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行车队到了福安巷子,一座青砖灰瓦的宅院映入视线。

朱红大门敞开着,穿着深色棉袍的崔管家早已立在台阶下,见车队停下,立刻上前两步,躬身拱手,声音沉稳又恭敬:“家主,一路辛苦!宅院已收拾好,下人们都在候着您和乡亲们呢。”

话音刚落,大门两侧的下人就齐齐躬身,齐声道:“恭迎家主回宅!恭迎各位乡亲!”

声音整齐又大声,直接把乡亲们给唬住了,随即都看向苏伊雪。

苏伊雪下了骡车,淡定吩咐:“崔管家,你让人架着骡车走后门去车棚停好,骡子那些领到马厩,再添些干净的草料,备足水,仔细照料着。”

交代完,她转向村民,笑着扬声:“乡亲们别站着,先进宅子歇歇脚,备了姜枣热茶,一会儿给乡亲们端来暖暖胃,驱驱这路上的寒气。”

不远处的李烟附和道:“好啊,伊雪,这外面还怪冷的,咱们先进院子暖和暖和,歇够了再说话。”

随即车夫领着车队去了后门,下车的村民跟着苏伊雪往宅院里走。

众人刚踏进大堂,一股暖融融的气息便裹着淡淡炭香扑面而来。

迎面的是四扇朱红漆木大门,中间两扇是可活动的“活门”,此刻虚掩着方便人进出。

门内侧各挂着一块厚实的深灰棉门帘,布面缝着细密的菱形针脚,内里填充的棉花鼓鼓囊囊,风一吹只轻轻晃,半点儿寒风都透不进大堂。

两侧两扇门关得严实,镶着磨砂菱花窗,窗棂上贴着剪裁得灵动的红“吉”字与“福”字,边角还缀着细巧的红绸流苏,既挡了风,又不挡天光。

门楣上方还挂着一条朱红绸带,中间坠着一个彩纸扎的小灯笼,灯笼面写着“乔迁顺遂”四个字,整个透着一股喜庆。

大堂里面的窗棂没挂厚重的幔帐,只垂着半透的纱帘,冬日的天光透过纱帘漫进来,在地面铺下一层柔和的亮影。

苏伊雪为了让大堂更亮堂,于是在房梁正中央悬挂一盏三尺见方的大红灯笼,里面点着三根细芯油灯,暖黄的光从中央向四周铺开。

房梁四角还各挂着一盏小红灯笼,每盏里嵌着一根油灯,刚好把角落区域照得亮堂。

除此之外,苏伊雪还增设了壁灯。

就是把堂中四根明柱钉上一个黄铜壁灯,里面也燃着油灯,用灯罩罩住,灯光顺着柱身往下漫,连柱脚的角落都亮堂堂的。

苏伊雪这一通布置下来,整个大堂都十分亮堂,没有一丝暗处。

其中的四根明柱上,苏伊雪还吩咐下人在上面缠了浅红棉绳,绳子上系着几串晒干的红辣椒、玉米穗,这样既显得吉祥如意,又添了烟火气。

大堂四个角落各立着一只半人高的黄铜小炭炉,炉口朝着中间,炉身围着竹编矮栏,栏上贴了几张“平安”小剪纸。

银丝炭在炉里静静燃烧着,橘红的火光映照出来,没有一丝烟,只偶尔发出细碎的“噼啪”声,炉光混着灯光,更添了几分暖意。

大堂正上方放着一张长桌,桌案上铺着暗红粗布桌布,桌角压着写有“礼薄”二字的红纸,案上摆好了笔墨、登记册子和装吉牌的木盘。

正上方长桌案右侧往下一点位置,布置的是主桌,给上官雨菲与南宫沁她们留的。

桌角摆着小盆腊梅,浅黄色花瓣大部分绽放,错落有致的挂在枝头上,香而淡雅。

桌上一盘青花碟里码着小方块的芝麻糕和花生糕,还有竹簸箕里装着五香瓜子和盐焗花生,并且在茶碗边沿贴着一圈红纸条,取“红边添喜”的意头。

除此之外,还额外添了一碟从内城老字号买的“莲蓉酥”,特意为贵人的夫郎准备的。

意思是说,腊梅和莲蓉酥是特意准备,且让人知道这桌不是随便坐的。

正上方长桌案左侧往下一点位置,就是次主桌,主要给苏伊雪的母亲苏绣,以及赵村长,杨巧那些长辈准备的。

泡的茶水也是上等的碧螺春。

两主桌依次往下是六张普通的桌子,糕点瓜子花生那些统统都有,驱寒的姜茶也有。

最后靠近门口的两桌,是给宅院里奴仆下人准备的,也是为了方便她们起身添茶端菜那些。

大堂的布置与十桌的安排就是这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