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我在抗日卖军火 > 第837章 午餐风波(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金发姑娘带着他们走过去,高跟鞋踩在拼花地板上,发出笃笃的轻响。路过邻桌时,林毅瞥见两个穿西装的男人正用流利的法语交谈,面前的白瓷盘里盛着暗红的酱汁,旁边摆着银质的刀叉,擦得能映出人影。

陶小艾悄悄拽了拽他的袖子,低声说:“你看那边,好像是真的法国人。”说实在的,陶小艾这两年跟林毅在一起也学习了不少外语,法语、阿拉伯语、德语都学了一些。而林毅在中东待了快五年了,英语和法语在中东这些国家也很常用的,所以他也多多少少都懂一些。

其实中东地区的国家虽然大多都是阿拉伯国家,而尽管阿拉伯语是这些阿拉伯国家共同的母语和官方语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宗教底蕴,但英语和法语在这片土地上的流行程度却远超许多人的想象。

行走在开罗的街头,既能听到商贩用带着阿拉伯语腔调的英语招揽游客,也能看到咖啡馆里的年轻人用法语讨论着最新的电影;翻开迪拜的地方报纸,除了阿拉伯文版面,英文和法文版面往往占据着相当的篇幅,内容涵盖从商业资讯到文化评论的各个领域;

在贝鲁特的大学课堂上,教授们时而用阿拉伯语阐释经典,时而切换到英语讲解专业术语,学生们则能自如地在三种语言间切换应答。

这种多语言共存的景象,并非偶然形成,而是历史、宗教、经济、教育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深刻反映了中东地区与外部世界复杂而紧密的联系。

从历史维度来看,殖民时期的印记为英语和法语在中东的传播埋下了伏笔。19 世纪至 20 世纪初,中东地区先后成为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

英国通过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将影响力延伸至埃及、伊拉克、约旦等国,而法国则在黎巴嫩、叙利亚建立了殖民统治。

在殖民统治期间,殖民者为了巩固统治、推行文化渗透,大力推广自己的语言。例如,在黎巴嫩,法国殖民者不仅将法语定为行政和教育用语,还建立了大量以法语授课的学校,使得法语成为当地精英阶层的 “第二母语”;

在埃及,英国则通过设立英语学校、出版英文报纸等方式,让英语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尽管殖民时代早已结束,但语言的惯性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一种文化遗产延续至今。如今,在黎巴嫩的官方文件中,法语仍与阿拉伯语享有同等地位;

在伊拉克的部分政府机构里,英语仍是重要的工作语言之一,这些都是殖民历史留下的鲜明痕迹。

宗教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英语和法语的传播提供了空间。中东地区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语作为《古兰经》的语言,在宗教仪式和宗教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使得阿拉伯语在民众的精神生活中根深蒂固。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宗教与世俗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在非宗教的领域,人们对外部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承载着海量的科技、文化、商业信息,而法语在非洲和欧洲的广泛使用也使其成为中东与这些地区交流的重要工具。

许多宗教人士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也会选择使用英语或法语,以便让更多人理解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文化。例如,在国际宗教论坛上,来自中东的学者们常常使用英语发表演讲,既坚守着宗教信仰的内核,又借助通用语言扩大着宗教文化的影响力。

这种宗教与世俗的平衡,使得英语和法语在不冲击阿拉伯语宗教地位的前提下,在世俗生活中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进一步推动了英语和法语在中东的流行。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全球能源市场的核心区域,与欧美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

现代为了开展石油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中东国家急需一批精通英语和法语的人才。在迪拜,作为中东地区的金融和贸易中心,几乎所有的商业合同、金融报表、国际会议都使用英语,熟练掌握英语成为在当地职场立足的基本要求;

在卡塔尔,为了筹备 2022 年世界杯,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推广英语教育,以便更好地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游客沟通。

同时,中东国家的旅游业也十分发达,埃及的金字塔、约旦的佩特拉古城、阿联酋的迪拜塔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英语和法语作为旅游业的 “通用语”,成为服务人员与游客沟通的必备工具。

在开罗的汗?哈利利市场,商贩们不仅能用阿拉伯语与本地人讨价还价,还能用英语向欧美游客介绍手工艺品的历史,用法语与法国游客聊聊巴黎的时尚,这种语言能力的背后,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全球化浪潮的裹挟。

教育体系的改革是英语和法语在中东普及的关键支撑。许多中东国家在独立后,为了实现现代化,对教育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英语和法语纳入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沙特阿拉伯,从小学阶段就开设英语课程,到了中学和大学,许多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商业管理等专业的课程都采用英语授课;在科威特,法语是中学阶段的第二外语选项之一,不少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会选择去法国或加拿大的法语区留学。

此外,中东地区还涌现出大量国际学校,这些学校采用英美或法国的教育体系,以英语或法语为主要授课语言,成为培养双语人才的重要基地。

例如,开罗的美国大学、贝鲁特的圣约瑟夫大学(法语大学),不仅为当地培养了大批精通外语的精英,还成为传播西方文化的窗口。教育的普及使得英语和法语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成为越来越多普通民众的语言技能,为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