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抓,就这种跪族,人人得而诛之!这样的垃圾,留着他们吃干饭吗?”
汉武帝非常不满的说道。
...
“就该诛九族才对,跟这样的人,讲什么法律,道理,直接杀一儆百了事!”
朱元璋愤怒的一拍桌子。
...
“可恶的混账东西,对这些跪族什么的,讲法律干什么?还敢说出爱国贼这样的词语,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就该诛九族,凌迟处死!”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看得爆炸了。
...
“他娘的,气死朕了,等朕将那些什么倭寇,欧罗巴的什么全灭了,未来就没这么多扯淡玩意了!”
明成祖朱棣气得差点想要掀桌子了。
...
一时间,各大时空的朝廷,无数人都是义愤填膺。
...
“都他娘的怪建奴,要不是建奴害了我华夏,看看那些红毛,哪个敢对我华夏这样?哪个来了不是毕恭毕敬!”
明武宗朱厚照道。
...
随着朱厚照的话语上了天幕,清朝的各大皇帝们又开始了习惯性的挨骂。
...
【扯远了,回到刘文泰治死两个皇帝的问题上来,
咱们说到按照阴谋论的套路,明宪宗和“文官集团”争权还说得过去,但是明孝宗没这么干。
事实上,明孝宗和所谓的“文官集团”关系是很不错的。
所谓的绕过内阁和吏部任命官吏,只不过是一些技术官,而不是执政官,和“文官集团”的利益并没有什么冲突。
其次,所谓“文官集团”对明孝宗的评价很高,对于他的去世,他们是十分伤心的。
至于所谓的打压言官,那只是个案,是因为那言官确实编造了事实,拿不出证据,所以被惩罚了,但最后也因为求情而减轻处罚了。
当然,阴谋论患者最喜欢的就是以偏概全。
至于最夸张的阴谋论,则是说文官集团要提前搞死明孝宗,好让年轻的朱厚照提前上位,毕竟明孝宗就朱厚照这一个儿子,这样好方便文官集团趁此机会,继续扩大权力。
这就是扯淡了,既然都提前安排了,咋还在正德初年,又让宦官给压制下去了呢?文官集团就这水平吗?
这水平咋搞出那么多惊天阴谋的?还让后来的皇帝,清朝的皇帝,后来的各种官员,或者说史学家都没有察觉。
直到这几年,才被一群营销号给察觉了?】
...
“这些搞阴谋论的人,真是烦死了!”万历帝很是恼火的说道。
于慎行看到万历抱怨,吓得双腿是再次一软。
...
【那么,刘文泰治死两个皇帝这件事,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目前,真的有去研究的学者,大概分成了两派。
当两派呢,基本都没人认为是什么阴谋陷害皇帝的。
第一派认为刘文泰确实是一个庸医,确实耽误了两个皇帝的病情的治疗。
但这种结果,并非刘文泰一人的问题,而是明朝的医疗制度的漏洞,以及政治干预所导致的结果。
这一派认为,虽然朱元璋早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皇家医疗制度,并且在早期确实是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的。
当然,有人可能会反驳说,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朱雄英,马皇后,朱标,朱高炽等等什么的,都病死了呢?
这很正常,因为医疗制度和医疗水平不是一回事,以古代的医疗水平,确实有很多病他没办法呀,治不了啊。
就像清朝,没人说皇帝经常被什么集团什么集团的搞死了吧,但是清朝的皇子皇女,那夭折的还不是有很多。
这一派的学者呢,认为刘文泰从一个文官跑去当了太医,并且在治疗明宪宗时,没有详细分析,会诊,讨论,就直接下结论开补药。
以及后来治疗明宪宗时期,更是由太监张瑜直接绕过制度,找刘文泰口述病情就开药,更是医疗制度失灵的重大表现。
至于刘文泰到底医术怎么样,这些学者认为,应该不怎么样。
理由之一是因为,刘文泰在弘治后期,主持编纂了《本草品汇精要》。
虽然这本书是明代官方出品的唯一一部药学巨着,也是华夏古代最大的彩色图画本草,
虽然其中某些地方看起来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详细,更精美,
虽然有西方学者盛赞两本书都是明代最伟大的医药学书籍,而《本草品汇精要》之所以不出名,只是因为它没有公开出版,没有传播开来,因此比之《本草纲目》的名气小了很多。
但是,其中有的错误很扯淡,比如把重要人物的名字搞错了,把宋徽宗的年号搞到宋仁宗头上了,
还有就是为了硬套《皇极经世书》,强行将里面的内容,不考虑实际的全都分成四类,来个四四十六。
另外,就是该书本来是为了综合此前历代本草,进行统一编纂,修改过去药学典籍的错误等等,但其中有的药材,自己就搞错了,还有就是增加的药材种类比较少,只有48种。(本草纲目则是增加了374种,而李时珍是主要一个人搞的哟。)
所以,有学者认为,不应该过度高估《本草品汇精要》。
同时,还有可能是太监和医官利益相连,张瑜和刘文泰想要借修医书提升名望,所以,主持者也不一定有多高的医术。
再加上其他的关于刘文泰打的事情,因此可以认为,他应该是懂医术,但可能并不高。】
...
“不会吧,能主持编撰这么大一本书,医术不高能行吗?那明孝宗是脑子有问题吗?治死了他的父皇,他还让他编撰本草,看来还得再看看另一派的说法。”
刘邦笑呵呵的说道。
...
【至于刘文泰为啥能够逃脱惩罚,则确实是因为政治原因,但不是什么文官集团谋害皇帝。
而是因为刘文泰是传奉官出身,而传奉官一般都和宦官势力走得近。
在明宪宗驾崩之后,刘文泰遭到弹劾,其实也是文官对宦官势力及传奉官制度的攻击,因此被宦官势力给保了下来。
当然还有明孝宗比较仁慈,不愿意为没有证据的事情大开杀戒的原因。
最终的结果就是只是贬职!
当然最重要的传奉官制度也因此被废了。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因为没有直接显示刘文泰有故意或者有重大失误的证据。
至于第二次能逃脱死刑改为流放,则是因为前面说的,他会钻营,和部分文官的关系也不错,因此最终被内阁的李东阳和谢迁以证据不足,免了死刑。
至于那种什么非黑即白的,文官就必须是文官集团,宦官集团就必须是文官集团死对头的二元说法,笑笑也就得了。
当然,在明孝宗时期,也确实是有山头之类的,这个是任何时候都难以避免的,但这和那些扯淡的“文官集团大一统,整天就想着干皇帝”说法是完全不同的。
就比如后来的乡党整天跟东林党死斗,最后斗不过东林党了,才投靠了阉党。
在明孝宗时期,文官里面,大概可以分为内阁山头和六部山头,只不过这时候的斗争,还没有明朝后来那样的激烈。
因此,这一派学者的看法就是,刘文泰事件,是医疗制度漏洞和政治斗争借题发挥所造成的结果。】
...
“他娘的,又是党争!混账东西,一个二个的!”
朱元璋气得直骂。
而明宪宗时期和明孝宗时期的官员则都是脸色一变。
先前说文官集团,他们虽然也有点害怕,但是毕竟这个概念已经被天幕多次驳斥了,但这回说到还有山头,他们是真的有点虚。
...
“这不比那什么文官集团谋害皇帝要合理的多了,只是朕没搞明白,这个明孝宗为啥还要继续用这个刘文泰呢?这样的人直接打发得远远的不好吗?管他什么医术高还是低呢?”
蜀汉后主刘禅说道。
...
“呀,这阿斗居然还思考起来了。”
隋炀帝嘟囔了一句。
...
【至于另一派,则是认为刘文泰有真才实学,但因为他和文官们的矛盾,以及政治斗争,导致了被针对和污名化。
这第一条理由是,刘文泰的右通政乃是一个虚职,当时的很多传奉官都是挂了这个头衔的。
并且根据当时的史料,太医院院使应该是施钦,而不是刘文泰。
更何况右通政的级别是正四品,而太医院院使才正五品,那刘文泰只能更低。
所以按照常规,应该是刘文泰本来就是太医院的,然后或许是医术不错,受到赏识,挂一个右通政头衔,提升待遇。
而不是先有了一个正四品的虚职文官,然后跑去太医院当个正五品以下的什么医官。
毕竟技术官的地位也不高,远不及那些执政官。
那么,为什么会有明实录里,韩重弹劾刘文泰之时,说刘文泰是掌院事,然后又说他的同党是施钦、任义等人。
然后明孝宗回复,将刘文泰降为院判,将原院使施钦也降为院判呢?
那么,总不能有两个院使吧,明朝太医院可一直都是一个院使。
并且按道理,施钦既然是院使,那应该排名也该排在最前面,毕竟太医院出事了,第一责任人是院使,怎么反倒施钦成了同党了?
学者分析刘文泰这个时候大概连院判都不是,那么又何来降为院判呢?
因此,学者认为,这是明孝宗要废除传奉官制度,所以将这些虚衔全都废了,要让这些太医全都回归到太医院实际体系之中。
而他既然没有打算将这些太医给重处了,还要让他们继续上班,那就得给这些人重新确定级别。
而施钦作为院使,是第一责任人,因此实职被从院使降为了院判。
而刘文泰或许是因为医术确实不错,所以给他重新定了院判的级别,因此这里相当于是升职了。
但是相对于他们原本挂的那些通政司的头衔,那级别都是降了。
所以才有出现看似矛盾的,刘文泰和施钦都被降为院判的说法。
...
那么,为什么刘文泰被拉出来当首要分子弹劾呢?
再者,学者认为,明朝的医疗制度有严格的规定流程,皇帝生病了,是要太医院院使牵头,然后经过数个太医一起研判,最后确定方案,并且都要签字的。
刘文泰上面还有施钦等好几个太医,怎么负责也轮不到刘文泰成为第一责任人。
这个其实是因为,文官们要针对的不是刘文泰,而是整个传奉官制度。
事实上,文官们一直对这个制度都十分不满,在成化二十一年时,出现了星变事件。
文官们借机对着宦官和传奉官疯狂开炮,朱见深迫于压力,减少了部分传奉官,但太医院的没有动。
同时,不就朱见深又提拔了一批新的传奉官。
直到明孝宗继位,传奉官制度彻底的被废了,三千多传奉官的头衔都被撸掉了。
而刘文泰被拉出来当典型,学者认为,是因为当时的医官和内官的关系一直很紧密,而刘文泰属于冒尖的,因此被文官拉出来当突破口了。
至于韩重所说的掌院事,以及导致明宪宗死亡,应该是属于刻意抬高其地位,夸大医疗后果,好针对性打击。
所以,后来明孝宗虽然剥夺了太医院医官们的虚衔,给一些人降职了,但刘文泰反倒是在实职上升了。
说明明孝宗也清楚,废除传奉官制度就行了,太医院还是要继续开下去的。
接下来,到了明孝宗时期,刘文泰更是得罪了不少的文官大佬。
比如弘治五年,刘文泰想要从院判升级为院使,结果被吏部尚书王恕以其传奉官出身给拒绝了。
于是刘文泰就上书弹劾王恕,说他找人给自己修《大司马王公传》,吹嘘自己直言敢谏,而先帝(朱见深)不虚心纳谏,
又说他执掌吏部,徇私舞弊,喜欢任用老乡门生,无故罢免官员两千多人,还列举了三个例子。
然后王恕就回击说刘文泰这是找自己升官没允许,所以挟私报复,自己没干那些事,罢免的都是贪官。
然后还把矛头指向了内阁丘濬,意思就是丘濬在暗中搞鬼。
然后丘濬又说自己虽然和王恕不对付,但是从来没和刘文泰交往,此前根本不知道这事情,况且像刘文泰这样的人,我最讨厌了。
最终,明孝宗审查后,认为王恕虽然没有明显诽谤先帝的话,但是沽名钓誉却是明显的,所以把书和版都烧了,以后不准大臣再搞自传,并且批准他辞职。
而刘文泰因为举报的东西有很多虚假的,则是被从院判撸成了御医。
而丘濬则是没有证据显示他和刘文泰有往来,不追究。
但是这是一次三败俱伤。
王恕得了个沽名钓誉的名声,整个弘治一朝,再也没有被启用。
丘濬也被人骂成秦桧,一年后就病死了。
刘文泰被贬职,事后还在遭到言官的追打,说他一个人牵连了两个大臣,必须要重罚才行。
但当时刘文泰正在主持编修医书,因此被明孝宗以不能没人拒绝。
而《万历野获编》这个野史里则还说了一件事,就是王恕和太医院的矛盾来源。
说是明宪宗时期,王恕想给自己的父亲求个诰命,被拒绝了,但是当时的院使和院判也求了,而且被批准了,因此本来就看传奉官不爽的王恕,对太医院这些传奉官那就更不爽了。
结合以上的内容来看,一些学者认为,刘文泰能够在明宪宗时期受到赏识,在明宪宗死后又被弹劾是罪魁祸首,然后还挑起了王恕案,被言官追着弹劾,却始终能够蹲在太医院,还能主持编修本草,这没点真本事在手,怕是不行。
至于书里面的疏漏,可能是因为几次卷入朝堂争斗之中,导致编修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干扰导致的。
至于后面的,太监张瑜绕过太医院,直接找刘文泰和高廷和开药,导致明孝宗病情加重,而后虽然有补救,但无济于事了。
这个也确实在明实录之中有记载,确实是被弹劾违反了医疗规定,所以和张瑜一起被判死刑,得李东阳,谢迁的求情,才得以变成流放。
不过,官方史料只说了两人求情。
到了万历时期的野史,就加了一句,说两人是以刘文泰虽然罪该死,但修书有功,请求赦免死罪。
而到了现代,则有学者推测或许是以前刘文泰送给过两人珍贵药材,至于这么推测的原因,一是因为两个内阁大臣给一个太医求情不合理,而当时又有用珍贵药材当礼物送的风气,再加上刘文泰主持修本草,应该能够接触到大量珍贵药材。
这个就不说了,但从这第二次刘文泰坐实违规开药的事情来看,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明宪宗之死的事情,和刘文泰没什么太大关系呢?
如果他是主治,按照规定,他违规了,再加上被当成头子弹劾,那么就算明孝宗仁慈,也不至于处理结果只是取消传奉官头衔,让他当院判吧。
如果他没有违反医疗流程,那就得是由院使牵头,带着御医一起会诊,就算是治疗失误,那也应该是大家一起,而且院使才是首要责任人,怎么也轮不到刘文泰被拉出来当首要分子了。
因此,这一派的学者认为,刘文泰有真才实学,但是因为卷入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在文官不同势力,宦官,传奉官等等各方势力的争斗之中,成为了背锅侠,被安上了“庸医害人”的名头。
这也就可能导致他在官方史料之中的生平事迹和具体两次重大事故里面的记录语焉不详,再加上野史的一些增添情节,最终形成了连着治死两位皇帝的说法。
那么刘文泰到底是真庸医,还是政治斗争下的背锅侠呢?
反正我是不知道,各位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