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朱棣给了布帛粮食赏赐,又给了册封。“
”然后吧,这鞑靼部,拿了东西,丝毫不觉得拿人手就软,吃人嘴就短,不仅南下劫掠,还干掉了朝廷前来安抚的使者。”
征北大将军Judy:……
“于是朱棣才决定要揍一顿鞑靼,前面提过,丘福就是因为这场轻敌冒进而丢了命,Judy没办法,他亲自征鞑靼,永乐八年,明军大胜。”
“这时候,瓦剌兴起,又攻打其他部扩张,本想平衡其他部,你个瓦剌搞突出是几个意思,于是永乐十二年,Judy亲征瓦剌又又胜了!”
“然后呢,瓦剌倒是战败了,鞑靼部躁动的心又死灰复燃了,见缝插针,借机击败了瓦剌,控制了兀良哈部,然后永乐二十年又又又被朱棣给揍了。”
“相较于前面两次打得比较激烈,朱棣的后面三次,发生了小规模冲突,还没到地方呢,闻讯的阿鲁台,就拖家带口地就往北边跑路。”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进行最后一次北征,阿鲁台又一次早早撤退,朱棣也不能白来啊,于是急进让人抓紧搜索。”
“很离谱,大概是此前明军,对鞑靼部、瓦剌部都造成了震慑,现下搜索了好几天,愣是一点影子都没找到。”
“北征,北征,伐到最后,居然没人来接战,朱棣找不到人只能班师回朝,这一回,永乐帝出征漠北的故事结束了。”
“他的人生,落下帷幕,架着大明朝的马车,停靠一站,又沿着时间前进,永乐一生,有功亦有过。”
“世人提及大明,除去开国的老朱,更多的会想到燕王朱棣,想起他与大侄儿的爱恨情仇,想到他命运多舛的永乐大典。”
朱棣&朱允炆:谢邀,没有爱…
“后代文人写他得位不正、穷兵黩武又如何,历朝哪个太宗就是正常继位来的?“
”大唐的太宗李世民,就做到让开国皇帝李渊的存在感,一减再减,不也成了千古一帝。”
大唐李渊:(`へ′)和他是不是过不去,老提这事!!!
“是非功过自有人述说,六百余年后,依然有人前往他的长陵纪念。”
大唐,李世民闻言摇头失笑,看来后辈心中自有一杆秤,似乎也无需在意,后人是如何看他李世民的。
二十二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位燕王做了迁都、通运河,编撰永乐大典,五征漠北这几件事,确实不易。
何时再轮到他大唐,讲一番他去后的故事。
洪武年间,朱元璋不得不承认,他这个儿子干得的确不错。
只是运气有点不好,搬家搬了二十多年,北征还找不到人,还有只剩下残卷的永乐大典。
其余众人联想到燕王胖死的儿子,以及坑人的大重孙,和那群干副业的后代,不禁对他有些同情。
此时被众人怜悯的朱棣:“……”
一个两个都什么眼神,他运气好得很,不然怎么当的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