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下午正好有文教授的课,苏渺带上了照片。

下课铃响起,学生们鱼贯而出。

苏渺让何蓉先回去,自己故意放慢了脚步,等其他向文教授请教问题的同学离开后,才上前对文教授说:

“文教授,我有几张关于文物的照片想让您看一看。”

文教授推了推老花镜,和蔼地笑了:“是你之前说的那件'未确定'的事?”

苏渺点点头,从书包里取出那叠照片:

“我有一位出国留学的高中同学,在一个英国贵族家里拍到的,我觉得...很像是真品。”

文教授接过照片的瞬间,脸上的笑容凝固了。

他的手指突然颤抖起来,不得不把照片放在讲台上才能看清。

“这...这是...你朋友在哪里拍到的?”老教授的声音变得异常尖锐,他猛地抬头看向苏渺。

苏渺被教授的反应吓了一跳:“就上个月,她的校友是家没落贵族,住的城堡里有很多藏品,世界各国的都有,这是其中一件。

文教授……这是真的吗?”

文教授没有立即回答,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放大镜,仔细检查每张照片的细节,特别是底足和釉面的特写。

过了足足十分钟,他才深吸一口气:

“我需要找几位同事一起确认,你现在有空吗?还是去办公室吧。”

文教授让苏渺在办公室里稍座,自己出去摇人去了。

不到二十分钟,文教授就带着三位教授回来了。

苏渺认出其中一位是上周刚刚在学校开过讲座的瓷器专家马老,另一位则是考古系的系主任。

四位教授围着那张铺满照片的桌子,轮流用放大镜检视,不时低声交换意见。

苏渺安静地站在角落,心跳快得几乎要蹦出胸膛。

“釉色纯正,开片自然,支钉痕特征完全吻合……尤其是这两件酒托上的莲瓣纹,刀工流畅……”马老的声音激动得发颤。

文教授指着盏托照片上细密的裂纹,说:“多漂亮的冰裂纹,太标准了。”

系主任拿起长颈瓶的照片,皱眉道:“那两对儿是没问题的,但是这两件……不大对啊。”

另一个陈教授转头问一直乖乖“听课”的苏渺:

“苏同学,你朋友说这是一套?”

“她在信里是说的一套,但因为她不是考古专业的,对这些器皿的了解不太多,所以并不怎么能辨别。我自己觉得这两件盏托和酒杯明显是一套的,但长颈瓶和水仙盆看起来不太一样。”

陈教授赞许的点头:“是啊,汝窑传世品中,确实有盏托和酒盏配套使用的,至于水仙盆和长颈瓶,我曾经看过台b博物馆的藏品照片。

这个的釉色和形态都差点意思,很有可能是仿制的。”

苏渺在一旁等着,一边翻看课本上对于汝窑的部分。

宋代有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其中以汝窑为公认之首。

因朝代更替,汝窑的开窑时间只有二十年左右,所产为宫廷御用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盏托、水仙盆等等。

也是由于烧造时间短,工艺难得,存量很少,到了南宋时,就已经非常稀少了。

更何况现在距离南宋已经过去了这么久,能完整保留下来的就更难得了,可以说是官窑系统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

半个小时过去,教授们得出了结论。

两套盏托和酒杯是宋代汝窑真品,另两个是后世仿造的。

苏渺问道:“老师,那是不是就意味着那两件是假货,并没有收藏的价值。”

苏渺心里想的是,如果那两件没有价值,那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真品上就好。

文教授摇了摇头,说:

“汝窑瓷器从北宋之后就一直受到世人和藏家的追捧,有句话是‘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件’。

这两件虽然是仿品,但不是现代仿制的,而是清朝早期的出品,有着比较明显的朝代工艺特色。这依旧属于文物,也是有研究价值的。”

马老兴奋地说:

“太好了,又发现了新的汝窑藏品,可以在名录上有增加一笔了。苏同学,这个汝窑瓷器,已知的现存只有七十余件,在国内的只有二十多件啊!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找到就很好啊,知道下落,以后总归是有盼头的。”

苏渺将小蝶推测的,查尔斯的祖辈是“八土匪”成员的事情和教授们说了,教授们却意外的平静。

系主任苦笑道:“我们干这行的,无可避免的天天接触那段屈辱的历史,已经从一开始的气愤到现在的麻木了。

历史过去了,我们不能忘,唯一能做的就是我们的专业进行补救,挖掘历史真相,保护追溯文物。”

马老也开口说:

“是啊,提到八土匪每个华国人都咬牙切齿,但是在理智上我们要保持清醒,认真追溯文物的来源。

因为这个流失海外的文物,并不都是八土匪抢走的,还有很多的复杂路径。

除了这个战争掠夺,还有宫廷赏赐与外流。

也就是在晚清时期,部分宫廷文物因赏赐、抵押或变卖流出。

那个时候真是憋屈,外国人稍微一生气,就要拿金银珠宝去塞,塞得他们胃口越来越大,后来恨不得把我们国家一口吞下!”

文教授接话道:“除此之外,还有非法交易。

清末民初,政治环境复杂,有大量的文物通过古董商走私出境。

部分汝窑瓷器可能经港城、沪城等地转售至海外藏家或博物馆。

在博物馆的都还好找到,就是那些流入个人藏家手里的,如果他们不拿出来,那我们是无从得知的了。

现在我们国际地位起来了,舆论压力也大了,那些曾经用不光彩手段窃取我们文物的人也渐渐低调起来。

可坏处就是,他们藏起来了,我们就找不到了。”

苏渺听着教授们说的话,想了想,说道:

“对于大环境来说不是好事,但对于今天我们遇上的这一遭,不见得是坏事,说不定这个舆论还能帮我们一把!”