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他看清了,刘锐明的反应,已经超出了一个普通公民面对警察正常询问时的紧张范畴。这是一种知情者试图掩盖什么的恐惧。

他没有再说什么和侯亮平一起,转身走出了这家依旧喧闹的饭店。

离开饭店后,赵承平和侯亮平没有立刻回单位,而是在车里沉默了许久。

夜色下的城市流光溢彩,车窗外,无数的霓虹灯广告牌飞速倒退,像一条条被拉长的、绚烂的伤口。车内却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寂静,只有引擎在低沉地共鸣。那两本散发着油烟味的陈旧花名册,被赵承平放在副驾驶的座位上,像两块沉甸甸的、能压垮人心的石头。

“那个刘锐明,有问题。”最终,是侯亮平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在狭小的空间里显得格外清晰,“他不是在害怕我们,他是在害怕我们提起那两个名字。”

“他在撒谎。”赵承平的目光依旧注视着前方变幻的街景,语气却冷得像冰,“一个正常的饭店经理,就算记不清两年前的员工,也绝不会是那种反应。他的恐惧是真实的,这就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

“一个看得见的、活生生的恐惧,”侯亮平喃喃自语,“总比一个我们看不见的鬼影要好对付。”

赵承平没有接话,但他心中却升腾起一股更为复杂的情绪。刘锐明的恐惧,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路标,指向了正确的方向;同时也是警钟,提醒着他们,这条路上盘踞着的,是足以让一个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老江湖”都闻风丧胆的猛兽。

车子平稳地驶入市局大院,夜晚的警局褪去了白日的喧嚣,只剩下几间办公室还亮着灯,像一座沉默的孤岛。他们一前一后地走进办公楼,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荡,带着一种密谋般的回响。

没有开大灯,赵承平只打开了自己桌上的一盏台灯,昏黄的光晕在办公桌上投下一片有限的光明,将周围的黑暗衬托得更加浓重。他将那两本花名册摊开,而侯亮平则迅速打开了电脑,手指在键盘上敲击,熟练地登入了内部系统。

“先查王德海。”赵承平压低了声音,仿佛黑暗中潜伏着无数双耳朵。

侯亮平点头,将“王德海”三个字和他的身份证号码输入了公安内网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待系统响应的几秒钟,漫长得像是几个世纪。进度条的每一次跳动,都牵动着他们的神经。

“滴”的一声轻响,查询结果弹了出来。

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像素不高的黑白证件照。照片上的王德海,国字脸,小平头,眼神有些木讷,是那种扔进人堆里就再也找不出来的、最普通不过的中年男人面孔。

赵承平的目光迅速向下扫去,逐字逐句地阅读着他的档案信息。档案上显示,王德海,鲁东省临河县人,有过两次因打架斗殴被行政拘留的记录,但都没有留下案底。他的社会关系简单得像一张白纸,只有一个远在老家的、年迈的母亲。他的人生轨迹,就是从一个工地辗转到另一个工地,从一家小饭馆跳到另一家小饭馆,像一棵随风飘零的蒲公英,毫无根基。

然而,当赵承平的目光落在他的从业记录上时,他的心,猛地向下一沉。

记录显示,王德海在“鸿运饭店”工作了近两年后,于一年前离职。在那之后,他的所有官方记录,戛然而止。

没有新的社保缴纳记录,没有新的暂住证办理信息,甚至连手机号都已注销。他就这样,像一滴水汇入了大海,从所有能追踪到的数据链中,蒸发了。

“去向不明。”侯亮平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一个大活人,不可能凭空消失。

赵承平的拳头在桌下悄然握紧。他知道,这正是“鬼影”的行事风格。王德海这枚棋子,在用完之后,就被彻底“清理”了。是死是活,无人知晓。

“查另一个,那个李姓厨师。”赵承平的声音里透出一股寒意。

根据花名册上那个潦草的签名和模糊的身份证号码片段,侯亮平动用了一些权限和模糊查询的技术手段,一番比对和筛选后,终于锁定了目标。

“找到了,全名叫李志强。”

屏幕上跳出了另一份档案。和王德海不同,李志强的照片看起来精明得多,眼神里透着一股桀骜不驯。他的档案也“干净”得多,没有任何前科,履历清晰。

然而,当他们看到李志强的离职信息时,两人都愣住了。

档案显示,李志强在半年前,因“家庭原因”向饭店提出辞职,理由是老家母亲病重,需要回去照顾。

侯亮平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承平,我们怎么选?”

赵承平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我们就从这扇窗户开始。先查李志强。”

他的逻辑很清晰:王德海的失踪,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进行大海捞针式的排查,短期内难有结果。而李志强,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迹可循的目标。无论他是真金盆洗手,还是伪装潜伏,只要他还“活着”,就必然会露出破绽。

第二天一早,一封加密的协查函通过内部系统,发往了李志强户籍所在地的鲁东省青石市下辖的南溪镇派出所。赵承平没有在函中透露案件的核心,只是以核查一名重要案件关联人员的过往经历为由,请求当地警方协助进行侧面摸排,重点是李志强返乡后的生活状态和对外言谈。

他特意在函件末尾加了一句:“注意,请勿惊动目标。”

等待回音的过程是漫长的煎熬。赵承平和侯亮平并没有闲着。他们将“鸿运饭店”在那两年内的所有监控录像拷贝了回来,开始了海量而枯燥的审看工作。他们试图从那些早已模糊不清的像素点中,寻找王德海和李志强同框的画面,或者他们与任何可疑人员接触的蛛丝马迹。

两天后,就在侯亮平看得眼睛酸涩,几乎要把屏幕盯穿的时候,赵承平的加密通讯手机响了。

来电的是南溪镇派出所的所长,一个声音听起来相当干练爽朗的中年男人。

“赵队,我是南溪镇的王振国。你们要查的那个李志强,我们摸排清楚了。”

赵承平立刻打开了免提,示意侯亮平一起听。

“说吧,王所,情况怎么样?”

“情况……怎么说呢,”王所长那边似乎笑了笑,背景里还能听到乡镇派出所特有的嘈杂人声,“情况就是一切正常。

这家伙确实是半年前回来的,拿他之前攒的积蓄,在镇中心盘了个小门面,开了家小餐馆,叫‘志强快餐’。

他老婆当服务员,他自己掌勺,生意不好不坏,勉强糊口。我们派人过去吃了两顿饭,还跟他拉了拉家常。”

“他怎么说?”赵承平的心提了起来。

“很健谈,也没什么防备心。”王所长的声音通过电波传来,带着一种乡土的实在感,“问他在外面大城市干得好好的,怎么回来了。他就说,大城市压力大,挣得再多也留不下,加上老娘身体不好,就干脆回来守着家人过安稳日子。提到以前在‘鸿运饭店’打工的经历,他记得很清楚,还吹牛说当年他炒的菜,连市里的领导都点名要吃。但再问深一点,比如接触过什么特别的人或者事,他就连连摇头,说自己就是个臭炒菜的,每天围着灶台转,哪有机会接触那些大人物。”

王所长顿了顿,总结道:“赵队,从我们的角度看,这小子就是一个在外打工失败、回乡讨生活的最普通不过的农民。邻里对他的评价也都是‘老实’、‘本分’。看不出有什么问题。

电话挂断了。

办公室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侯亮平眉头紧锁:“一切正常?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不正常!一个可能参与到‘金龙’案的人,现在居然在镇上安安稳稳地开起了夫妻店?”

“不是安稳,是完美。”赵承平纠正道,他的眼神锐利得像鹰隼,“一个完美的返乡人设,一个无懈可击的平凡故事。当地民警的侧面了解,就像是游客在参观一个精心布置的样板间,看到的一切,都是主人想让他们看到的。”

这个反馈,非但没有打消赵承平的疑虑,反而让他更加确信,李志强就是那枚被精心伪装起来的关键棋子。他就像一个被放置在安全区的定时炸弹,表面上人畜无害,内部却可能藏着引爆整个案件的秘密。

赵承平不再犹豫,他猛地站起身,在狭小的办公室内来回踱步,皮鞋鞋跟敲击地面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决战擂鼓。他停下脚步,目光如炬地看着侯亮平:

“亮平,订两张最早去鲁东青石市的票。远程协查已经探不到底了,这盆水,我得亲自去搅一搅。”

“好!”侯亮平精神一振,立刻打开电脑开始查询航班和车次。

然而,在等待出差审批和行程安排的间隙,赵承平却无法让自己闲下来。李志强那张“完美”的画皮,像一根无形的刺,深深扎在他的心里。他总觉得,要撕开这张伪装,光靠正面冲击是不够的,必须找到另一把更锋利的刀。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移向了桌上那份几乎被遗忘的、关于王德海的档案。

一个被抹除得一干二净,一个被伪装得完美无瑕。

赵承平心中升起一个强烈的直觉:这两个人,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看似截然相反,实则一体两面。解开一个人的谜团,或许就能找到打开另一个人心防的钥匙。

他重新坐回电脑前,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固执。既然李志强的线索被严密地保护起来,那他就偏要从王德海这片看似寸草不生的荒漠里,挖出一点水来。

“你先忙手续,我再试试。”他对侯亮平说。

赵承平深吸一口气,再次将“王德海”三个字输入了全国人口信息系统的查询框。这一次,他没有进行任何筛选,而是按下了全局搜索。

屏幕上,数据流飞速闪过,几秒钟后,一个长长的列表弹了出来,像一条没有尽头的瀑布。

上百个同名同姓的“王德海”,如同一张张模糊而雷同的面孔,瞬间挤满了整个屏幕。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年龄跨度从垂髫小儿到耄耋老人,职业更是千差万别。赵承平的心沉了一下,他知道,这将是一场极其枯燥且考验耐心的“大海捞针”。

他没有急躁,而是从桌上那堆积如山的文件旁,拿过一个干净的烟灰缸,又为自己泡了一杯酽得发黑的浓茶。滚烫的茶水冒着氤氲的热气,苦涩的茶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像一剂提神的苦药。

他呷了一口茶,那股苦涩顺着喉咙滑下,瞬间驱散了些许疲惫。然后,他便一头扎进了这片数据的海洋。

筛选开始了。

“先排除年龄。”赵承平自言自语,像是在给自己下达指令。根据鸿运饭店的登记信息,他们的目标王德海今年应该是四十三岁。他熟练地设置了年龄筛选区间“42-44岁”,敲下回车。

屏幕上的列表“唰”的一下缩短了三分之二。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剩下的名字,依然有几十个之多,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像一群等待检阅的士兵。

赵承平的目光变得更加专注,他开始进行第二轮筛选:籍贯。

第609章

然而,当查询结果出来时,他不禁皱起了眉头。籍贯地吻合的,依然有五个人。

五个“王德海”,五张不同的脸,五段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他点开了第一个人的档案。照片上的男人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职业是某中学的物理老师。赵承平摇了摇头,直接点下了“关闭”。气质不符。

第二个人,照片黝黑精瘦,像个常年在外的渔民。档案显示他一直在沿海城市从事水产养殖。赵承平再次摇头。

第三个……第四个……

时间在指尖的敲击声和鼠标的点击声中悄然流逝。窗外的天色由傍晚的最后一抹霞光,渐渐沉入深邃的墨蓝。烟灰缸里,烟头已经堆成了小山。

当他排除掉第三个和第四个之后,列表中,只剩下了最后两个可能性最大的目标。

赵承平的精神为之一振,他将这两个人的档案窗口并列在屏幕上,左边的叫王德海A,右边的叫王德海b。

王德海A,四十三岁,登记住址在本市的城西区,一个老旧的筒子楼。他的档案上,附带着几条清晰的社会活动记录:三年内有两次交通违章,一次是闯红灯,一次是违章停车,都已处理完毕;两年前还因为邻里纠纷报过一次警,有出警记录。档案照片上的他,眼神里带着一丝被生活磨砺出的疲惫与市侩。

王德海b,四十二岁,登记住址则在远郊的一个行政村。而他的档案,干净得有些过分。除了最基础的户籍信息,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交通违章,没有报警记录,没有任何社会纠纷。照片上的他,国字脸,小平头,眼神有些木讷,与鸿运饭店花名册上那张模糊的登记照,至少有八分相似。

赵承平的目光在两份档案之间来回逡巡,眉头越皱越紧。

从表面证据来看,王德海A似乎更像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普通人。那些违章和纠纷,就像是生活在皮肤上留下的粗糙印记,真实而鲜活。

相比之下,王德海b的档案,则像一张从未被使用过的白纸。

“太干净了……”赵承平喃喃自语。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大脑在飞速运转。一个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辗转于各个工地和饭店的成年男人,怎么可能在数年间不留下一丝痕迹?他不开车吗?他不与人交往吗?他不会遇到任何需要与公权力打交道的事情吗?

这种“空白”,本身就是最大的不正常。

这说明,这个人要么是过着与世隔绝的隐士生活,要么……就是他有意在规避和隐藏着什么。他在刻意地减少自己与社会系统的接触,避免在任何官方记录里留下自己的足迹。

赵承平的心中,天平已经彻底倒向了那个“一片空白”的王德海b。他毫不犹豫地将王德海A的档案关掉,然后将b的身份证号码,一字一字地抄写在了自己的笔记本上。

那串数字,在他的笔下,仿佛拥有了千钧的重量。

“让我看看,你到底藏着什么。”

他将这串身份证号码输入了另一个更为核心、权限要求也更高的“金融关联信息查询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关联到目标名下的银行账户、支付平台等信息。

进度条在缓慢地加载,每一秒都像是在考验着赵承平的耐心。终于,“滴”的一声轻响,查询结果弹了出来。

结果让赵承平再次皱起了眉头。

系统显示,这个王德海名下,有且仅有一张多年前在某国有大行办理的储蓄卡。他立刻调取了这张卡的交易流水。

屏幕上,长长的一片空白。

“最近一笔交易发生在……三年前?”赵承平的目光凝固了。这张卡,在三年前一笔小额取现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存取、转账、消费记录。卡里的余额,只剩下几块钱。

它就像一艘被遗弃在数据海洋里的“幽灵船”,彻底沉寂了。

这更奇怪了。

一个有着金融诈骗“前科”,并且能与李志强这种人深度捆绑的马仔,怎么可能满足于一张余额只有几块钱的废弃储蓄卡?这不符合逻辑。在这个就连街边卖红薯的小贩都挂着二维码的时代,一个成年人,尤其是一个在灰色地带游走的人,完全脱离现代金融体系,只使用现金生活?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赵承平的内心警铃大作。他意识到,这张废弃的银行卡,不是线索的终点,而是另一个深渊的入口。它和王德海那份“空白”的档案一样,都是一种精心设计的伪装。

“他一定有别的账户。”赵承平喃喃自语,眼神变得无比锐利。

他立刻调转方向,不再局限于银行系统。他通过内部协作平台,向网络安全部门发出了协查请求,目标直指两大主流移动支付平台。他要查查,这个王德海的身份证号,是否绑定了任何支付账户。

等待结果的过程并不漫长,但每一秒都像是在煎熬。几分钟后,网安部门的回馈来了,结果却像一盆冷水,将赵承平刚刚燃起的火焰浇得半灭。

——查无此人。

王德海的身份证号,没有绑定任何主流支付账户。

赵承平靠在椅背上,感觉一股无力感再次袭来。这个对手,比他想象中还要谨慎,还要狡猾。

他没有放弃。既然金融路线走不通,那就走通讯路线。一个活人,总要和外界联系。

他调出当年王德海办理那张储蓄卡时预留的手机号码。这是一个老号段,看上去有些年头了。他立即将这个号码输入到通讯数据查询系统。

屏幕上,数据条开始滚动,系统正在从庞大的数据库中检索着这个号码的所有信息。

这一次,结果出来了。

但那结果,却让赵承平的瞳孔猛地一缩。

系统状态栏里,用鲜红的字体标注着两个刺眼的字:“停机”。

而在停机日期那一栏,清晰地显示着一个时间:两年前。

两年前!这个时间点,像一根钢针,狠狠地刺进了赵承平的脑海。那不正是“金龙贸易”案案发后不久,也是王德海从鸿运饭店离职,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的时间点吗?!

巧合?世界上没有这么多巧合!

这绝不是简单的欠费停机。这是一个计划周详的、有预谋的切断。他不仅废弃了自己的银行卡,还在同一时间节点,掐断了自己与过去所有社会关系的通讯联系。

赵承平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感觉自己仿佛在面对一个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