还没有结束。
我走到书桌前,翻开我的笔记本。我写下了最后一段话:
\"鬼灯笼,不是灯笼,而是一种诅咒。点鬼灯笼的人,会引来不祥。老曹如此,我父亲如此,李师傅的女儿也差点如此。但真正的诅咒,不是鬼灯笼,而是人们对于未知的恐惧,和对奇迹的盲目追求。\"
我合上笔记本,望向窗外。月色依旧朦胧,寒风依旧刺骨。
我突然觉得,那个绿灯笼,可能还在某个地方,等待着下一个点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