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政治特色和体系,我们重点讨论的是清末和清殊时期的体系,以及我清末到民国时期被西方列强吊打的华夏,为何能够在二战之后就进入五国常序列,成为世界执旗者之一?今天是世界大统观理论研究学院关于五国立国根基和政治基础研究最后一课,研究的是华夏立国根基。这节课很重要,希望大家可以认真听,戴着特制放大眼镜的白发老者开始讲课。
对于传统的封建王朝,我们没有过多要说的明清两代是重点解读汉唐两代,我们也顺嘴插一句。
为什么要重点解读汉唐两个朝代,因为两个朝代在政治制度或者说治理核心密码上是很靠近的,也走的是苏维埃和美利坚的思想根基,立国之道的缩减版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朝的核心要点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些政策,为汉朝政治制度打下核心根基。但是我们所谓看问题,要看全,我们就先从汉朝的建立到灭亡讲起。汉朝的建立本质是几大集团力量的共同性产物,说白了它是一家合股产业。
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完成了对国家机器的综合力改造,并且属于是抓到风口浪尖上前文提到的社会形态研究中,该阶段属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核心时期,本质是把国家机器转造成一个庞大的机器用环,说白了一切都是为战争而生,一切制度,一切体系全部是为了打仗而生。所谓有利就有弊,客观认为,商鞅变法本质加强,秦国对外征战可以屡战屡胜,同时加强生产力提高,同时产生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尾大不掉。本质上商鞅变法是将国家的全部精力投放于战争和对外征战,实话实说讲,当时的后国包括秦国在内,完全没有做好统一天下的准备,或者说他们压根就没有量产到天下统一这个观念的成形,还以为是周天子那老1套,或者说秦国初代统治者是打算把秦国打造成类似于齐国那种天下霸主的地位,但是由于商鞅变法,本质是把国家绑到战争机器上,不对外战争内部矛盾无法调和,内部体系基本就要停止,所以才,统一了六国这个时期面临的问题,有三个第一是法理性问题,也就是秦国统一天下之后要用什么法理体系和治理体系来统一天下,第二就是战争时期和和平时期的转型问题。第三个就是商鞅变法来的制度性变革和体系性变革,商鞅变法制度本质上只适用于战争年代或者说战乱时期,一旦转入和平时期之后,整个的国家机器就要有所变动和改革。
很显然,秦朝没有完成以上三个任务导致的灭亡,与其说是亡于矫诏,倒不如说是内部问题已经崩塌。最后几年,是依靠秦始皇个人威望在硬撑着。所谓秦始皇在位天下,不敢反秦始皇,一死天下,反之也。
秦朝的灭亡,还有一点是没有完成思想形态的变革。世界大统观理论关于思想变革,社会重组论中明确强调,一般而言,社会模式的转变要历经三个阶段,思想层面变革,制度变革,最后才是器物变革。
思想变革,说白了就是意识形态和体系变革。以秦朝征战时期到汉初为例,大部分人还是认可周天子,那老1套就是跟着老大打天下,然后论功行赏搞封地。只有刘邦,项羽等一批人意识到秦始皇的郡县统一制是制度的必然产物,也是体系的产物之一,是接下来的制度性变革核心。其他的包括韩信等一批人,还是认可周天子那老一套。
秦朝统一天下的速度太快,并且除秦朝旧地之外,其他地区基本没有完成体系性转变和换血,大量六国贵族和旧历出任基层职务。楚汉的鸿门宴本质是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的合作,因为两人真正的想要完成大一统,想要完成郡县制,必须对残存的六国贵族和地方地头蛇势力进行一次清洗。
但是刘邦这个人他很会搞统战,也很会抓住局势,张良作为他的首席幕僚,但是其本人是韩国世家出身,他家里五代为韩相。他加入刘邦集团,虽说早期只是作为一个客臣,后期离开刘邦集团,短暂的随韩王去工作,但是由于项羽的政策失误,张良去了刘邦集团继续并成为大股东,也就是开国功臣之一。现代学者认为,张良应该是代表六国贵族集团,加入刘邦武装集团力量,以此在楚汉之争之后,六国贵族集团能够吃到大一统的红利,也就是汉朝建立之后,六国贵族集团成员能够占到一定的席位,也就是拿到开国功臣的爵位。
其次就是张苍此人的特殊性,继承了当时在野最强势力和在朝最强势力儒法两家的政治力量,张苍此人名不见经传,在秦朝时期只是一个管国家图书馆的,但是此人的师从也就是师门关系是一个很大的亮点,齿人的同门师兄,一个是秦相李斯,一个是韩非,他的师从荀子,是儒家公认的孔子,孟子之后的第三位大能,因此刘邦的弟弟刘交拜师于此,人基本等于拿到儒家和法家两大核心派系的政治支持。
汉朝之后,武帝时期迎来真正的巅峰时期。汉初由于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不具备,因此不得不册封一批功臣,也就是勋贵集团。对立必须解决自秦朝统一以来一直拖着没有解决的思想革新问题。说白了,就是让人们认可大一统观念和思想。
汉唐以来,两个国家玩的都是集权式意识形态斗争模式。汉武帝通过霸楚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层面完成大一统工作。每逢战乱,各地的军阀,地方藩王和土皇帝都是以统一中原,统一天下为核心政治目标。制度层面,通过推恩令等相关制度,调动国家机器开启针对匈奴的民族生存战争。不过,不同于秦朝的是,他死后霍光和后几任皇帝极力上台处理政治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完成战后转型把,汉朝打造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旗号体系。东汉之所以能够复兴,本质就是这门旗帜的存在。客观认为,西汉末年政治局势已经到了需要改革的时期,王莽的一通新政虽然没有解决意识遗留问题,但是解决了客观上,解决了西汉末年的崩盘问题。刘秀的光复中兴倒不如说是把天下局势重新打了一遍。
唐代,唐太宗以天可汗调动四方,并且形成了强大的体系,允许外籍人士考入大唐为官。在此基础上,大唐形成了一道庞大的体系,弱化了传统时代的华夷之变。可以说,大唐是华夏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多民族统一式国家体系建设的完成,很大程度上改变华夏的历史走向。大大唐的体系本质上是1套庞大的体系,唐太宗李世民干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出台东方传统文化中的行政法,或者说可以叫做行政法的雏形,首次规定各级官员不同的官员有什么职能,有多大的权利,包括文官和武官体系升职当中包括对于皇帝本人的制约和控制。
但是传统的封建时代基本上行政法不可能完全成形,但也算开天辟地一回,但唐朝制度本质是以天可汗为思想统一,各族力量试图建立第一个东方多民族国家体系,对外征战是以唐协军为主,少数唐朝军队骨干战后一起按比例瓜分战胜成果,但同时造成的问题就是依靠战争红利起家的人太多,空期不得已到了什么程度,中央甚至要专门下旨严禁擅自打灭国之战。
因此,但是同时引发的后续后遗症是很严重的,宋朝面临的局势不是简单的群雄割据,他面对的外部政权是拿到文化正统的,从文化上溯源基本都是得到大唐官方认可的唐协军力量之后,五代十国面临的问题是,武将过于骄横跋扈,这个是客观存在的。当时用一句不夸张的话来说,手底下的兵看天子不满意,真敢硬杀了天子,推自己的统帅上位。因此,在这个时期,重文轻武是必要的政治措施,也是要扭转是唐朝以来由社会风气造成的特殊政治缘由。解读完这两个特殊朝代,我们接下来来解读明清时期。
明代解决的是元朝造成的统一性问题。元朝被称为基层治理巅峰,基层治理逻辑简单粗暴,一句话,只要你把税交齐,其他的事爱怎么样怎么样,甚至连写诗造反都不带管的。因此,不少名士大儒或者说地主阶级在民初的时候选择为元朝舍身取义。
明代解决的是元朝造成的政治问题。由于元朝过于松散的基层统治,加之民族政策严重失误导致的问题是,分化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朱元璋百年之后,中华民族可能要分为北人和南人两个民族。当然,元朝政策失误和早年初代太子的英年早逝,导致元朝汉化改革失败和加之主要经历是对外征战基本,对于内政系统是完全依靠基层治理。
但是朱元璋的缺点是复兴运动搞得过火,如果说废除丞相是中央集权,是加强本质上唐朝的一套体系,属于制衡体系,首次推出的行政法本制是约束皇权。对于朱元璋这种人来说,皇权是要多大的,但造成的问题是自明朝开始真的就是国家命运蓄于一身。东汉幼年天子频出,之所以能够稳定局势,很多年之后才崩塌,本质是靠皇权放出一部分,形成相关利益方,因为国家一旦灭亡,这些相关利益方的利益肯定会受损。说白了,就是以皇权受到压制,换取国家长治久安。
朱元璋早期的运动基本目的就是为了一个,那就是复兴传统文化元朝统治时间虽长虽短,但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其深远。如果不是朱元璋或者说其他人统一,那么百年之后,中华民族可能要有南人和北人两个民族之分。因此,这一时期对唐宋文化体系的影响力极大,基本上可以说是断代。朱元璋早期的任何动作都是为了复兴传统文化体系,但是有些操之过急。
分封藩王本质和汉朝是一个道理。由于元朝对地方完全放空管制,导致地方势力做大,包括朱元璋的班底是凭借继承及妻子义父郭的天下义军统帅政治旗号和一些豪强尺子。当然了,由于郭自己的亲生儿子,所以这个没有多少,但是也是地方豪强起家。
所以选择汉朝的异曲同工之妙,分封藩王,藩王背后的政治势力,分封到地方之后,是需要和地方势力进行政治博弈等过几代再进行削藩工作,就可以汉朝之初分封藩王,本质也有这方面的综合考量,但是明朝的宗亲制确实是历朝历代比较差的,形成了两个极端顶尖藩王,那真的是吃香的喝辣的,而远支宗室那日子过的还不如普通老百姓,毕竟普通老百姓能够经商,能够参军,能够科考,远支宗室除了靠中央拨款之外,基本不能有其他的出路。
明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历代之巅峰,政治上开启了全面的中央集权制,废除丞相制。李世民在位以来推出的行政法改革基本宣布失效,如果能够继续走下去,或许中华民族会有不同的底色。但同时,八股文制度算是两极分化,实话实说,讲八股文制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科考的难度,让普通人有能力,但是后续的惰化,基本上断绝了唐宋的文化根基,读书人以科举入仕为荣,没有了自主性文化繁荣,基本取消,但这一时期还是有可发展空间。民间白话文小说的成型本质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纠正一点白话文本质,除了加强皇权统治和中央集权之外,另外一点本质也是为了加强降低成本,毕竟之前的考核难度比较大,除了考时政之外,还要了解国家热点,甚至可能要亲自去,但就古代水平而言,普通人家出身的寒门子弟考这些,那基本上是铁定要输给家境优渥的,用八股文考核其实也是让他们有这个机会。顺便提一点客观认为朱元璋删去孟子中民为贵,君为轻的核心论点标志,中央集权加强唐太宗政治改革,包括行政法和废除华夷之变弱化华夷之变的政治成果基本上被吞的差不多了。所以有人说,朱元璋能够成为千古一帝,一来是占了初生草根乞丐出身,二来是完成了在危机时刻中华民族的紧急融合,否则百年之后恐怕真有南人和北人之民族之分。其政治改革基本导致唐太宗李世民费尽心机打造的大一统民族帝国宣布失效,更严重的后果是行政法改革的成果没有继续延续。中央集权加强的同时,相关利益方与黄钱不再深度保定,在国家危难时期,他们就是职业经理人模式,说白了就是拿钱干活,没有股份公司倒闭,直接跳槽去下一家,这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没有趁火打劫就算有,职业道德。至于反清复明,一方面是明朝直接把唐太宗弱化华夷之变的政治成果给消灭干净,另一方面是清朝初期政治政策严重失误,不怕做对比,不怕烂,就怕做对比。明朝虽然确实不算怎么好,但就清朝初期的政策来说,算是矮子里面挑高个。
清朝其实它的运气说好算好,说坏也算坏。清朝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传统封建时代而言,游牧民族对于农耕民族基本属于降维打击,根本无法对付,倒不是因为战力原因,因为游牧民族,它本身是机动作战,说白了就一个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很少跟你玩城市攻防战。而清朝属于政治变革,气候以及军事思维,改天换地火枪,火枪等热武器逐步问世,要替代传统的冷兵器时代,加之清朝本身就是游牧民族出身,所以对于游牧民族问题是有自己的对付方法。一部穿越小说中,主角对于辽东地区的局势就提出了一个建立机动部队时不时的去后,如今大部落搞一搞偷袭,烧一烧粮仓,同时在辽东地区牵制人口新办产业,逐步实现城镇化,并压缩后金部落的生存空间。在辽东地区扎根五年设立新化新县并主持第一届科考。除了本土出身的人之外,还有一批被民军俘虏的后金俘虏,与本地子女缠生的同时,主角还亲自深入后金部落,建议该打打该谈谈。打的你死我活。但是明确冒可以继续后进部落的人参和皮毛换国内的粮草和其他当然军用物资是不能换的,临走前还带了一只老鹰,顺便绕后去了一趟,比后进部落更远的部落,后进部落的人口也基本是靠这些原始部落同宗同姓的野女真人,他们战术时不时的袭扰一下后,金部落烧一烧粮仓,抢一抢粮食并行一个原则,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补充一点主角化名贾化德以走私商人身份多次深入后金部落,同时还参加了一些后金部落的传统风俗狩猎大会,在此期间算是扎了一个根指,用自己带的书用蛮语给后金部落的一批准高层授课,传播汉文化礼仪,其中不少人成长清初重要开国功臣。由于这些人的存在,主角所在小说世界清朝入关后政策有所改变,根基有所加强。
关于老鹰的问题,一来这玩意儿养着确实拉风,二来是主角提出的一个恒产论。这个中央日报一位作家也曾刊登过,最敢拼的是一无所有的人,因为他本身一无所有,即便失败,那也没什么,反正不可能比现在对更惨有这或者说中产阶级,反而是不敢拼的。因此,我们成功固然好,它可以继续往上爬,但是如果失败,那就要从中产那落至底层那么,后来主角带回去的老鹰掀起一阵养鹰潮,主角书信见以后进部落野生的老鹰确实有些难以驯养,不如去找老鹰蛋,然后从小驯养让它通人性,后来有一些部落靠养鹰,发家致富,这个时候如旦如果一旦打仗,那么这些部落就会斤斤计较起来,打了仗之后自己的老鹰还卖不卖的出去,部落里的口粮可怎么办?虽说呢,没有完全逆转局势,但是也算是牵制了一部分,加之主角传授后,金部落更远方的野生女真人部落军事能力和军事素养,大明辽东边军也以游击战为主,时不时的派小股部队去后金部落周围袭扰,虽说没有改变历史,但,清朝入关更加艰难。不过,老鹰这个肯定只能是富家人才玩得起的,毕竟这玩意儿得用鲜肉喂养,在这部穿越小说中主角的先知特征就是大冬天的穿着白色皮毛做成的披风,拖着老鹰在京城里逍遥快活。
实际上,清朝的汉人集团也就是核心八旗,是满汉联合体,包括八旗旗主议政时期清朝的核心权力层,是有汉人班底的,说白了它不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而是以利益集团为核心组建的。清朝初代领袖是明朝的龙虎威大将军,入关的时候也是打着为明军复仇,也就是为崇祯复仇剿灭农民政权力量的。实话实说,这是一部妙计。但是如果打着弱化华夷之变,恢复唐朝盛世的旗号,效果可能会更大一些。后期在江南地区的政策严重失误,当然本质上是为削弱江南地区的地方势力,这是政治必然。江南地区的地方势力庞大,性极高。科举制以来,本地经济好,产粮,粮食产量又高,文化气息又厚,经济好到什么程度?一个普通的中等客栈的店小二能包养一个略有姿色的花魁,虽说呢,可能有些夸张,但是也足以说明江南地区的情况,夸张程度,加上每年江南出生的学者中举的不胜少数,又有大量的退伍官员跑到江南地区养老,建立学堂开学奖金,形成庞大的地方力量派系。清朝初期的政策或许可以说是为了削弱地区的地方势力,但有些操之过急,本质和大清洗一个性质但不同之处在于,大清洗是由于拖的太久,到那个程度一个丁点的比喻,就是把感冒拖成不得不住半年院,花个十几万治病的,如果大清洗早些时期进行,或许规模不会那么庞大,也不会到伤筋动骨的定地,而清朝初期的政策是直接上硬的。
但很可惜,华夷之变弱化的工程没有接上。所谓师出有名,任何一个政权做出任何的行动,必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客观上来讲,如果清朝打着是弱化华夷之变,恢复唐朝时期的多民族统一性帝国,那么在政治道义上的强悍性会更强。当然,旗号实施的是要要做的,大宋帝国本身的政策关于东方共同体联盟,成员国听大宋帝国的话,大宋帝国自然也是要付出代价。前不久,丽江瘟疫是大宋帝国派兵派人派粮紧急协调资源,阻止瘟疫扩散并妥善处置以此为旗号,清朝不于反清复明,力量会有优导性的优势。但是清朝必须在政策上执行调整,但很可惜以此为旗号获得政治道义上的正面形象,似乎不在清朝的战略计划中,否则清朝的统治和面临的反清复明局势可能会轻一些。
清朝对于游牧民族的政策处理到位,当然一方面它本身就是游牧民族出身,另一方面是赶上一个好时候火枪的发明和问世包,标志世界各国军队体系基本开始向新时代迈进,冷冷兵器时代退出历史舞台,使时间问题同时赶上政治关口,气候简直是天时地利和人和三项合一。
补充一点,乾隆本人的水平和能力并不算太差,主要私德的方面。对西藏问题上转世灵童制度的规范,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同时,大小合卓金川之战是为,中央加强对边疆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具有重要贡献。准噶尔的军事行动一方面解决了心头大患,另一方面震慑了西方各国。准噶尔不是一个简单的游牧民族,人家是正儿八经的国家,政权体系具有城镇化,有自己的治理体系并且势力不断向西方国家迈进。清朝以极大的代价对其的覆灭,本质上震慑了西方各国初代鸦片战争,本质上是检验清朝的水平还是否是当年那个强悍的东方帝国,但很显然,清朝输的一塌涂地,但是后来的太平天国起义政明垃圾的只是清朝,不是中华民族,所以没有全面侵占,只是收了点赔款,割了点地。
清朝对于外界的了解其实没有那么肤浅,康熙时期有外籍官员在大清任职,乾隆网传是法王的笔友,两人时常书信往来,甚至乾隆还计划过率领皇室成员赴法国进行国事访问,奈何筹备期间法国大革命爆发计划取消,这可能也是乾隆后期趋于保守的原因。 另外,补充一点,清朝本身也是列强序列之一,甲午海战的时候,西方各国都普遍认为大清应该能赢,但是结果也是让他们笑掉大牙,当然这和清朝内部的斗争和核心原则有关。洋务运动的口号志强求富求富,是做到了,虽然富的是谁不好说,但起码是留了些工业底子。大清本质后期就在向近代化国家迈进,虽说失败,但起码是有些底子。
这里再说一下,印度问题很多人看不起甘地实话实说,讲华夏人能够有资格看不起甘地,毕竟华夏是走武装斗争路线,独立自强的,但甘地的路线但多数人犯了一个毛病,革命时代常常有人想要华夏走苏联的道路的甘地问题,本质也是把华夏成功的模板套在印度身上。
首先,第一点印度是一个松散联邦体系,古印度和现代印度那是两个概念,纯粹是由于英吉利殖民期间为了方便统治搞的统一体系,所以没有大一统文化共识。
第2点就是印度本身内部问题,种姓问题,宗教问题,还有不同区域的问题,光是这些内部问题都能打的。你是我来走武装斗争路线。今天把英吉利殖民者斗走,明天是不是要开始都高种姓的人,再加上印度的宗教斗争,一直是流血牺牲不同宗教的人,那是真的敢真枪实弹的武装炮轰,更别提就英吉利搅屎棍的性格,肯定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美苏二战结束之后,美苏的冷战即将开始,传统的,殖民地体系基本要瓦解。美苏两国开始联手瓦解,这是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最佳良机。如果错过这个时间,想要独立难度飙升,但就印度本身情况而言,其武装斗争路线无疑是开内部内战先河,因此需要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具有团结,高种姓人又要团结中低种姓人,还要团结不同的宗教信仰,就印度那烂摊子可能也就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赶走英吉利殖民者是个最佳选择,当然武装斗争派本身也是起到作用,给英吉利两个选择,要么因为武装斗争派灰溜溜的离场,要么非暴力运动能给英吉利留点体面。
清朝的历史转折点是三次变革。洋务运动任务算是完成了一半。自强求富求富,算是做到了。当然富的是谁?那是另外一回事。这次变革完成了三样东西,第一样是东方地区的传统工业底子持有。像这次变革的衍生物,农船厂和大量造纸厂和产业基本被保留下来,甚至到华夏建国之后仍起着关键作用。其次是培养了一批实业型人才,也就是大地主转型搞实业。第3点是培养了新的职业阶级,也就是工人阶级解决了部分的人口流动问题。
百日维新是制度方面的变革,虽说失败,但开启变革之时,同时也标志清朝的核心权力系统开始走向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