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门门主黄宗,听完旎啸之话,不禁怒火中烧,可心中也信旎啸之话不虚。他脑海中念头疾闪,终是按捺住动手之念,未发一语。
旎啸见状,复又说道:“黄门主,你天火门名震武林,更有统率江湖之志。可在我旎啸眼中,尚显不足。你可曾忆起那年在陕西嶓冢山,多少人丧命于我布下的奇阵?再者,黄门主自问,可有那神秘客的能耐?”
黄宗听罢,虽气得咬牙切齿,恨不能立时发作,却也只得生生将那股怒火咽回腹中,盖因旎啸没有说错。
旎啸悠然前行数步,双手负于身后,神色傲然:“南华堡骆家之事,想你黄门主心中自是了然,朝廷虽已草草结案,然真相未明,背后那幕后黑手,至今犹自隐匿未现。
“方才所说那樱浪,不过其麾下走卒,更有其余势力,潜藏于我大明疆土之内,黄门主心中,想必也是有所察觉。只是骆家之事,牵涉皇室,非同小可,江湖诸派,岂可妄自插手。”
言及于此,旎啸忽地冷笑一声,继续说道:“若我执意指认黄门主之子,或是你天火门,意欲染指骆家之案,且不说你儿子黄会已然遭人毒手,命丧黄泉,单问你黄门主,面对此等局面,又当如何自处?莫非真想与朝廷为敌,自取灭亡吗?!”
黄宗闻言,面色骤变,一丝慌乱之色,在眼眸中一闪即逝。
少顷,他怒气渐消,神色恢复平静,抱拳施礼,淡然说道:“好,公子之话,黄某姑且信了。既如此,你我二人,便暂且联手,一查我儿的死因,二是揪出我天火门中的内奸,以还我儿一个公道。”
旎啸亦忙抱拳还礼,朗声道:“江湖之中,那些刀光剑影、打打杀杀之事,我旎啸向来不屑为之。若我真想与你天火门过不去,寻你晦气,何须费那等周折,取你儿子性命?直接率众攻入你天火门总舵,岂不快哉!
“我今日所说,深知黄门主心中怒火难平,毕竟令郎丧命于我手,权且当作我旎啸欠下黄门主一个天大人情,他日若有机缘,旎啸定当厚报。”
言罢,旎啸身形微动,犹如鬼魅一般,倏忽间已闪至十多丈开外。
黄宗定睛观瞧,不过几息间,旎啸的身影已远至数十丈外,其身形矫健,于树梢之上飞跃前行,其速如电,疾若流星。
更令黄宗惊愕不已者,那密林之中,忽又闪出一道身影,紧随旎啸之后,如影随形,一同遁去。
直至此时,黄宗方恍然大悟,原来旎啸竟还暗中带了帮手前来。可这梁山分舵内,天火门弟子上百之众,竟无一人察觉其行踪。
旎啸与班远离了梁山,行至数里之外,并足而立。抬眼遥望那梁山深处,但见树影婆娑,重重遮掩,那庄院隐于其间,竟难窥其全貌,唯偶有火光于林叶间明灭闪烁。
二人静立片刻,班远拱手问道:“少庄主,黄会遭人下毒,依我之见,定是他身边亲近之人所为。”
旎啸缓缓转过头来,嘴角微勾,露出一抹浅笑:“那毒,却是我所下。”
班远不禁一声惊呼,面露诧异之色,心中实难相信。
旎啸见状,复又开口说道:“此毒确为东瀛之毒,我于苏州之时,自雷漠身上所得。”
班远听得,仍是一头雾水,不解其意。
旎啸见此,遂轻声细语,缓缓解释道:“若我所料不差,是有人借黄会之手,明为拦阻季瑶,实则意在探我虚实,想知晓我是否将雷漠与房昕昕藏于船中。
“而此人,想必便是碧落守望殿的苗门主。只是他万万未料到,我竟会以毒取黄会的性命。”
班远听至此处,方才恍然大悟。
他抚掌叹道:“少庄主此计,妙!如此一来,非但打乱了那苗门主的如意算盘,更可借此打草惊蛇,让那潜伏于天火门中的奸细,自行现出踪迹。”
旎啸微微颔首,轻发一声叹息:“然依我对那碧落守望殿此等势力的了解,其人岂会轻易上钩?故而我杀那黄会,今夜又对黄宗一番威吓。
“哼,想他黄门主,为儿子之死,他不但不暗查,径直把他儿子之死全算到我头上。
“还有潜伏于天火门的那碧落守望殿之人,会愈发小心谨慎起来,但我杀黄会之举,已扰其布局。那姓苗的也好,潜伏之徒也罢,必急于传信。”
班远见说,忙拱手道:“少庄主,属下已知该如何行事了。”
旎啸点头,叮嘱道:“切记,不可再上梁山。在此处隐匿须有耐心,近日对方必无动作,其必料我会遣人在山下盯梢窥探。故而,近日你且将附近村镇之人摸个清楚,尤须留意那上梁山往来之人。”
班远听罢,便领命而去。
旎啸举目望向那山上,嘴角微勾,轻笑一声:“想必那黄门主,此刻正于山中细细盘问众人了。”
旎啸所言不虚。自他与班远离去之后,黄宗便再次唤来昨日那些逃回的天火门弟子,其中也包括那宣固。
不过黄宗倒也心思缜密,并未唤众人一同盘问,反是一个个地细细查问。
一番问询下来,黄宗证实了些许事情,对旎啸所说之话,已然信了七八分。故而,黄宗对旎啸的怒恨,也是消减了大半。
黄宗心中明了,儿子黄会,昨日无论如何皆难逃一死。
或许死于旎啸之手,尚算好些。若其死于那季瑶之手,只怕天火门与碧龙帮之间,又免不得一番厮杀血斗,不知要死伤多少无辜性命。
安平镇,坐落会通河与大清河交汇处,昔时曾唤作张秋口、景德镇,终复定名安平镇。
张秋之名,溯其源流,最早见于五代之时,《旧史》有载:“周显德初,河决杨柳,遣宰相李谷治堤,自阳谷以抵张秋口,以遏其势。”
至金代,一度更名景德镇,后复旧称。迨至弘治年间,刘大夏奉旨至张秋治河,工竣之后,上赐其名叫安平镇。
此镇乃人文荟萃之地,文庙巍峨,安平书院耸立,过往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多于此驻足,或会友谈心,或题诗作画,以留佳话。
一日,有两船停泊于此,船中一行人,下得船来,径往镇中行去。遥见那镇上,人烟稠密,屋舍连绵,知是一处繁华市镇。
及至入镇,但见人声鼎沸,熙熙攘攘,九门九关厢,七十二条街巷,实乃南北交通之枢纽,百货汇聚之所。米市街、糖市街、柴市街、果市街、竹竿巷,名目繁多,不可胜数。
众人择一酒楼而入,旎啸与众女环坐一桌,韩文庆兄妹则另设一席,季石、季明杰,并袁宏昌,三人亦共坐一桌。
时值桃李争春,烂漫如锦,酒楼之中,虽有三教九流之辈,然文人墨客、书生士子居多。或三五成群,或四六围坐,阔论高谈,或吟诗品词,或细语呢喃,一派风雅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