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山呼海啸般的圣明声中,女帝的目光越过文武百官,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朕亲征之意已决,诸卿不必再议。从今日起,收起多余的心思,专心一致对外即可。朕与武逆,不死不休。”
经历过数次亲征的女帝,对战争有着独到的领悟。
在她看来,兵力多寡,装备优劣都只是基础,真正决定胜负的,是对于胜利的渴望和信念。
更何况她只是一时兵力不足。
有些仗,只要将士们相信能赢,即便处于劣势也能反败为胜。而有些仗,一旦心存怯意,纵有万般优势也会一败涂地。
只是这番见解,难以说服这些不看兵书,只会拿兵力多少比大小的朝臣。
而此刻的朝堂,未战先怯,是兵家大忌。最需要的正是这股必胜的信念。让这些朝臣压下自己的惶惶不安,专心做事。
让大周王朝这个强大战争机器重新调动起来,恢复往日太宗荣光。
女帝目光扫过群臣,最终又定格在叶浩然身上。
“诸卿久战阵,只看到此战兵力悬殊,却看到不到更深一层,刚刚叶卿说此战优势在我,叶卿不妨细说,此战我军优势何在?”
叶浩然????
你一个准备御驾亲征的马上皇帝,问我这个文臣出身,你行不行啊?
好在这类剧情在经典文学之中,亦有记载,叶浩然不假思索,很快就脱口而出。
“在微臣看来,此战优势不是很大,而是巨大,陛下有六胜,武逆有六败。”
这么短的时间,十败十胜也不好编,而且太水了,先来个六六六吧。
反正有公式,做题就是快。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就连御座上的女帝也是微微一愣,在她来看此战两方局势在五五之间,优势真有这么大的吗?
她凤眸中闪过一丝兴味,叩御座扶手。
叶卿请直言。
叶浩然整了整衣冠,从容不迫地开口。
其一,陛下坐拥虎牢天险,据城而守,以逸待劳,此乃地胜。武承禄劳师远征,师老兵疲,此其地败。
其二,洛阳武库充盈,粮草可支半年,此乃储胜。武承禄孤军深入,粮道绵长,此其储败。
其三,陛下御驾亲征,各地勤王之师不日即至,此乃援胜。武承禄孤军深入,若战事不利,孤立无援,此其援败。
叶浩然每说一条,都有官员暗暗点头。这些分析确实切中要害。
战争,打的就是后勤。
说到此处,叶浩然看向武将队列。
其四,陛下亲临战阵,三军将士护国杀敌,必当效死,此乃势胜。武承禄仓促起兵,必然裹挟强征民夫流民,军心不稳,此其势败。
“其五,陛下诛袁弘以正朝纲,朝野为之肃然,文武同心,一心抗敌。武逆帐下胡汉猜忌,诸将各怀异志,此其制败。”
最后,他声音陡然提高。
“其六,亦是根本之道胜,陛下承天受命,以万民为念,亲征抗敌,任贤用能,此战上合天意,下顺民心。
反观武承禄狼子野心,为了起兵造反,人伦尽丧,不惜残杀亲兄,构陷朝廷。此等禽兽之行,已令天下共愤。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此篡逆之辈,必为天诛,此乃道败。”
六条说完,满殿寂静。
叶浩然向着御座深深一揖。
有此六胜六败,陛下倾一国之力,敌三郡之诸侯,焉有不胜之理。
目前我军看似兵力不及,实则胜算在握。虎牢关前,正是武承禄的葬身之地,也是诸公成就功业之机。
叶浩然六胜六败论之后,殿内先是一片寂静,随即响起阵阵低语。不少武将已然目露精光,文臣中也多有思索者。
要是真能重建太宗伟业,让自己这些文臣上阵杀敌,也不是不行。
御座之上,女帝唇角微扬,凤眸中光华流转,方才笼罩大殿的肃杀之气为之一缓。
叶卿之言,鞭辟入里,与朕所思所想,不谋而合。
她微微颔首,随即话锋一转,声调陡然转沉。
大理寺、刑部,武国公满门遇害一案是你们在调查,叶卿所言武逆残杀兄长一事,可否属实?
刑部尚书立即出列躬身。
回禀陛下,经臣等详查,案情确如叶学士所言。武国公府中护卫皆为武承禄亲信。武国公察觉其弟谋逆之志,欲行大义灭亲之举,方才招致灭门之祸。
这一确凿的证据,让殿内群臣无不悚然。
弑兄之罪,在这个重视宗法伦理的时代,彻底坐实了武承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叛贼之名。
御座之上,女帝眸光一凛,没想到叶浩然居然已经把路给她铺的这么整齐。
武逆既然发檄文昭告天下,内阁也将叶卿所言六胜六败之论,与武承禄弑兄谋逆之罪,共撰讨贼檄文。
朕要这檄文传遍叛军大营,让天下人都看清,这乱臣贼子,是如何人伦尽丧,悖逆天道。
她略作停顿,凤目扫过满朝文武。
檄文须明三件事,其一,武承禄弑兄谋逆之罪,天地不容。其二,朝廷六胜之势,天命所归。其三,凡被武逆蒙骗,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
张周正立刻回应,“此檄文,臣会亲自起草,不负圣意。”
在他心里,这事情最好的人选应该是叶浩然,但是叶浩然刚刚被武承禄檄文点名,为了日后清望,自然是要避嫌一二。
免得有些不识趣的,污蔑叶学士为了抨击武逆,捏造事实。
王首辅。女帝的声音还在继续。
老臣在。王守心急忙出列。
你记一下。朕做如下安排。
女帝玄色衣袖在晨光中划出凌厉的弧度,一道道命令从她口中有条不紊的道出。
其一,即日起神都进入战时管制,所有粮草优先供应军需,由户部尚书统筹。
其二,命兵部尚书即刻整顿玄甲军与城中精锐,三日内完成出征准备。
其三,着令各地藩镇严加戒备,若没有王命而有异动者,皆视为武逆一党。
女帝稍作停顿,目光扫过垂手侍立的上官婉儿。
朕出征期间,朝中大事由昭容监国,内阁辅政,一应政务照常运转,全力支援虎牢关,不得有误。
见女帝并未因武承禄檄文之事猜疑上官婉儿,反而依旧托付国政,王守心不禁老怀宽慰。
在这危急存亡之秋,朝局稳定胜过一切。
陛下,老首辅犹豫片刻,还是进言道,沙场凶险,陛下亲临前线,万万以社稷为重,切勿亲身犯险。
王守心话音落下,满朝文武的目光却都不约而同地投向叶浩然。
华夏一贯的传统就是这样,谁主张,谁负责。
叶浩然既然提出亲征事宜,那么他手里的负责的权力也会相应扩大,那么他的责任也随之沉重。
首辅大人放心。叶浩然稳步出列,声音清朗坚定,我会随陛下亲征,以全社稷。”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殿内众臣暗自松了口气。
放眼当今朝堂,能在沙场上劝住女帝那匹红缰烈马的,除了深宫中的上官昭容,也就只有这位叶学士了。
王守心更是激动地握住叶浩然的手,老眼微红。
叶学士深明大义,有你在陛下身边,老朽便放心了。有你这般不避刀剑,不畏艰险的忠勇之臣随行,此战必能旗开得胜。
这番情真意切的话语,让殿内不少老臣都为之动容。
毕竟人家叶浩然是真的有才华,有见识,更有担当和气魄。
真.国士无双。
而听到这个提议的女帝,目光在叶浩然身上停留片刻,唇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准奏。”
朕执兵马,卿断谋略。你我君臣同心,纵使天下皆敌......
她微微前倾,声音陡然扬起,如出鞘利剑。
有何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