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各朝的君臣,特别奋笔发力写着史书的臣子,怀揣一把辛酸泪,皇帝传记不这么凸显他们,还怎么强调君权神授!?
晋朝百姓,听闻此处,心间百般滋味,有朝一日吃饱饭,无生命之忧,说句大不敬的,管谁在顶上当领导呢!
可惜,咱这个混乱世道,今日当皇帝,明日就有人送他下去,谁知道能挨多久!
充其量,也就几十年光景,哎老话不是说乱世出英雄,就没个英雄来实现俺们的小心愿嘛!!
……
“话又说回来,治国从来不是短时间造就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前秦苻坚亦然。“
”他所重用的王猛是寒门出身,曾经也走到桓温面前,不过他认为东晋朝廷腐朽不堪,不能待,遂去了苻坚身边。”
东晋朝廷:你腐朽,你全家都腐朽!
“后来,由于始平县豪强横行,百姓怨气冲天,王猛被派去治理,一段操作猛如虎,成功让他,和当地豪强,以及氐人贵族间,结下仇怨。“
”紧接着,君臣合作,跟汉人学什么叫做“外儒内法”,杀鸡儆猴后,一帮贵族大臣(被迫)沉默(老实)了。”
“由此能看出,王猛的手段偏向严厉,正所谓乱世用重法,于是,随着吏治,礼治等的整顿,建设。“
”如穷不能穷教育,广修学校,恢复农业生产等等,前秦的社会面貌,相较于其他政权,可以说走在前头,彻底焕然一新了。”
“此时的南北局势,前秦,前燕以及东晋三国并立,讲个笑话,除却东晋以外,那二者都多少有过,一统的理想。”
闻言,屏幕前的人一脸:果然如此”,嘴里不停地吐槽,被赶到南方去,还只想着,偏安一隅!可笑的是,蛮夷还想过灭晋!?
“时间转到公元367年,前燕重臣慕容恪病逝,走之前,交代了可将大任交给慕容垂,但朝廷方面主张一个不听,不做,丝毫不顾大局。“
”这一点被苻坚和王猛所察,不出一月,立即就下决定要伐燕。”
“于是,特派出使臣,以朝贡之名,去前燕探虚实,结果不知道该说这帮人胆子大,还是太高调。“
”策反燕臣,策反到皇帝都知道了,一方默不作声,一方回去报告,认为可图。”
三国,张飞嗤笑,这他妈去哪找的人才,脑回路就是不一般!
“不过,前燕的情况,不只苻坚察觉到了,还有咱们东晋实干家·桓温。”
“这一次伐燕,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从少年英雄,变成了如今的大司马,他已经不再年轻。”
“但有些人,年过七十,还能万税加加加,将近六十的桓温,不算啥,正是拼搏的[好]时候!”
“十余年过去了,他还是那个[热爱北伐]滴男人,话说东晋朝廷,这么多年,其他人就没有类似想法么??!”
东晋朝廷:…闭嘴…
桓·老头·温:(???)岁月就是杀猪刀,刀刀催人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