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天禧纲 > 第93章 神乎其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说起来,这个过程倒真有点像孩子玩泥巴,却又透着旁人难及的精细:教授用的油泥纯度极高,加热后盛在白瓷碗里,质地像刚熬好的稀稠米浆,用的时候,他会用小勺舀出一勺,放在手心轻轻揉搓,随着温度慢慢降低,油泥从软糯逐渐变得柔韧,刚好能捏塑造型,却又不会轻易变形。

这种油泥的可塑性堪称绝妙:哪怕是龙鳞上细如发丝的纹路,都能在指尖按压、刻画下清晰呈现;而且在常温下就能自然固化,硬度足够支撑后续翻模,不用担心塑形后垮塌;最方便的是修改 ,若是哪里捏得不满意,只需用防风打火机隔着半寸距离轻轻一烤,油泥就会重新变软,既能把表面修得光滑细腻,又能随时调整弧度、线条,直到和原镜的纹饰风格完全契合,看不出半点拼接痕迹。

教授坐在修复台前,手里捏着一小块油泥,眼神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眼前的铜镜。他先是对着铜镜的残口反复比对,又用手指丈量龙首的比例、龙颈的弯曲弧度,直到在心里勾勒出完整的造型,才小心翼翼地捏起油泥。

周围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没人敢出声打扰。汤普森停下了调试设备的手,晴奈忘了递工具的动作,连最耐不住性子的熊赳赳,都看得忘了惦记游戏,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教授的手,仿佛在看一场精妙绝伦的魔术。

不过,龙身的纹饰繁复精细,单靠双手很难塑造出细节。这时,史密斯教授让汤普森拿来的一套造型雕刀,终于派上了用场。这套工具是教授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修复经验,特意找人用精铜车制的,一共三十多件:手柄都像细细的笔管,只是管身上刻着防滑的螺旋纹路,握在手里格外稳;刀头却千奇百怪,有的像小巧的挖耳勺,有的像扁平的小铲,有的像菱角状的刮刀,还有的像弯弯曲曲的钓鱼钩,专门处理纹饰的死角。

教授拿起一把小铲状雕刀,对着一块油泥开始塑形。他先将一张1:1比例的铜镜纹饰图铺在台面上,一边对照图纸,一边用雕刀在油泥上刻、削、压、刮。起初,油泥只是粗糙的胚体,随着雕刀不断游走,渐渐有了龙身的轮廓,再到龙鳞的层次、纹路的走向,最后连龙身上错金线条的凹槽都清晰可见,每一处细节都纤毫毕现,仿佛是从原镜上“拓”下来的一般。

所有队员都围到了修复台四周,静静盯着教授手中的雕刀。整个过程中,教授的动作行云流水,没有半分迟疑:该刻深纹时,雕刀落下精准有力;该修细节时,指尖轻转,纹路立刻变得柔和 ,队员们看得目不转睛,连大气都不敢喘,只觉得这哪里是修复,分明是一场精彩到极致的艺术表演。

可教授自己似乎还不满意:他对着油泥造型反复端详,又拿起雕刀调整曲线角度,尤其是龙头下颚的形态,究竟是大张着嘴,还是半开半合?他比对了其余七条龙首的神态,又参考了战国青铜器上常见的龙纹风格,来来回回修改了五六次,才终于点头定稿。

这一整套流程,足足耗了五个钟头。教授太过投入,拿起雕刀就没停下过,连午餐时间都错过了。胡春兰来过三次,每次都想提醒众人吃饭,可看到教授专注的神情,终究没敢打扰;其他队员也舍不得错过这场难得的修复教学,没人愿意离开,只有熊赳赳实在耐不住饿,早早溜到餐厅饱餐一顿,回来后就在修复室的椅子上蜷着打瞌睡,错过了最精彩的塑形过程。

终于,教授放下了手中的雕刀,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沉稳:“把铜镜原件取过来吧。”

库克和齐立昂连忙快步走到储藏柜前,小心翼翼地捧着铜镜,轻轻放在修复台上。教授拿起手中的油泥造型,对准铜镜的空缺处,缓缓放了上去……

“哇!” 周围的队员们不约而同发出一声惊呼。

那块油泥造型嵌在空缺处,竟严丝合缝,仿佛原本就是铜镜的一部分:龙颈的弧度与原镜完美衔接,龙鳞的纹路顺着原有的走向延伸,连纹饰的疏密程度都分毫不差,浑然一体到让人以为是错觉。

这一手绝活,让齐立昂心里满是歆羡,他早就知道教授在文物研究领域超轶卓绝,却没想到连动手塑形的能力都如此神乎其技,简直是独步天下,难怪能被称为 “一代修复大师”。

齐立昂本是美术生出身,本科读的就是文物修复专业,这是个偏技术的学科,既要求深厚的绘画基础,又讲究精准的造型能力。这些年接受专业教育,他也算深谙此道,可见过的老师、修复师里,没有一个能达到教授的水准,甚至连 “望其项背” 都算不上。这次亲眼看着教授躬身亲为,他不仅大开眼界,心里那股想动手尝试的念头,也越发强烈。

教授早就注意到了他眼中的光彩,心里也有了盘算:在他带的学生和研究员里,库克、汤普森等人更偏向理论研究,懂技术却缺了美术基础,动手塑形能力薄弱;而齐立昂恰好相反,虽然理论基础稍弱,却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动手能力强,是块做修复的好材料。这次刚好有机会,不如好好培养他一番。

“立昂,刚才整个塑形过程,你都看清楚了吧?” 教授开口问道。

“看清楚了!教授,您做得太精彩了!” 齐立昂连忙点头,语气里满是敬佩。

教授呵呵一笑,语气温和却带着期许:“修复文物,最讲究的就是动手能力和天赋,光靠看书、看视频没用,得多动手、多琢磨,才能真正提高。中国有句古话叫‘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跟着我时间不算长,现在正好有个机会,锻炼一下你的动手能力。”

他指了指铜镜另一处空缺:“那块残片虽然已经用 3d 打印出来了,但我总觉得少了点‘灵气’,不够贴合原镜的风格。这样吧,你也用油泥,重新做一个,造型上可以以打印件为基础,慢慢调整,不用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