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我在抗日卖军火 > 第931 932章 谈判(七)931 932两章合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31 932章 谈判(七)931 932两章合一

林毅这时往前凑了半步,语气里带着几分笃定的谋划:“参谋长,武器这块咱们得说得更具体些,德国人现在缺的不是普通枪械,是能应对严寒和巷战的武器,咱们得精准戳中他们的需求。”

林毅顿了顿接着说道:“老将,参谋长,还有就是德军就算停止进攻撑过了严寒,后续大概率要陷入巷战。巷战中苏军肯定会依托建筑节节抵抗,这时候光有步枪冲锋枪可不够。”

他顿了顿,声音里多了几分笃定:“咱们正好有几款巷战利器能推荐给他们。比如咱们列装的火焰喷射器,对付碉堡、工事里的守军最管用,喷出去的火焰能顺着射孔往里钻,躲在里面的人根本跑不掉;

还有枪榴弹发射器,直接挂在步枪上就能用,榴弹能砸进窗户、炸穿薄墙,比手榴弹的射程远、精度高,巷战里清楼效率极高。”

“再加上本来计划卖给他们的 130 毫米火箭炮,” 林毅抬手比了个发射的手势,“这玩意机动性强,一轮齐射能覆盖大片区域,既能打垮苏军的集群冲锋,也能轰开城区的防御据点。

有了火焰喷射器、枪榴弹发射器配火箭炮,德军在巷战里绝对能占据有利地位。”

“嚯!” 参谋长倒吸一口凉气,眼睛瞪得溜圆,“火焰喷射器、枪榴弹发射器还不够,连火箭炮都要卖?林毅你这小子,是真不嫌事大啊!这要是全送到德军手里,德国人跟苏联人的巷战怕是要打得更惨烈了。”

老将也愣了愣,随即失笑地摇了摇头,手指点了点林毅:“你啊你,算盘都打到巷战里去了。我算是看出来了,你这是要把德国人能用上的家伙什,都扒拉出来卖一遍?” 话里带着点嗔怪,眼底却没真的反对,反而藏着几分赞许。

一小时的休会时间刚过,会议室的门就被推开了。魏德曼几乎是踩着点快步走进来,身后的副官抱着公文包,神色同样焦灼。刚一落座,他的目光就死死锁在对面的参谋长身上,手指无意识地在桌沿摩挲,连寒暄的心思都没有。

“参谋长,你们商量的怎么样?” 魏德曼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急切,甚至隐隐有些颤抖,“我觉得我们提出的方案还是很有可取的!”

参谋长端坐在椅子上,脸上挂着从容的浅笑,指尖轻轻叩了叩桌面:“魏德曼先生,关于您提出租用远程运输机大队的请求,我们内部进行了慎重的讨论。坦白说,这件事情确实过于敏感。”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清晰地看到魏德曼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我们的远程空中力量肩负着核心防务任务,且涉及最高军事机密,一旦跨境执行非作战任务,无论保密措施做得多严密,都存在暴露的巨大风险。” 参谋长的语气斩钉截铁,没有丝毫转圜的余地,“所以,很抱歉,我们不能同意租借请求。”

“不!不!不!” 魏德曼猛地从椅子上弹起来,双手按在桌面上,身体前倾,眼底满是慌乱与绝望,“参谋长阁下,您不能拒绝!我们可以再加钱,价格都好商量!”

副官连忙上前扶住他,低声劝慰了几句,可魏德曼像是没听见一样,依旧死死盯着参谋长,眼神里满是哀求。

参谋长等他情绪稍缓了些,才抬手轻轻一按,打断了他的话:“魏德曼大使,请稍安勿躁。我们虽然不能租借运输机,但为了解决您的燃眉之急,我们拟定了另一个方案,您要不要听一下?”

“另一个方案?” 魏德曼的声音陡然一滞,焦灼的神色中透出一丝迟疑,随即又被强烈的希冀取代,“您说!”

参谋长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慢悠悠地说道:“你们要的不就是尽快运输么,而不是非要‘租用我们的飞机’。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换个思路 —— 你们缺远程运输机,我们正好有现成的装备,这个可以出售给你们。”

“出售?” 魏德曼愣住了,显然没料到八路军会提出 “卖飞机” 而非 “租飞机”,“您是说…… 卖运输机给我们?”

“正是。” 参谋长点头,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印着机型参数的图纸,推到魏德曼面前,“这是我们装备的‘天运’运输机,最大载重 5.5 吨,挂载副油箱后,载重降至 4 吨时,航程可覆盖从伊宁到伊朗北部的航线。我们可以一次性出售 50 架给贵方,让贵方的飞行员驾驶运输,全程由贵方自主调度。”

魏德曼的目光死死黏在图纸上,手指颤抖着划过 “航程”“载重” 等参数,副官也凑过来,两人低声用德语快速交流着。林毅在隔壁房间通过麦克风听得真切,嘴角勾起一抹了然的笑意 —— 德国人最缺的就是远程运输装备,这 “天运” 运输机简直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

片刻后,魏德曼抬起头,眼里的慌乱消散了大半,却多了几分疑虑:“这机型的操作难度大吗?我们的飞行员需要多久才能上手?时间耽误不起。”

“这点您完全可以放心。” 参谋长早有准备,语气笃定,“‘天运’运输机的操作系统简洁易懂,贵方有经验的运输机飞行员,只需接受一两天的适应性训练,就能独立驾驶。我们会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保证不耽误运输。”

他顿了顿,继续抛出诱饵:“而且这批飞机我们可以直接从我们的部队直接调拨,三天内就能送到边疆伊宁机场。

贵方的飞行员如果能尽快出发,抵达后正好接收装备训练,训练结束立刻就能投入运输。50 架飞机一天飞两趟,一次运 4 吨冬装,你们急需的一百万件军大衣不过两千多吨,不出一周就能全部运完,比预期的时间还要快!至于其他的帽子、手套可以走海运或者运输完棉大衣后再运。”

魏德曼的呼吸明显急促起来,手指攥紧了拳头 —— 这个方案不仅解决了运输速度的问题,更让德国获得了急需的远程运输能力,后续还能用于东线其他物资的补给,简直是 “一劳永逸”。可他还是有些犹豫,试探着问:“那…… 这 50 架飞机的价格是多少?”

“按我们卖给美国人的原价,每架800公斤黄金,50 架合计 40吨黄金。” 参谋长报出价格,语气不容置喙,“这个价格已经是诚意价了,毕竟是最大航程超过400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超过518公里的运输机。”

“40吨……” 魏德曼倒吸一口凉气,这个数字远超他的预期,可转念一想,比起东线士兵的性命和战局的走向,这笔钱又显得微不足道。。

魏德曼指尖划过那份标注着单架800公斤黄金的报价单,起初还因为这个数字微微皱眉,可当目光落到 “最大运载量 5.5 吨、航程超 4000 公里、最大速度 518 公里” 的参数时,眉头瞬间舒展,心底那点迟疑顷刻烟消云散。

这样优秀的性能,配得上这个价格,甚至称得上划算。他摩挲着纸面,脑海里已经浮现出这架飞机满载物资跨越多国领土的画面,只觉得这笔投入物超所值。

可他全然不知,这些亮眼的数字不过是实验室里最理想状态的产物:空载时的极限速度、最佳气象条件下的续航里程、精准配重后的运载上限,样样都像后世汽车工信部公布的油耗,只存在于理论最优解中。

但是现实里,装满货物的负重、复杂气候的阻力,都会让这些漂亮参数打个大大的折扣,只是此刻的魏德曼,还沉浸在理想参数构建的美好想象里。

魏德曼看着“800 公斤黄金” 的字样与 “4000 公里航程”“4 吨载重” 的参数在眼前交替浮现,心底的天平早已彻底倾斜 —— 这价格不仅不贵,简直是绝境中的曙光。

可下一秒,理智便如冷水般浇灭了他的冲动:他只是负责谈判的大使,如此庞大的黄金支出与装备采购,绝非他能擅自拍板;更关键的是,50 架运输机需要至少 100个机组,每架飞机配备的飞行员、领航员、通信员、机械师,各种人员加起来五六百人,这么多专业人员的抽调与调配,早已超出了他的职权范围。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压下急切的心情,对着参谋长挤出一丝还算镇定的笑容:“参谋长阁下,您提出的方案极具诚意,性能参数也完全符合我们的需求。但您也清楚,这涉及到巨额黄金支付与批量装备采购,我必须立刻向国内汇报,等待最高统帅部的批复。”

参谋长早有预料,从容颔首:“当然,这是应该的。我们会给您足够的时间,静候贵方的答复。”

魏德曼几乎是踉跄着冲进休息室,副官早已将发报机调试完毕。他一把抓过纸笔,飞快地写下电报内容,字里行间满是急切:“……‘八路军提供的天运’运输机性能远超 Ju 52,航程 4000 公里,载重 4 吨,单架 800 公斤黄金,合计 40 吨。建议立即批准采购……”

写完后他核对三遍,亲手将电报稿递给报务员,盯着电键噼啪作响的发报机,指尖无意识地颤抖。

此时的柏林,帝国总理府的深夜依旧灯火通明。当这份电报被紧急送到最高统帅部时,原本沉寂的会议室瞬间炸开了锅。军需部长弗里茨?托德看着魏德曼发来电报里面 “40 吨黄金” 的数字,脸色骤变:“这简直是敲诈!

空军参谋长却立刻反驳:“部长先生,这种性能的运输机是我们需要的!”

争论声此起彼伏,直到阿道夫推门而入,会议室才瞬间安静。他拿起电报,目光死死锁定在 “航程超 4000 公里”“一周运完冬装” 的字句上,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此时东线的战报每天一大框一大框的送达,“枪栓冻住”“发动机熄火”“士兵冻伤” 的字眼刺得他眼睛生疼,莫斯科郊外的严寒正在吞噬他的 “闪电战” 神话。

他猛地将电报拍在桌上,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立即批准!40 吨黄金算什么?保住东线的防线,保住士兵的性命,比什么都重要!”

在场的将领们皆是一怔,随即纷纷颔首 —— 他们太清楚统帅对东线战局的焦虑,也明白远程运输机对后勤补给的致命意义。而且东线战局陷入危局也跟他自己的直接干预有很大关系。

希特勒转头看向空军元帅戈林,眼神锐利如刀:“戈林,立刻从空军运输机部队抽调 100 个最精锐的机组,让他们连续转机,务必三天内与魏德曼在伊宁汇合!告诉他们,谁耽误了运输,就军法处置!”

戈林连忙立正领命:“是!我的元首!我立刻安排,保证把最优秀的机组派过去!” 他心里清楚,这是弥补空军远程运输短板的绝佳机会,即便付出 100 个机组的代价,也远比眼睁睁看着东线崩溃划算。

凌晨时分,魏德曼的发报机终于收到了回电,只有短短一行字:“批准采购,黄金已调拨,戈林将派 100 机组驰援,速办。” 看到电报的瞬间,魏德曼几乎瘫坐在椅子上,他知道这个要求肯定会被批准的,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么快!

二战时期的德国军队,在战斗力、指挥体系与参谋团队层面确实展现出极强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一度成为其在战争初期横扫欧洲的核心支撑。

德国陆军继承了普鲁士军事传统中对战术与协同的极致追求,士兵训练体系严苛且高效,不仅注重单兵作战技能,更强调班组、装甲集群与步兵的协同配合。

尤其是装甲部队与空军 “斯图卡” 俯冲轰炸机形成的 “空地一体” 突击战术,在波兰战役、法国战役中展现出毁灭性的打击力,让欧洲多国的防线在短时间内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