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吴用却微微一笑,冷静地分析道:“这其实很正常。我们现在在宋国内的商业活动已经牢牢控制了他们的经济命脉,如果他们不奋起反抗,过不了多久,等待他们的必然是灭亡。只不过,现在他们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采取如此激烈的行动。”
朱武稍作思考后,双手抱拳,恭敬地向潘金莲说道:“陛下,据微臣所知,南方的那些小国大多是受到利益的诱惑才与宋国结盟的。因此,我们可以派遣一些能言善辩的使者前往这些国家,向他们阐明与我们通商所能带来的巨大利益,从而分化他们与宋国之间的联盟关系。此外,我们还可以在边境的要道处设下埋伏,集中力量打击各国的主力军队,让其他小国看到宋军并非不可战胜,这样一来,他们自然就会心生退意了。”
潘金莲听后,微微颔首,表示对朱武的计策颇为赞赏。她认为这个计划不仅可以削弱宋国的联盟力量,还能有效地打击宋国的军队士气。于是,潘金莲当即决定采纳朱武的建议,并迅速采取行动。
潘金莲首先派遣了一批能言善辩、机智过人的使者前往各个小国进行游说。这些使者身负重任,他们需要巧妙地运用言辞和智慧,说服那些小国的君主放弃与宋国的联盟,转而与梁国建立友好关系。
与此同时,潘金莲还下令各个边境地区加紧布置防线,以防备宋国可能的进攻。她深知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细节,因此在防线的布置上可谓是煞费苦心,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然而,就在潘金莲紧锣密鼓地实施这些计划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坏消息却突然传来。原来,宋国为了进一步巩固那些小国的结盟决心,竟然不惜使出浑身解数,用大量的稀世珍宝和广袤的土地作为诱饵,同时还许下了战后瓜分梁国财富的诱人诺言。面对如此巨大的利益诱惑,那些小国的君主们纷纷被冲昏了头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梁国使者的提议。
就在这个时候,原本相对平静的西方小国,突然开始在梁国的边境地带频繁地挑起事端,这无疑给已经面临南方诸国联军威胁的梁国雪上加霜,使其陷入了两面受敌的艰难困境。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潘金莲不得不再次召集朝中的大臣们共同商议应对之策。在朝堂之上,大臣们各抒己见,讨论得热火朝天。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黄光站了出来,他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依微臣之见,南方诸国联军虽然人数众多,但他们彼此之间各怀心思,难以真正齐心协力。因此,我们不妨先击退西方小国的挑衅,然后再调转矛头,回师应对南方联军。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催促张顺和李俊加快海上进攻的速度,给宋国都城施加压力,让他们自顾不暇,无暇顾及我们这边的战事。”
潘金莲听完黄光的这番分析后,觉得此计甚妙,不仅可以缓解当前的燃眉之急,还能打乱敌人的部署。于是,她当机立断,决定按照黄光的计策行事。
然而,就在众人还在热烈讨论具体实施方案的时候,边界又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坏消息:北方正与金国激战正酣的蒙古人,竟然分出了一部分兵力,正朝着梁国的边界方向缓缓逼近,显然有进犯之意。
“什么?蒙古人也要与我们为敌?他们不是正在和金国打得难解难分吗?”朝堂下方,有人满脸狐疑地说道。
负责情报工作的时迁一脸凝重,他的脸色比平时要难看许多,仿佛遇到了极其棘手的事情。他站在朝堂之上,声音低沉地说道:“据最新消息,蒙古如今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他们击败金国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而且,他们完全有能力分出一部分兵力来对付我们梁国。”
他的话音刚落,朝堂上顿时像炸开了锅一样,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惊恐和忧虑的神色。
“这可如何是好啊?”有人哀叹道。
“我们现在四面受敌,这可怎么办呢?”另一个人也焦急地附和着。
潘金莲站在人群之中,她的眉头紧紧地皱着,焦虑地在殿中踱来踱去。她的心中也同样充满了不安和担忧,毕竟蒙古的强大是众所周知的,而梁国目前的处境确实非常危险。
然而,片刻之后,潘金莲的眉头突然舒展开来,她似乎想到了一个应对之策。她停下脚步,目光扫视了一下众人,然后沉稳地说道:“诸位不必如此惊慌。虽然目前的局势确实很险恶,但并非完全没有转机。蒙古人分兵来犯,他们的后方必然会空虚。我们可以趁机派人给金国提供一批资源,让金国有足够的实力去反抗蒙古。这样一来,蒙古人就会有所顾忌,不敢全力攻打我们梁国了。”
众臣听后,纷纷点头称是,对吴用的计策表示赞赏和认同。吴用见状,心中暗喜,继续说道:“陛下此计甚妙啊!如此一来,不仅能打乱南方联军和西方小国的进攻部署,还能有效地消耗他们的兵力。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张顺、李俊二人加快海上攻势,直捣宋国都城临安。一旦宋国被消灭,其他小国必然会闻风丧胆,不足为惧。”
潘金莲听完,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当机立断道:“好!就照此计行事。”她随即下令,派遣使者前往金国,商议结盟之事。同时,她又传令各路将领,按照吴用的计策严密部署,不得有丝毫懈怠。
一时间,梁国上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积极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返回寝宫之后,潘金莲眉头紧蹙,心中暗自思忖着今日所发生的种种事情。她总觉得有一些关键的细节被自己遗漏了,这些细节或许能够解释为何如此众多的国家会在短时间内同时与梁国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