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天后,锦年和锦时的船终于在花蕾的望眼欲穿中姗姗来迟。可是看到船头上抱着锦时的裴老侯爷时,花蕾目瞪口呆之余,又有些愧疚。
因为自己的原因,让裴老侯爷也受苦了。而上船时,原本气鼓鼓的裴老侯爷,经过了两个多月的船行,不仅气怒全消,反而意外的感受到了远游的乐趣。
上半辈子,戎马半生,已经习惯了在马背上颠簸的生活,几乎从来没有好好的感受过什么叫闲情逸致。
这次坐船慢行,一路向西,每天迎朝霞,送晚霞,加上两岸不时变换的风景,让裴老侯爷感受到了久违的岁月静好。
加上又有两个宝贝疙瘩陪在左右,裴老侯爷每天都乐呵呵的,由衷的觉得,这趟旅行太值了,真是不虚此行,现在都有点乐不思蜀了。
因此,在花蕾的再三邀请下,裴老侯爷就“勉为其难”的暂时住了下来。花蕾和容瑾非常的开心,锦年锦时也非常的欢喜,裴老侯爷则暗自偷着乐。
船只到了,赵大叔和人手到了,玉米种子也到了。于是,花蕾找来了户房的冯双喜,传达了今年一部分官田和职田种植玉米的指令。
朝廷现在在南方几个州府大力推进玉米和油菜的种植。但是在西昌,玉米还没有种植过。
所以,冯双喜还没见过玉米,更不知道如何种植玉米,看着金灿灿的玉米种子,冯双喜有点发懵。
于是,花蕾拿出了几本《他山之石》分发了下去,给他们借阅。书册珍贵,花蕾出手也并不大方。要想府衙里人手一本,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冯双喜也只能把玉米种植那几页,抄写了几份带回去。让相关人员学习。
等几人都有了理论知识后,花蕾又抽空带着户房的一些人员和百姓,去到田间,亲自传授玉米的育苗方法。一段时间后,玉米种子就出苗了。2005
冯双喜带着几个人更加仔细的看顾着。种植玉米的田地,也精心的平整过了,就等花蕾说,可以移植的时候,就进行移植。
四月中旬,下面州城的知州一个个的到了府衙,请见花蕾。
其实,现在这个时间段,正是春耕农忙时节。作为一个州城的一把手,知州也是非常忙的,很多时候,需要亲自去劝耕农桑的。
要不是知府大人,捎口信过来说,让他们亲自过来的话,基本上都是让手下人过来帮忙代领俸银的。
花蕾也特别的忙,所以对于早到的几个知州县令,花蕾也没时间亲自接待,而是吩咐让万通判派人招呼他们。
白天的时候,带着他们去玉米育苗地走访学习。顺便把竖耙,方耙以及耧车的使用方法也在他们面前演示了一番。
晚上则是让他们学习讨论自己带来的那本“他山之石”的书册。
看着一个个知州县令带着他们的幕僚手下,一个个坐在那里,小心翼翼的翻着书册的时候,花蕾有些庆幸。
幸亏当初自己在上京城的时候,找了桂祭酒帮忙,把这些笔记雕版刻印出来。如果当时没雕版印刷的话,现在得费多少功夫抄录啊!
等到集议的那天,西昌府下面十个州城的知州到了八个。昌通和长凉两个州的知州没来,也没有派手下人过来。
花蕾询问昌兴州的孙知州知不知道原因,因为孙知州到府衙的话,是路过昌通州境地的。
不过,孙知州却摇了摇头,说,当时路过昌通州的时候,因为自己赶时间,并没有从州城路过,而是抄近路过来的,所以并没有碰到赵知州。
至于西昌府西南角的长凉州,地处最边缘,所以没人路过长凉的州城,因此也不知道没人来的原因。
这里没有电话视频的,所以花蕾也只能暂时放下了两人。
把几个知州还有下面的六个县令都召集在了一起开始集议。然后把前几天和府衙官员商量好的意见也说了一下。
准备让州城县城的一部分官田,也种植一些玉米的想法。不过,种不种,种植多少,都不做强制要求,由知州自行决定。
如果要种植,具体的亩数报上来,到时府城会发放一定数量的玉米种子,不需要州府出银子。
等收成时,种子按照现在领用的数量全部归还,就可以。不过,另外的产量,府衙会根据市价全部回收。
用于下一季在西昌府辖区内扩大种植面积。州府除了可以给自己留种外,不得擅自售卖。
这主要是因为,虽然花蕾带来的玉米种子并不少,但是,放到西昌府,就有些不够种了。
所以,还是需要先让官田种植起来。不管府城州城还是县城的官田,基本上都是当地最上等良田,还有专业的有经验的种植人员。
加上花蕾的书册,玉米能得高产的可能就大大的增加,等到这一季玉米收获的时候,那下一季的种子就绰绰有余了,到时,就可以推广到普通百姓的手里。
这也是花蕾照搬了朝廷在南方几个府城推广的玉米种植模式,效果非常的不错。
至于租借玉米种子,则是参照了漠北时,章侍郎租借种子给裴靖阳军营的方法。
不过,花蕾并没有和章侍郎一样,收两成的收益,而是选择了免费。毕竟,两个人的角色不同,章侍郎是帮朝廷加收了两成,站的住脚。
自己只是个人,种子也是自己的,如果也问州府收两成收益的话,就很容易被人抓把柄,说自己以权谋私。
所以,等数量返还种子是比较好的方法,自己虽然没有收益,但是也没有损失。但是,下一季的玉米种子就有了,适合自己开展接下来的事务。
还有,花蕾印制的书册《他山之石》,每个州城可以领用十一本,十本分发到下面的每个县城,一本留存州城,这样还可以组织所有的官吏学习。
另外,竖耙方耙还有耧车的样品,每个州城也可以免费,各领取一个回去,然后自己根据书册和样品,制作新的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