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提前订了 20 万个火箭弹发动机和引信,大概下个月就能运过来,刚好能衔接上生产。”
“20 万个发动机和引信?” 老将这下更激动了,猛地一拍大腿,声音都提高了几分,“那可真是雪中送炭!我刚才还在琢磨,就算有图纸,核心部件造不出来也是白搭,没想到你连这都考虑到了!
这样一来,前期咱们的兵工厂就不用死磕发动机,先集中精力生产炮架、弹体这些相对简单的部件,拿到发动机和引信直接组装,既能快速出成品,还能让工人在组装过程中熟悉工艺,慢慢摸索生产技术,一举两得!”
参谋长也松了口气,笑着说道:“还是林毅想得周全。咱们兵工厂的工人大多是老师傅,擅长修枪修炮,但造这种新式火箭炮的核心部件,确实得有个适应过程。先组装再自研,既能保证咱们尽快用上新武器,也能让兵工厂逐步掌握技术,不用一口吃个胖子。”
后来的事情发展,果然和经验丰富的老将事先预料的一模一样。当八路军太原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从老将派去的人手中接过 85 式火箭炮与配套火箭弹的全套设计图纸时,整个兵工厂都陷入了难以抑制的喜悦之中。
那些详尽的图纸就像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让大家看到了提升装备实力的希望,所有人都喜出望外,立刻召集技术骨干研究生产方案,没过多久便按照图纸全力投入到生产工作中。 然而,实际生产过程远比预想中艰难。受限于太原兵工厂的工业条件,炮管的精密锻造、引信的精准控制、火箭发动机的稳定制造,这三大核心部件始终无法自主生产,只能依靠林毅持续提供。
就这样,在林毅的支援下,太原兵工厂一边生产组装,一边摸索技术,直到二战正式结束一年之后,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改进,才终于攻克了所有技术难关,真正实现了 85 式火箭炮从核心部件到整体装备的全部自产。
这件事也让所有人深刻体会到,一个国家工业基础的构建与突破,涉及技术积累、设备制造、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真不是靠一时的热情和努力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沉淀与坚持。
林毅跟老将、参谋长敲定完 85 式火箭炮的生产衔接方案,又叮嘱了几句缅甸战局的信息传递细节,便起身告辞。
眼下他最紧要的,是把穆卡拉的物资尽快转运到太原总部后勤仓库 —— 那些冬装、药品和武器零件,早一天入仓,前线战士就能早一天用上。
出了总部办公楼,林毅直接驱车赶往后勤部库房,两小时后给林毅准备好的空仓库内都堆满了各种物资。
“张部长呢?让他赶紧过来!” 林毅出了仓库对仓库主任说。话音刚落,就见后勤部长张万和拿着账本急匆匆地跑过来,他原本是听说林毅回来了就马上准备过来登记物资,可看到眼前的场景,手里的账本 “啪嗒” 一声掉在地上。
张万和盯着地上的账本愣了两秒,猛地抬头看向仓库大门 —— 原本空荡荡、连风都能随便穿的仓库里,此刻竟堆得满满当当,码齐的棉衣箱从门口一直延伸到仓库深处,蓝色的帆布盖布下,还能看到成箱药品和武器零件的棱角,连仓库角落那堆积了半年的空木箱,都被挪到了墙边,给新物资腾出了宽敞的空间。
他快步冲进仓库,先是伸手摸了摸最外侧的棉衣箱,箱壁硬挺,能清晰摸到里面叠得整齐的衣物轮廓;
又绕到药品区,看到箱子上印着的 “青霉素”“吗啡” 字样,手指忍不住在箱盖上轻轻敲了敲,像是在确认这不是幻觉。
直到指尖触到冰凉的铁皮药箱,他才猛地回头,快步走到林毅身边,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惊喜和疑惑:“林毅,这…… 这都是你弄来的?这么多物资,你是怎么运到这儿的?咱们后勤部连辆车都没派出去,怎么一眨眼仓库就满了?”
林毅靠在仓库门框上,看着张万和满脸急切的模样,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的笑,慢悠悠地开口:“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这话一出口,张万和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像是被烫到似的,猛地捂住自己的嘴,眼睛瞬间瞪圆,脸上的惊喜里多了几分恍然大悟的 “后怕”。
他下意识地回头看了看仓库里的战士们,见大家都在忙着清点物资,没人注意这边的对话,才压低声音,凑到林毅身边,带着几分小心翼翼地说:“是…… 老将嘱咐过我不要问物资从哪里来的,怎么运过来的!”
林毅没点头也没摇头,只是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张部长,你现在要关心的,不是物资怎么来的,是怎么把这些物资尽快分到前线去。”
张万和这才回过神,连忙松开捂嘴的手,弯腰捡起地上的账本,用袖子擦了擦上面的灰尘,语气瞬间变得严肃:“你说得对!是我糊涂了,光顾着问来源,忘了前线还等着用呢!””
张万和立刻点头,对着身边的仓库主任喊道:“小王,你带所有仓库主管们去清点物资,仓库外面让警卫部队守着,谁也不许靠近!”
“是!” 仓库里的战士们齐声应下,立刻忙碌起来,仓库里顿时响起了搬箱子、核对数量的声音,热闹得像是过年。
张万和看着眼前的景象,又想起之前仓库空荡荡的模样,忍不住叹了口气,又快步走到棉衣堆前,伸手摸了摸棉衣的棉絮,又翻开衣领看了看针脚,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接着他又走到药品区,突然蹲下身,双手抱住一个药箱,嘴里不停地喃喃:“我的…… 都是我的…… 这下不缺物资了…… 真的不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