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路程确实非常漫长,我们甚至没有选择直接返回单位,而是直接驱车前往西咸国际机场,然后乘坐飞机直飞 A 京。
一同前行的共有五人,分别是我、汪部以及另外三名技术员。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我们就抵达了大兴国际机场。
飞机平稳降落之后,由华夏航天部门和气象部门共同组成的临时组织早已在机场等候多时,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简单地寒暄几句之后,我们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国家天文台的紫 JING 山天文台。
实际上,像这样的天文台在国内并不罕见,它们分布在各个角落,默默见证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类的探索历程。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这些天文台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如今,许多天文台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天文观测功能。
它们逐渐承担起了更多重要的任务,成为了多功能的综合性设施。其中,卫星操控中心、监控中心以及作战中心等成为了天文台的新使命。
这一转变的背后,雷达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雷达作为一种强大的探测工具,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察觉到潜在的威胁,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天文台的工作人员。借助雷达的高精度监测,天文台能够迅速掌握周边环境的动态,及时发现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目标。
这种多任务的承担并非偶然,而是现代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战争环境中,单一的指挥中心已难以满足作战需求。
取而代之的是多指挥中心的任务调度模式,甚至可以说是无中心任务调度方法。通过多个指挥中心之间的协同合作和信息共享,能够更灵活、高效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提高作战效能。
因此,天文台作为整个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需要持续展现其在天文学领域的专业素养和技术实力,更要敏锐地捕捉到新任务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能力。唯有如此,天文台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现代战争舞台上,展现出更大的价值,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
就如同国家的钓鱼台国宾馆一般,紫荆山天文台内部同样密布着暗哨。
这些暗哨宛如隐匿在黑暗中的眼睛,默默地守护着这座重要的科研机构。
当我们历经层层关卡的严格检查,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一组巨大无比的雷达之后。
看上去辐射都很严重。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因为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进入天文台的核心区域:地下部分。
没错,地面上那座宏伟壮观的建筑只不过是一个幌子,是用来迷惑外界的伪装。
而真正的核心——算力中心和操控研究中心,却深藏于地下,宛如一个隐藏在黑暗中的秘密基地。
这里,是科技与智慧的交汇之地,是无数科研人员日夜奋战的地方。
走进地下区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富丽堂皇的装修,让人难以相信这竟然是在地下。
层高足有两米四,宽敞明亮的空间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圆形的控制中心位于正中央,周围环绕着多组控制台。
这些控制台设计精巧,功能齐全,是科研人员进行各种操作和研究的重要工具。而此刻,三组显示屏上展示着同样的信息,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这个地方的神秘与重要。
在这个宽敞而忙碌的房间里,一群人都全神贯注地坐在各自的电脑前,手指飞快地敲击着键盘,仿佛在进行一场紧张激烈的比赛。我好奇地环顾四周,发现有人正在实时监控着卫星的运行情况,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复杂的数据和图表;还有人则埋头编制着密密麻麻的代码,一行行字符在他们的指尖跳跃。
整个房间里充满了忙碌的气氛,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似乎完全没有察觉到我们的到来。我们就这样直接走到了任务中心,站在一群忙碌的人中间,却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这时,引导我们的那个人指着屏幕说道:“汪部,您看。”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屏幕上方显示的是对星空频闪进行解码后得到的信息。
这些信息以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不禁对宇宙的奥秘感到惊叹。
而屏幕下方则是仙女座超新星爆炸传输到我们这里的一组信号,经过解码后呈现出的图像更是令人震惊。
图像上清晰地显示着汉字:百年后的地球。
图像是:在大概几百年后,地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看起来应该是经历过一场可怕的核战争。地面上的植被稀少,大部分地方都变得荒芜贫瘠。
为了避免太阳的暴晒,人类在地面上设置了许多弧形的墙,这些墙就像云朵一样,呈现出优美的曲线。
这些墙不仅起到了遮挡阳光的作用,还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半地下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人类的后代在其中走动,他们的生活似乎已经适应了这种新的环境。
另外还有一行字:AI,人类最后的希望。
所有人都以为这个AI是人工智能,我却觉得,这个拼音,可能是爱,也是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