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天禧纲 > 第90章 齐居中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史密斯教授点点头,目光始终没离开手中的资料,只淡淡说了句:“你继续说。”

胡春兰便接着介绍:“在前期信息采集与分析中,我们确定这面青铜镜为铅锡青铜铸造,采用透雕夹层工艺,还结合了错金、镶嵌、彩绘等装饰手法,体型在同期铜镜中算比较硕大的。虽然镜背饰物有损坏,但主体保存还算完整,残缺部分多在镜缘,只是镜面已经完全无存。”

她顿了顿,补充道:“镜背纹饰为‘八龙四灵纹’,镜钮是正圆形,没有穿孔,周围环绕着两排铭文:左侧是‘齐居中央’,右侧是‘乐富寿昌’,共八个字。”

“齐居中央……” 教授突然停下翻资料的手,轻声念出这四个字,眼里闪过一丝兴味,“有点意思。你接着讲。”

“好。” 胡春兰继续道,“镜钮外有四个圆圈,将八条透雕赤龙分隔成四组,每组两条龙。其中一条龙首靠近镜角,口含镜缘,两条龙的身躯相互缠绕,与圆圈相接;外缘和龙身之间还刻有勾连云纹,镜缘及连云纹上涂有宽带朱红彩,龙身与连云纹的线条则用错金工艺勾勒,纹饰绚丽,制作非常精美。

“四个圆圈内部,分别雕琢了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方神灵,严格按照方位分布。而且四灵的浮雕比其他纹路更显银白,我们推测是表面做过特殊处理。每个四灵纹图的中心,还镶嵌着一颗直径 2.2 厘米的球形绿松石,四灵兽围绕绿松石穿插排布,布局很合理。四兽的身体同样用错金勾勒,线条灵巧生动,细节精致细腻。整体纹饰呈现出‘天圆地方、四灵归位’的格局,很有战国时期的审美特色。

“更难得的是,方形透雕铜镜的形制本就罕见,这面镜还采用了失蜡法浇筑,结合了四种以上的装饰工艺,技术复杂度极高,代表了当时青铜铸造加工的最高水平。”

胡春兰说到这里停了下来,教授却抬了抬下巴:“继续说,还有锈蚀和检测的情况。”

胡春兰连忙补充:“这面镜的存储状态不太乐观,除了外形有残缺、裂痕、变形,表面还覆盖了大量点状、粉状锈蚀,伴有层状堆积物和表面硬结物。前期我们用波长色散 x 线荧光光谱仪做了检测,元素分析结果在资料里有详细记录,主要成分是铜、锡、铅,还检出了铁、硅、铝、磷、硫等元素,推测是来自土锈或基体杂质的锈蚀产物。

“为了进一步明确锈蚀类型,我们又用大功率 x 射线粉末衍射仪、显微红外光谱仪对锈蚀样品做了深度检测,结果显示主要锈蚀成分为氯铜矿和副氯铜矿,这说明铜镜已经出现了‘粉状锈’病害,有害锈正呈点状扩散,是青铜器典型的高危病害。您也知道,氯离子是导致青铜器腐蚀的关键因素,会让锈蚀范围不断蔓延,甚至造成穿孔、鼓泡,被称为‘青铜器的癌症’。现在看来,这面镜确实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步。”

齐立昂在一旁听得格外认真,把胡春兰的每句话都记在心里 ,这些都是后续修复工作的核心依据。他太清楚氯离子的危害了,一旦任由粉状锈发展,这面珍贵的战国铜镜很可能彻底损毁,难怪博物院会特意邀请教授来主持修复。

史密斯教授终于翻完了手里的资料,合上文件时,脸上露出了认可的神色:“胡博士,你们前期的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分析详实到位,该铺垫的都铺垫好了,我很满意。接下来的修复工作,就交给我们团队吧。”

“好的。” 胡春兰立刻应道,“清洗用的设备和试剂已经准备好了,就在侧墙的水池边。后续需要我们配合什么,教授您尽管开口,我们一定尽全力协助。”

“嗯。” 教授挥了挥手,转向自己的队员,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好了,我们开始工作。这面镜可能还藏着肉眼看不见的隐性创伤,第一步先用无损探测仪做全面检测,库克负责这项工作。立昂、汤姆森,你们俩准备后续的清理和清洗,采用物理与化学结合的方法,现在就可以去调配溶液。记住,从始至终都要遵守‘最小干预’和‘可持续保护’原则,绝对不能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明白了吗?”

“明白了!” 队员们齐声回答,立刻各自行动起来,库克去取无损探测仪,齐立昂和汤姆森则走向水池边,开始核对试剂清单。

趁着设备调试的间隙,史密斯教授走到齐立昂身边,轻声给他补充知识点:“立昂,你之前对铜镜的历史应该有了解,但我还是再跟你梳理一遍,镜的使用历史很长,《释名》里说‘镜,景也,言有光景也’,《孔子家语》也提过‘明镜所以察形’,可见它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青铜器是世界性文明符号,但中国的青铜文化很有特色,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萌芽了,战国时期逐渐成熟,两汉时的制作工艺和装饰艺术达到鼎盛,盛唐时又迎来新高峰。可惜后来慢慢式微,到清代被玻璃镜取代,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铜镜不仅是古人照容的工具,还常作为随葬品,汉代甚至专门设了‘尚方’官署,负责监制宫廷用镜。同时,它也是精美的工艺品,造型、纹饰多样,还常与镶嵌、鎏金、透雕、夹层、彩绘等工艺结合,出了很多精品,既能装饰,又能祈福、馈赠,是传递情意的重要载体。”

他顿了顿,指着修复台上的青铜镜:“你看,这面镜用的是高锡青铜,正面原本平滑光亮,背面有纹饰和铭文。这些纹饰、铭文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密切相关,是研究时代风貌的‘活化石’。就像有位考古学者说的,‘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若镜也’。铜镜能缩影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里独树一帜,确实是珍贵的文化瑰宝。”

这些内容齐立昂以前多少学过,但教授在工作间隙亲自讲解,相当于给了他一堂 “现场实践课”,他听得格外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