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我在抗日卖军火 > 第829章 国内硬塞过来的订单(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29章 国内硬塞过来的订单(六)

两人僵持了足足五分钟,罗天行最终狠狠一拍桌子:“成交!但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改装后的导弹得用我们的制导模块,后续技术支持也得从我们这儿走。” 他心里清楚,只要把后续维护捏在手里,迟早能把差价赚回来。

罗天行看着眼前刚刚签署完的改装红旗 - 2订单,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之前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他转头看向一旁的林毅,想起最近听到GA那边传过来的消息,便随口问道:“对了,听说你最近买了不少 bm-21 和 bm-27 火箭炮?数量还挺多吧?”

林毅听完后笑了笑,他知道这种大规模的武器采购根本瞒不过国内相关部门的耳目,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大大方方承认。

“是啊,确实买了不少bm-21和bm-27火箭炮,” 他点头应道,“说实话,人家卖的这些家伙性价比真挺高的,人家卖得便宜,性能却一点不含糊,而且看那成色,保养得相当不错,我客户拿来就能直接用,省了不少麻烦事。”

罗天行刚松了口气,听到林毅承认买了苏式火箭炮,眼里顿时泛起亮光:“bm-21‘冰雹’和 bm-27‘飓风’确实是好东西,尤其是bm-21‘冰雹’,轻便火力又猛。

不过要说火箭炮,咱们国内也有拿得出手的,特别是 比122口径还大一些的130 毫米口径的,像 63 式、82 式,还有 70 式,都是经过实战检验的硬家伙,不少都参加过在南边境打猴子的战役。”

他说着从公文包里翻出一叠资料,显然是早有准备:“你看,63 式 130 毫米火箭炮,19 管发射装置,单枚弹重 33 公斤,虽然是卡车底盘,但火力密度够强。82 式是轮式自行的,机动性更好,是63式的改进型。70 式则是履带底盘,适应复杂地形……”

“罗总,” 林毅没等他说完就摆了摆手,嘴角带着点自嘲的笑意,“您说的这些我知道,。但说句实在话,国内的 130 毫米火箭炮,白送我都得考虑要不要。”

他端起茶杯呷了口茶,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就说射程吧,bm-21 是 122 毫米口径,射程能到 20 公里往上,改进型能打 30 多公里。

可国内的 130 毫米火箭炮呢?最远的 70 式也才 11 公里出头,多数型号连10公里都费劲。这口径比人家大,射程反倒只有一半,真拉到战场上,不等进入发射阵地就得被对方的炮火覆盖,这是打敌人还是给敌人送人头?”

这话像块冰疙瘩砸在桌上,罗天行捏着资料的手指猛地收紧,指节泛白。周楠刚要往笔记本上记的笔顿在半空,抬头时脸色跟宣纸似的,嘴唇动了动却没说出一个字。

办公室里静得能听见墙上挂钟的滴答声。罗天行喉结滚动了两下,想说什么反驳,可脑子里过了一遍 63 式 130 毫米火箭炮10.1公里的最大射程,再对比林毅说的 bm-21 参数,所有话都堵在了嗓子眼。

林毅说的有错吗?没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研制的 130 毫米火箭炮,受限于当时的推进剂技术和弹体设计,射程确实是硬伤。

后来虽然改进出 82 式、70 式,但基本设计理念没跟上,不使用增程弹的话射程始终没突破 12 公里,在现代战场早已成了不折不扣的短腿装备,但是要使用增程弹那火箭弹价格就哗哗的上去了。

“这……” 罗天行张了张嘴,最终只能化作一声苦笑,“你这小子,说话还是这么不留情面。”

林毅耸耸肩:“我客户买装备去用的,不是当古董收藏。真要论情怀,我还想把咱们的‘喀秋莎’都弄回去呢,可打仗的时候情怀能挡子弹吗?”

他看着两人僵硬的表情,忽然笑了,“当然,要是你们能把 130 毫米火箭炮改到发射普通炮弹射程 20 公里以上,价格合适我照样要,毕竟弹药生产线国内现成的,补给方便。”

这话算是给了个台阶,可罗天行和周楠脸上的窘迫丝毫未减。谁都知道,改装老式火箭炮的成本远不如直接生产新型号,林毅这话听着像商量,实则还是对那些老装备的否定,要不国内为什么还要仿制bm-21火箭炮呢,不过要是配新式增程弹的话是可以达到20公里的。

周楠低下头飞快地翻着笔记本,仿佛上面能找出反驳的论据,可指尖划过的每一页,都印着那些无法回避的性能参数。

国内在 20 世纪 60 至 80 年代自主研发的 63 式、70 式、82 式 130 毫米火箭炮,是陆军火力体系中的关键装备。这些武器的发展历程贯穿了从仿制到创新的技术突破,在不同历史阶段为国防建设和实战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撑。63 式 130 毫米轮式自行火箭炮应该算是国产火箭炮的奠基之作。

20 世纪 50 年代末,面对中苏关系恶化后的技术封锁,国内启动了大口径火箭炮的自主研发。1958 年,63 式 130 毫米火箭炮项目正式立项,其核心目标是替代老旧的苏制 b-10 火箭炮,构建师级火力压制能力。

经过五年攻关,该炮于 1963 年通过定型试验,并在同年奔赴西藏高原进行极端环境测试,在海拔 4000 米以上区域完成了全射程射击,验证了高原适应性。

63 式 130 毫米火箭炮采用 NJ230 型 4x4 越野底盘,这是苏联嘎斯 63 卡车的仿制型号,具备基本的越野能力。发射系统由 19 根无缝钢管组成,分两排呈上下层排列,上层 10 管、下层 9 管,采用涡轮式火箭弹设计,最大射程达 10.1 公里。

其发射原理独特:火箭弹尾部的涡轮装置在飞行中产生旋转稳定,配合弹簧式闭锁挡弹装置,确保了射击精度。值得注意的是,该炮首创了车载蓄电池供电的电击发系统,并配备车外发射装置,在紧急情况下可脱离车体操作,这在当时是一项重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